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一輪回,12年一重生!
作者:赤耳
編輯:王宇
風品:司廷
來源:銠財——銠財研究院
如果用一句話形容小米,那就是“價格厚道,功能實用,感動人心”。
然如今的小米,卻陷入營利雙滑困境,是一時盤整還是頹勢初現?
01
首次營利連降三季
三大業務全线下滑
LAOCAI
12月5日,小米集團股價大漲13.64%,創下近半年新高。截止12月5日的5個交易日,累計上漲23.13%。另一廂,同期港股通卻逢高拋售,累計減持9205.52萬股;近20個交易日累計減持18092.03萬股。
一漲一減間,市場不乏觀望之態。12月6日,小米集團股價收跌。7日再降5.3%,收於10.68港元,相比开年的18.26港元,累計縮水超四成。相較16.6港元的發行價,亦下降三成。
分化之態,或與最新成績單不無關系。
2022年11月23日,小米發布Q3財報:營收705億元,同比下滑9.7%;繼今年一季度,再次錄得單季淨虧14.74億元,經調整淨利21億元,同比下滑59.1%。
一石千層浪。要知道,這已是小米上市以來首次連續三季度營收、淨利同比雙滑。
小米方面解釋稱,主因宏觀環境的變化影響了市場需求。
細觀三大板塊:智能手機、生活消費品、互聯網服務,亦各有煩惱。
營收佔比近60%的智能手機業務,下滑最爲明顯:收入425億元,同比減少11.1%;這也是“拖累”上述業績的最大原因。
第二大業務同樣不如人意, 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收入191億元,同比減少8.6%;原因是受通貨膨脹等因素影響,需求減弱。佔據收入大頭的智能電視及筆記本電腦業務,出現較大下滑。因核心零部件價格下降,導致小米智能電視的ASP出現下滑。
互聯網服務收入爲71億元,同比減少3.7%;其他業務收入18億元,同比減少6.6%。主要由於金融科技及廣告業務收入減少導致。
無需贅言,一個個飄綠數據盡透寒意,小米當下日子不好過,尤其是基本盤智能手機。
整體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18.3%降到16.6%,主要即受智能手機毛利率下滑影響,從12.8降到8.9%。
通觀所有業務中,智能大家電業務(空調、冰箱、洗衣機),反而成了亮點存在,收入同比增超70%。其中,空調產品出貨量增超70%、超100萬台,冰箱產品出貨量超34萬台,同比增超150%。第三季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毛利率13.5%,同比上升1.9個百分點。
然而,如橫向對比,上述毛利率水平就不夠看了,同期飛科電器、老板電器毛利率超50%,格力、美的和海信毛利率也超20%。
電話會議上,小米集團總裁王翔表示,未來小米會更關注高端產品,包括智能大家電的白電高端機,做到更高ASP,在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上,小米未來的突圍路徑依然是做高端產品,衝擊高端市場。
02
出貨量、市佔率、ASP下滑
高端化承壓 生死之战靠啥破局?
LAOCAI
事實上,對於營利雙滑,業內人士並沒感到多少意外:
一方面,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仍處下行態勢。另一面,新能源車市競爭逐漸白熱化,而小米聲勢浩大的造車業務仍處前期燒錢階段,尚未帶來任何形式收入。
IDC數據顯示,自2017年起,智能手機銷量逐年萎縮,過去5年平均降幅達7.8%。其間,2021年5G概念一度挽回些市場頹勢,同比微增1.1%,但2022年就上演了“大跳水”——前兩季出貨量同比分別下滑14.1%、14%,爲歷史最大季度跌幅。
另據Canalys統計數據,2022年第三季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7000萬台,同比下跌11%,領跌全球主要市場。對應收入也從478億元滑至425億元。
行業如此寒意,小米自然難獨善其身。
2020年,是小米智能手機衝擊高端市場的开局年,當年2月,被稱“小米十年之作”的小米10發布,成爲高端破局先鋒。2021年12月,小米12系列發布會現場,雷軍鬥志昂揚地提出兩個小目標:三年內小米手機銷量登頂全球第一;小米正式對標蘋果,在未來一段時間裏一步一步超越蘋果。
2022年春節後,小米內部第一個重要會議就是關於集團战略的討論會。會議上小米正式明確:高端之路是小米成長的必由之路,也是小米發展的生死之战,小米會堅定不移地執行高端化战略。同時明晰高端化战略目標:小米手機和體驗要全面對標iPhone,三年內拿下國產高端手機市場份額第一。
重視程度、登頂決心溢於言表。然衝刺第一的开局首年就遭遇了滑鐵盧:
2022年第三季財報顯示,小米智能手機出貨量4020萬台,同比下滑8.4%。事實上,出貨量在第二季就已出現頹勢:3910萬部,同比下滑26%。
受此拖累,市場份額也出現下降。據Counterpoint數據,2022年第三季度,小米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銷量排在第五,市佔率從2021年同期的14%跌至13%,位列前兩的vivo和OPPO出貨量均下滑24.1%,榮耀和蘋果則逆勢上漲2.5%和6.8%。
價格亦出現松動,ASP(平均售價)降至1058元,同比下降2.9%。值得關注的是,2022年第二季爲1081.7元,同比下降3.1%。
不禁疑問,一番雄心壯志,小米的高端調性是強了還是弱了?
