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生意”翻車 看均瑤健康轉型之困
1年前

貴在生態協同!





作者:李敬擇

編輯:鄭智

風品:曲穎 沈禾

來源:首財——首條財經研究院



二次創業!新增曲线!


企業如何持續成長,是一個常說常新話題、也是一個知易行難話題。


這不,跨界“水生意”的均瑤健康就意外翻車了。


12月7日,湖北省市監局公告顯示,近日,湖北均瑤恩賜天然礦泉水有限公司生產的“巖心水潤”2批次飲用天然礦泉水(518ml/瓶)、飲用天然礦泉水(350ml/瓶),各檢出溴酸鹽0.018mg/L、0.017mg/L,不符合食安標准。


在食安大於天的當下,可謂一石千層浪。於正謀求全面轉型的均瑤健康,更是不小打擊。衍生影響幾何?又何塑信譽金身?


1

紅海比拼、 “雞肋”之思 

何塑信任金身 

提起“均瑤”品牌,大多數人不會陌生。小賣鋪貨架上的均瑤牛奶,伴隨了一代人成長。


1997年,張學友一句“因爲有愛,健康常在”,讓均瑤牛奶家喻戶曉;2000年,均瑤健康市場份額躋身全國前十。


2011年起,均瑤健康战略進入常溫乳酸菌飲品市場,迅速推出多款系列產品,憑借先發優勢,2020年8月頭頂“常溫乳酸菌第一股”光環 ,均瑤健康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成爲均瑤集團旗下繼吉祥航空、愛建集團、大東方後的第四家上市公司。


意外的是,此次回歸大衆視野,主角卻是礦泉水產品。


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飲用天然礦泉水》(GB8537-2018)規定,天然礦泉水溴酸鹽限值爲0.01mg/L。


換言之,均瑤上述產品抽檢批次的溴酸鹽含量超標准限值的70%-80%。


要知道,溴酸鹽經動物試驗證實有致癌性,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其列爲對人類可能致癌物質(2B類)。


拉長維度,不是沒有前車之鑑。


企查查顯示,2020年11月,同樣是湖北均瑤恩賜天然礦泉水有限公司,因“生產、銷售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准的產品”,被英山縣市場監管部門罰款3萬元。



都說事不過三,食安大於天,能否足夠警醒、找到症結、杜絕再犯,均瑤健康不乏冷思。


要知道,除了益生菌,礦泉水也是其多元化版圖中的重要一環,布局可謂不予余力。


2020年,均瑤健康宣布开始增設礦泉水項目,設立上海均瑤天然礦泉水有限公司,2021年以2100萬元收購湖北三座山飲品有限公司70%股權,更名湖北均瑤恩賜天然礦泉水有限公司。


2022年1月,均瑤健康宣布投資1.5億元建設恩賜礦泉水產業園。推出“恩賜”天然礦泉水,官宣資料中“富含偏硅酸和鍶”是主要賣點。


主打健康的礦泉水,卻因溴酸鹽超標翻車,是否有諷刺感?


看看業績,不算苛求:2021年上海均瑤天然礦泉水有限公司和湖北均瑤恩賜公司分別虧損89萬元和333萬元;2022上半年上海均瑤扭虧爲盈,淨利22.65萬元,湖北均瑤恩賜則虧損246.67萬元。


礦泉水,是門好生意嗎?


行業分析師劉銳玲表示,礦泉水看似簡單,實在高門檻、強競爭、強專業性。生產需要獲採礦證,還要繳納資源礦產稅,前期投入成本高;賽道巨頭林立,農夫山泉、華潤怡寶、娃哈哈等頭部企業市佔率高,同質化紅海競爭中,後進入企業如無核心特色很難突圍,痛交學費、鎩羽而歸者不乏案例。


知名專家宋亮認爲,從礦泉水業角度說,市場現已形成固定格局,龍頭企業非常強勢。均瑤健康營銷能力、渠道布局等較差,不能發揮品牌優勢、規模效應,因此布局礦泉水對其來說有些“雞肋”。


的確,跨界從不是輕松話題。因爲品牌綁定,往往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新興業務做不好,甚至會拖累主營業務,反而業績更差,這是不少二次創業者的尷尬所在。


那么,經歷上述翻車,均瑤又將何去何從;食安無小事、牽一發動全身,是否對主品牌帶來不利影響?如何重塑信任金身。


2

增收不增利 大單品依賴與衰退 

警惕老化掉隊

看看基本面,不得不多些思考。


一代老牌乳企,爲啥踏上多元化之路?


