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祝彰,編輯|嘉辛
李一男正在經歷他人生中的又一次危機。
12月7日,認證主體爲「江蘇自遊家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的公衆號「NIUTRON汽車」發布公开信,確認原定於本月开始交付的“自遊家NV”短期內將無法交付。
自遊家NV,正是李一男出獄後加入造車大軍的首款新能源汽車產品,這款車在今年10月才剛剛發布。
入獄前,李一男在業界名聲顯赫,15歲考入華中科技大學少年班,26歲成華爲最年輕的常務副總裁,38歲出任百度CTO,李彥宏曾高度評價李一男,“世界能做百度CTO的不超過三人,李一男就是其中一位”。再後來,李一男創辦小牛電動。
比起造電動車,李一男造汽車的事業顯然不那么順利。
“由於我們自身的原因,NV在短期內將無法交付,這意味着我們期待的美好旅程還沒有开始,就即將結束。”公开信中這么寫道。
比無法交付更令人扼腕的是,本周早些時候,外界便已經出現了關於公司解散、大規模裁員的傳聞。
01 裁員、解散、清退
隨着傳聞的不斷發酵,那封公开信之外,越來越多的細節开始浮出水面。
首先是公司正在大規模裁員。
先是在上周,有媒體報道,多位來自常州生產基地的員工證實,他們已經开始分批次辦理離職手續,目前主要是生產基地的員工,公司的計劃是全部清退。
緊接着,從昨天到今天,自遊家遣散所有一线銷售人員的消息也傳出:如一线銷售人員的企業微信被停用,無法跟外部人員聯系,並陸續辦理離職手續,並根據入職時間發放補償金。
其次是公司最大的問題,可能出在了生產資質上。
自遊家(品牌主體公司爲“火星石科技”)本身沒有造車資質,它與大乘汽車合作造車,借用後者的生產資質,基地位於常州。
與大乘汽車的合作,也是當前質疑聲最高的、可能導致李一男造車失敗的最重要的原因,這一點我們後面再來細說。
再有,李一男正在尋求別的出路,想辦法挽救。
有媒體指出,內部消息稱,李一男目前正在和山東國金汽車商談代工事宜,企圖挽救當前頹勢。目前這一消息還未被證實。
無論如何,李一男和自遊家,已經走到了懸崖邊上。
這是在李一男預料之外的,最壞的結果。今年早些時候接受晚點AUTO的專訪時,李一男說他沒有改變市場格局的野心,做這家公司的目標是“活下去”,而在他的計算模型裏,那不是一件難事。
但李一男又並非完全沒有野心,“賭性”是他身上的另一個標籤,他曾對媒體說「啥時候都想幹一票大的」「幹啥不是賭呢」。
下場造車之前,李一男在2014年成立了小牛電動,這被他稱作是“最後一次創業”。2015年的小牛N1的發布會上,他用賈躍亭式的口吻說道:“無論對多少事情失望,都沒有理由對最好的時代失望。”
盡管這場發布會3天後,他因爲涉嫌內部交易入獄,直到2017年底才被釋放,但小牛還是在茁壯成長。2018年,小牛電動登陸納斯達克。
小牛是做成了,李一男的“賭性”和野心又开始不安分起來,這驅動他加入造車大軍。
2014年下場做小牛之前,李一男就曾考察過要造車,但當時李斌說從頭造一輛車需要200億人民幣,李一男“知難而退”。“要融不到,弄個半截的話,多難受。”他這么說道。
到2018年下場時,李一男相信錢的問題解決了,他曾表示,公司沒有一天缺過錢。
他也從來不覺入場晚就沒有機會,“品牌的出場順序並不是最重要的”。
只是這一次,野心沒有照進現實。
02 罪魁禍首是大乘汽車嗎?