對比主要競對,2021年蘋果智能手機的ASP爲825美元(約合人民幣5623元);三星爲265美元(約合人民幣1806元)。
2019年時,蘋果智能手機ASP爲786美元(當時約合人民幣5257元);三星爲225美元(當時約合人民幣1505元)。
差距是否越發加大了?
03
促銷降庫存 6年答卷
LAOCAI
財報會上,王翔表示,去年同期小米毛利率處於健康狀態,但今年受到外部環境、全球供應鏈等因素影響,三季度期間,海外市場進行大幅促銷降低庫存,因此影響了整體毛利率。經過“雙11”等重要大促節點之後,小米的庫存已經得到相當的釋放,第三季庫存水位同比和環比均下降9%。
一句促銷降庫存,顯示了小米的壓力山大,高端升維並沒想象中的簡單。
遙想2021年小米投資者日活動上,小米高級副總裁盧偉冰提到,任何一個高端战略都需要3-5年的爬坡。2021年是小米第二年。同時,高端化市場投入非常大,“如果高端沒有規模,是很難賺錢的,是巨大的虧損。”
如今看來,2022年何嘗不再艱難爬坡,且難度似乎更大了。
聚焦產品,當下“生死之战”的主力部隊是主打影像拍攝功能的12系列(售價3000至6000元)和折疊屏手機MIX FOLD(售價6000至10000元)。
2021年末小米12發布時,雷軍微博上宣布“小米高端手機正式對標蘋果”,這款年度旗艦機將有一大一小雙尺寸。其中,小尺寸小米12售價延續小米“數字系列”已維持多年的3999元基礎價。
但消費者很快注意到,售價4999元的12 Pro,在外觀尺寸上才最接近小米數字系列往年的旗艦機型,於是“對標蘋果”一度被詬病爲變相漲價。
拉長維度,小米上一輪產品銷售危機化解,靠的是2016年推出定價3499元的小米MIX。當年,作爲“全球第一款全面屏手機”其曾一機難求,既助小米順利打入中高端市場,也幫其挽回了品牌創新形象。
遺憾的是,周周轉轉6年,移動智能硬件風口已走到後半程,小米仍未出現能足夠匹敵上述神品的新爆款,加之手機配置基本夠用,用戶換機周期被不斷拉長。
屋漏偏逢連夜雨,躲過了蘋果與華爲間的 " 神仙打架 ",小米新品原定於 12 月 1 日舉行的小米 13 系列新品發布會延期舉行。但預熱尚未停止,據中關村在线消息,新機相關配置信息已被曝光,甚至真機都已出現在二手平台。
自然,這不是小米高端化的加分項。
王翔曾指出,“我們是有战略耐心的,不期待通過一兩款產品能夠站穩高端市場,今後會利用已學的經驗持續推動高端市場”。
確實,做高端品牌,速勝不現實。可市場不等人、用戶不等人也是不爭事實。高端化如缺少標杆級、現象級產品突破,怎能真正支棱起來,又何談三年登頂?
04
造車野望 資本非萬能
能否燒出未來?
LAOCAI
三大業務下跌,營收萎靡不振,如何寒冬渡劫、破壁頹勢?
