小鵬汽車,“卷王”還是“賭王”?
2年前

“港股通”三個字,徹底點燃了資本市場對於小鵬汽車的熱情。

昨日早間,深交所發布公告稱,將小鵬汽車納入深港通下的港股通股票名單,自2月9日起正式生效。

受此消息影響,截至收盤,港股小鵬汽車大漲7.51%,收報151.8元。

這也意味着,小鵬汽車不僅成爲首個納入港股通的造車新勢力,也將獲得更多的資金增量。

筆者作爲一個“資深韭菜”,似乎嗅到一絲風向轉變的微妙味道。

去年,小鵬汽車剛剛在造車新勢力的“卷王大战”中奪得銷量第一,一時風頭無兩。2021开年,中金、花旗等又接連上調小鵬汽車港股的目標價。

如今,其又一躍成爲“第一個”進駐港股通的造車新勢力,背後到底釋放出什么樣的信號?

而這,是小鵬汽車的利好?還是所有造車新勢力的利好呢?

不得不說,我等“韭菜”已經躍躍欲試了!

(1)“卷王”小鵬汽車,還是港股“最敢賭”造車新勢力?

如若對港股有所了解,就會知道港股通的池子一直是優質公司“代名詞”,許多港股大牛股的暴漲時刻也是從被納入港股通开始的。

某投資人也說過:“納入港股通是檢驗一只港股是否值得投資的第一標准。”

確實,對於港股上市公司而言,被納入港股通不僅意味着更大的曝光,同時也代表着“權威”認證,讓投資者更有信心。

不過,圍繞在我等“韭菜”心中的一個疑問是:在被納入港股通後,小鵬汽車是否會順勢成爲持續上漲的“新牛股”呢?

這或許要從多個角度來看。

無論是交付量,抑或是率先納入港股通,小鵬汽車這兩個“第一”確實是含金量十足。

不過,從更深層的財報來分析的話,小鵬汽車其實“領跑優勢”不顯。

同樣是頭部“造車新勢力”,在2021年第三季度,小鵬汽車以57.2億元人民幣的營收位列蔚來、理想之後;而在虧損方面,則以15.59億元人民幣的數據高居另外兩家之前。

不僅如此,小鵬汽車當季毛利率同樣在三家之中墊底,且是三者中唯一一家虧損仍在增加的企業。

盡管“蔚小理”都尚未走到盈利臨界點,仍處於虧損狀態,但蔚來、理想虧損在持續縮小,小鵬汽車虧損卻大幅增加。

在小鵬汽車虧損擴大背後,與研發成本飆升有關。

財報數據顯示,蔚來2021年第三季度研究及开發成本爲11.93億元,理想爲8.89億元,而小鵬汽車高達12.64億元。

顯然,爲了在新能源時代突圍,造車新勢力都在未來科技方面押下了重注。跑在首位的小鵬汽車自然也不例外,可謂下足血本,也是“最敢賭”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小鵬汽車無疑也是潛力頗足。

(2)盛名之下,小鵬汽車“隱憂”湧動

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雖然最近風頭無兩,但映照在小鵬汽車面前的是高光,更是木秀於林的“隱憂”湧動。

首先是來自市場一群對手的圍追堵截。

除了亦敵亦友的蔚來和理想,小鵬汽車還面臨着此前二线新勢力品牌哪吒汽車,以及傳統車企吉利旗下極氪、東風汽車旗下嵐圖的競爭。

不僅如此,百度、小米、華爲等科技公司也將在今年陸續涉足造車領域,

國內智能電動汽車市場已從“春秋五霸”變成了“群雄逐鹿”,主角已不再只是“蔚小理”和特斯拉。

當然,就當下發展狀況而言,小鵬汽車在智能駕駛技術、產品力及產能方面仍有優勢,2022年首月銷量仍位列第一便可見一斑。

其次是供應鏈問題。

最近,小鵬汽車被質疑“選擇付”的事鬧得沸沸揚揚。在這背後,便是供應鏈問題的放大。

疫情之下,全球缺芯、缺電池,黑天鵝頻發的大背景下,很多企業都存在無法按時交車的潛在問題,理想和蔚來同樣受制於此。

接下來需要做的,或許就是在原有的基礎上爲自己多加上幾層保障——比如提高通過加大直採供應量提高上遊議價能力,以及擴大供應圈等。

不難看出,和其他“造車新勢力”一樣,小鵬汽車至今也是問題多多,同樣掙扎在“燒錢”換增長的山坡上。

但是,小鵬汽車也佔據了些微的領跑“優勢”。接下來,如何解決大家面臨的共同問題,便是從“優勢”轉化“勝勢”的關鍵。

(3)寫在最後

近幾年,造車新勢力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誰做上了“老大”,誰就會出事。

此前,蔚來、理想均在單月登頂之後,出現過各種交付困難、安全隱患、交通事故等等危機事件,而且每一次事件都會被放大到整個行業質疑。

這似乎都成了造車新勢力的一個“玄學”了。

看深一層背後的本質原因,其實還是與造車新勢力在整個造車環節扎根不深有很大關系。

自己的問題一旦出現,就會被無數無形的手,在背後推波助瀾,成爲衆矢之的。

伴隨着此次納入港股通,吸金能力大大加強,小鵬汽車能否破除這個造車新勢力“玄學”呢?我等“韭菜”拭目以待!

相關證券:
  • 小鵬汽車(XPEV)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小鵬汽車,“卷王”還是“賭王”?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3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