目前,外界對自遊家解散原因的猜測中,熱度最高的,是與大乘汽車的合作。
2018年下場造車時,李一男設想的生產方式是代工。
據財新報道,初期牛創(火星石科技前身)與北汽新能源接觸,希望對方的常州工廠代工,但囿於政策收緊,委托方申請代工的難度在上升,李一男後來決定放棄代工模式,轉而與其他車企合作造車。
在另外的一則報道中,李一男的說法是,他想找一家代工廠生產,但看了一圈發現,代工充其量只能把別人的車“換殼”,做不出他想要的產品。
牛創找到的合作方,正是現在被外界看做“坑”了它的大乘汽車。
雙方走上合作之路時,大乘汽車早已陷入了債務危機。
大乘汽車創立於2018年,老板是原衆泰汽車董事長吳建中的兒子吳瀟,當年9月品牌正式發布。
接下來兩年,大乘汽車高开低走,在2020年初遭遇資金鏈斷裂危機,2021年4月進入破產重整程序。有熟悉大乘汽車的人士曾透露,大乘汽車的債務可能將近百億元。
盡管債務纏身,但當時大乘汽車有自遊家最需要的資源——生產資質。2018年,大乘汽車收購了江西江鈴集團輕型汽車有限公司,獲得了燃油車、新能源車的生產資質。
問題恰恰就出在了生產資質上。
2018年,大乘汽車確實拿到了生產資質,但是生產資質你得用,長期達不到要求會被取消。
自2021年1月1日起,史上最嚴的國六排放標准正式施行後,大乘汽車因不合規陷入到了停工停產危機中。
粗略從那時算起,大乘的生產資質目前正處於“24個月”左右的時間,這是一個極其微妙的時間節點。
《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定》中第23條規定:
對於停止生產新能源汽車產品24個月及以上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工信部給予特別公示,在恢復生產之前,工信部要對其生產資質進行復查。
與這條規定相對應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方法》中第34條提到:
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不能維持正常生產經營的,工業和信息化部應當予以特別公示。經特別公示的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工信部在公示期間不予辦理准入變更。
對乘用車車企而言,“不能維持正常生產經營”的標准,是連續兩年年均乘用車產量少於2000輛。
頗爲矛盾的一點在於,市值榜在工信部網站查詢後,發現目前大乘汽車並未被“特別公示”,但今年8月份,《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中新增的生產資質名單中,並未出現大乘汽車的名字。
唯一可能的解釋是,大乘汽車近期處於資質復審的階段,結果很可能是未通過,這直接導致了近日自遊家的風波。
汽車公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有知情人士稱,在兩個月前的發布會期間,工信部曾經通過常州政府向李一男傳話,意思是,“先不要开發布會,資質審核還沒有過,低調一些”。顯然,李一男沒有這么做。
那爲什么接手大乘汽車另一個生產基地——撫州生產基地的比亞迪,卻完全沒有這方面的問題?
有知情人士曾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大乘汽車的資質過戶審批還在走程序。最重要的是,比亞迪自己有生產資質,目前用的也是自己的。
03 李一男把造車想簡單了
就目前發酵出的信息來看,自遊家的問題,更顯性地集中在生產資質上。
但在社交媒體上,有另外的一則小“爆料”卻被外界忽略了。有熟悉自遊家內部員工的人士指出,“雖然不是資質的問題,還是出現其他的問題了。”
問題出在哪裏,我們目前無從得知。但如果參照過去幾年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資金跟不上了。
造車以來,火星石科技對外公布過的融資信息,只有A輪的5億美金。在這之前,天使輪是李一男自己投的。
去年底接受媒體採訪時,李一男表示,“下一輪融資還未啓動,但在整個‘推進’過程中並沒有缺過錢。”
初期沒缺過錢,不意味着在量產之際也不缺錢;“認爲”自己能融到200億,也不意味着真的能融到——何況是在這兩年的大環境下。
退一萬步講,就算生產資質、資金這兩大門檻能解決,自遊家是不是就能順風順水?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不然過去幾年業內融到最多錢的威馬,也不至於頻頻掉隊了。
還有一點在於,從生產到銷售到研發,自遊家從一开始就埋下了一個隱患:過於依賴合作夥伴,這相當於把半條命交了出去。
生產環節,與大乘汽車的合作中,火星石負責產品研發和定義、三電系統、智能座艙和軟件等技術領域,後者負責生產制造。
但是不僅生產資質是大乘的,“自遊家”和“NIUTRON(牛創)”的中英文商標也是大乘汽車的,汽車產品的尾部也將帶有大乘汽車的標識,甚至今天公开信的落款,也是大乘的。
這看起來甚至有點像自遊家才是供應商,大乘才是品牌商。
銷售環節,自遊家採用的是加盟連鎖品牌專營模式,截至今年10月底,全國23個城市共有44家零售中心完成了开業。當時官方還透露,到今年年底銷售網點將達到120家,覆蓋40座城市。
這與當前主流的造車新勢力採取的“线上直銷+實體體驗中心”的模式並不相同,但有一個好處:車企本身的模式變輕了。
研發層面,以自動駕駛爲例,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李一男直言:“我們還沒有太多的能力能夠大量投入,都是合作方地平线在投入。我們自動駕駛團隊也沒多少人,主要是從功能的角度上面提需求。”
如果將以上幾點結合起來看,便不難發現,李一男造車,走的是一條代價最小、速度最快、开放程度最高的路徑:
這種打法最大的優勢在於省時、省力,但也蕴藏着極大的風險——這還是在不考慮任何外部的市場競爭環境下。
這不,風險一來,公司都快解散了。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李一男造車,不該把半條命交出去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36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