雷布斯給出的答案是——造車。
三季度業績公告上,小米集團特別強調,不斷鞏固“手機AIoT”核心战略的同時,積極投資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的發展。
自去年3月官宣造車以來,小米开始大手筆向電動汽車產業鏈公司投資布局。據國金證券統計,早在2021年9月底,小米投資布局有關智能汽車領域的企業就達62家,其中智能駕駛布局17家,智能電動布局13家,智能座艙6家。有22家是2021年新增投資。
梳理投資版圖可發現,小米汽車業務投資重點:一是自動駕駛,二是芯片。其汽車產業鏈的第一筆投資就是國產芯片廠商黑芝麻智能,此後陸續投資雲圖半導體、傲芯科技等初創芯片公司。
至於自動駕駛,最值關注的一筆是去年9月以約5億元人民幣,完成對深動科技的收購。
深動科技四位聯合創始人CEO蔡銳、CTO李志偉、首席科學家楊奎元、研發總監張弛,均加入小米汽車並擔任智能駕駛部專家工程師。
2022年8月,雷軍在年度演講時透露,小米自動駕駛要全棧自研,目前已組建500人規模的團隊,計劃今年底擴到600人,目標是2024年進入自動駕駛行業第一陣營。
此外,動力電池、激光雷達等也是小米投資重點。
如鋰電方面,小米已投資蜂巢能源、中創新航、贛鋒鋰電等多家頭部公司。今年5月還投資了電池材料公司法恩萊特。
雷軍曾表示,“汽車行業將從機械演變爲消費電子,市場份額高度集中於頂級玩家手中;當電動汽車行業成熟時,世界前五大品牌將佔據80%以上的市場份額;我們成功的唯一途徑是成爲前五名之一,並且每年出貨量超過1000萬輛,競爭將是殘酷的。”
無需贅言,小米造車可謂大張旗鼓、大手筆投入、心懷大志。
當然,這一切都需資金加持。據第三季度財報,小米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上投資8.29億元,環比增超35%。結合第二季第一季的6.11億元和4.25億元,小米前三季投資額已達18.65億元。
研發开支由2021年第三季的32億元增加25.7%至2022年第三季度的41億元,環比增加8.1%,主要是由於與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相關的研發开支增加所致。
王翔稱,對於小米汽車實現2024年正式量產的目標,公司進展非常順利,汽車團隊人數到了1800人。此外,小米對汽車業務的投資經過了非常仔細的盤算,目前不會對集團運營構成重大影響。
話雖如此,汽車業務短期沒收入、重投資、長回報周期是不爭事實;新能源車市雖火,競爭日益白刃慘烈、巨頭林立不乏新品、且強專業高門檻也是事實。疊加自身下滑業績、三大業務頹勢,不禁疑問小米“燒錢”賭性多大?能否真正燒出未來?
2021年3月宣布造車時,雷軍道出小米底氣:“我們有錢,有研發團隊,有全球智能生態,我們虧得起。”其預計10年將向造車投資100億美元。而小米當時擁有1080億元的現金儲備。
截至2022年9月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分別爲281億元,現金資源總額943億元。雖比上述 1080 有所縮水,但仍算的上夠殷實。
只是,資本並非萬能藥,尤其身處新興賽道、技術一日千裏的新能源汽車,燒錢貴在燒出核心競爭力。
當前,小米造車已進入衝刺階段,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小米陸續申請了汽車定速巡航、能源補充、車輛操控、導航、輔助行駛和行車安全等汽車方向的發明專利。目前,小米已完成工程樣車,整車开發正進入尾聲,接下來是模擬樣車試裝和工程車測試。
不過,仍有媒體報道稱,小米汽車开發項目進度不如預期,最終可能導致產品競爭力下降。11月初,外界甚至曾有傳聞稱小米造車被叫停。當時小米方面人士回應,不針對傳言回應,小米汽車項目正在順利推進。
行業分析師郝瑞表示,造車向來不是一件容易事。長周期、重投資、高壁壘,一輛車從市場調研到生產制造至少需要4-5年時間,且期間不會有任何回報,一旦上市還需市場檢驗,如不能盡快量產交付、實現規模效應,風險將十分巨大。
沒錯,新能源汽車的窗口期正在縮短,留給小米的時間並不多。
草蛇灰线中,總能看到一些趨勢:
比亞迪靠着全產業鏈的綜合能力、通過決絕轉型率先走出虧損困局,規模效應逐漸顯現;蔚小理則差異化越來越大,力求通過特色標籤捍衛市場份額;同時,後浪追擊動作凌厲,廣汽埃安月銷已超3萬台,零跑也實現了上市突破。另一廂,威馬开始大幅降薪、恆大汽車被曝裁員、寶能汽車已入破產邊緣,多數車企也仍在虧損中煎熬,行業不乏焦慮蔓延。
那么,跨界而來的小米又能分幾杯羹、是靠此脫變還是陷入更深泥潭,尚需時間定論。
柏文喜表示,“隨着造車業務的深入,小米在造車上的布局必然會影響企業業績增長。小米在造車業務上會不會成功以及能夠形成多大程度上的成功,都還需要市場的驗證。”
05
穿越低谷 這輪危機靠啥渡過?
LAOCAI
實際上,縱觀雷軍履歷,就是不斷切換賽道、追逐風口、搏擊周期的過程。
早在武漢大學計算機系求學期間,其便开始創業,先後寫過加密軟件、殺毒軟件、財務軟件等。這些項目談不上成功,直到1992年加入金山。
在金山,雷軍從一名程序員,短短6年時間便晉升爲首席執行官。此後,公司迎來黃金發展期,2007年在港交所上市。金山軟件雖是求伯君創立,後來雷軍卻成了掌舵人。不過功成名就後,雷軍淡出金山,2010年創立小米。
憑借“專注、極致、口碑、快”七字法則,小米在手機業異軍突起,躋身第一梯隊。
同時,雷軍利用“互聯網思維”,從手機復制到其他消費電子領域,形成了“手機 AIoT”的核心战略、構建了獨特的小米生態鏈。
然而,三大業務協同共生的背後,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伴隨三大業務出現瓶頸頹勢,小米集團的衰退甚至影響到了生態鏈企業的業績表現。如九號公司、趣睡科技等業績下滑,幾乎都有小米“砍單”因素,生態鏈有無“分崩”隱憂,值得小米警惕。
雷軍曾在《小米創業思考》一書中回憶:“前五年小米成長得太快,導致了我們在心態上出現了膨脹,包括我在內,對形勢都產生了錯誤的誤判,加上我們積累了大量的問題,管理體系又跟不上,導致小米模式在很多地方出現了動作變形。”
那一次寒冬危機,雷軍通過重塑供應鏈和渠道,順利度過了。
那么,當下這輪寒冬又靠什么度過呢?目前看, 是手機高端化和入局造車。只是,真能靠此挑起大梁、扭轉乾坤么?
當然,困點之外,也有亮點。
和其他中國手機廠商相比,小米全球化程度更高。
本季度,其來自海外市場的收入在總營收中佔比達50.5%,環比表現好於國內業務。同時,境外互聯網業務也呈良好增勢,收入達17億元,同比增長17.2%,連續6季度持續增長。這都爲小米危機渡劫提供了重要支撐。
2022年三季度,小米手機全球52個市場排名前三,在全球64個市場排名前五。在歐洲、拉美、中東三個重點市場,小米出貨量實現同比提升。特別拉美市場,小米出貨量同比增長14%。
由此,亦爲互聯網業務增長贏得了空間。以最被看重的用戶規模爲例,三季度MIUI月活躍用戶達5.64億,同比增長16%。其中,海外MIUI月活躍用戶超4.2億,同比增長17.9%。
這種典型的互聯網變現模式,爲後續業績提供了內生動力。小米用戶結構中,海外用戶佔比遠超國內,而海外互聯網收入佔比卻較低。Q3財報顯示,MIUI月活躍用戶中,海外佔比達到75%。而互聯網收入中海外佔比卻只有24.2%。明顯“倒掛”,意味着开發潛力。
不過,也非沒有隱憂。如今年4月,印度曾凍結小米約48億元人民幣資產,小米雖仍躋身印度智能手機頭把交椅,但市場份額已從去年同期的23%滑至21%,三星則從17%升至19%。
好在海外开疆拓土的同時,小米廣告、遊戲業務的國內表現也在改善。
據伽馬數據,中國移動遊戲市場大盤銷售收入同比下滑約25%,小米遊戲業務卻實現同比增長1.8%,且遊戲活躍用戶和付費用戶滲透度都在提升。
無需贅言,困境頹勢之中的小米也沒那么糟糕,龐大底盤家底中,亦有閃光喜點。能否在逆勢負重中,完成寒冬逆襲、低谷反轉,依然是一個可探討的話題。
今年8月,雷軍將年度演講主題定爲“穿越人生低谷的感悟”。這被視爲暗示當下的小米處境。
掐指算來,小米已走過12個年頭。期間高光低谷、起伏無數,最終還是越變越強。背後離不开战略定力、實操韌性、精准的趨勢洞察與未雨綢繆。
想來,這應是雷軍最大的財富,也是穿越的籌碼。
12年一輪回,12年一重生。小米、雷軍將交出怎樣的渡劫、穿越答卷?
本文爲銠財原創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小米集團生死之战 穿越低谷幾多勝算?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36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