尋求新增長點背後,不乏轉型的急迫無奈。


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2020年受疫情衝擊,均瑤健康營收一度下降31.62%至8.519億元,2021年雖可喜增長7.24%,但9.136億元的營收仍遠低於2019年水平。


淨利更爲“疼痛”:2020、2021連續兩年下滑,幅度分別達27.60%、31.26%。



進入2022年依然增收不增利:前三季營收約8.45億元,同比增加20.62%,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約7891萬元,同比減少45.21%。


對此,均瑤健康主要歸因除了原材價上漲,折扣率高於上期,加大渠道投入,導致費用增加等,還有公司新產品、新事業部、研發投入增加


下列數據亦不可不察。


應收账款周轉天數從2017年的0.038天增到2021年的1.744天,總資產周轉率也從2017年的1.715次降低到2021年的0.409次。2022年三季度 應收账款周轉天數爲29.78天,遠高於2021年同期的2.77天。


拋开現金流壓力、壞账風險,產品競爭力、市場話語權咋樣?

雖大力多元化,聚焦產品結構,均瑤健康仍難擺脫大單品“味動力”的依賴。2019-2021年,乳酸菌飲品分別給均瑤健康帶來11.88億元、7.70億元及7.54億元收入,佔比總營收的95.37%、90.43%、82.58%。妥妥主力之外,成長已經失速、收入貢獻持續下降。


2022年三季報,乳酸菌飲品收入降至5.16億元,同比再滑13.96%。


何以有此退化呢?


知名獨立乳業分析師宋亮認爲,乳酸菌市場競爭激烈,門檻較低,大小企業均推出低價位乳酸菌產品,加之消費者對產品甄別力較弱,因此市場暫時呈現“劣幣驅逐良幣”狀態。“均瑤健康乳酸菌業務下滑,本質就是乳酸菌市場混战結果。其雖在乳酸菌領域不斷發力創新,但整體業績下滑是必然的,因爲市場上產品太多。


均瑤健康亦坦言:均瑤健康作爲常溫乳酸菌龍頭企業,上市之後成爲行業企業指向的目標。競爭企業競品採取低價促銷行爲獲取市場份額,公司被迫作出應對,造成公司終端促銷費率進一步上升,行業內更多的短期行爲威脅着良性競爭循環。


鯨平台智庫專家、香頌資本董事沈萌認爲,與舉集團之力、專心在乳業耕耘的伊利、蒙牛不可同日而語,乳業並非均瑤集團的核心主業,均瑤健康能從集團獲得的資源與支持有限,整體發展也處於邊緣地帶,未能躋身乳業頭部行列不足爲奇。


不算多誇言。早在IPO遞表時,均瑤健康就已披露產品系列相對單一的風險,並表示已在持續進行新品研發推廣。


可從上述實操業績看,推新育新效果咋樣呢?


廣東省食品安全保障促進會副會長朱丹蓬認爲,均瑤健康原有大單品乳酸菌飲料沒有太多科技含量,隨着伊利、蒙牛等龍頭布局,均瑤健康“味動力”的市場份額正逐步萎縮。


“在這個消費端不斷倒逼產業端創新升級迭代的節點,我覺得均瑤已經遠離主流消費人群。”在朱丹蓬看來,均瑤沒有跟上整個消費升級節奏。味動力這種常溫的乳酸菌已被市場拋棄,被消費者所遺忘。“整體看,均瑤品牌老化、產品老化、渠道老化、團隊老化、客戶老化、模式老化。”


言語犀利,卻足夠引發均瑤健康冷思。一日千裏的大消費領域,看重的正是自我迭代、自我打磨。一招鮮、單品打天下時代已過去。乳品依然是大賽道,與其多元跨界、一山望着一山高,不如深鑽深研主營業務,把住用戶趨勢,喫透喫細品類,小步快跑、卡位衍生新興機會。


放眼當下,中國乳業成長速度日新月異。


乳酸菌飲料和牛奶一樣也分低溫和常溫兩種產品,低溫受限運輸與儲藏條件,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常溫則可滲透到三四线及鄉鎮市場。


均瑤健康雖較早介入常溫產品,但隨着市場擴大,競爭對手不斷進入、先發優勢正在消磨:2014年以優樂多、小樣、小洋人爲代表的一二线品牌進入常溫乳市場。2015 年後,低溫市場上較成功的品牌伊利、光明也進入常溫市場。


據均瑤健康招股書,2015年常溫乳酸菌飲品約79個,2016年達100個左右。2017年後甚至部分經銷商通過代工方式經營自有品牌,品牌量仍在增長。


上升到整個乳業,已進入高、精、尖比拼的下半場,頭部乳企乳企都在強研發、強產業鏈、強營銷渠道,死磕細分化、高端化、功能化,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水平不斷提升。


產業升級號角下,均瑤健康是否跟上節奏?

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2017年至2021年均瑤健康的銷售費2.345億元、2.918億元、2.661億元、1.258億元、1.688億元,研發費116.6萬元、150.7萬元、221.5萬元、200.6萬元、1264萬元。如此體量增速,是否有些掉隊呢?


以2021年爲例,伊利研發費達到6.01億元,飛鶴、澳優分別爲4.25、1.93億元。


在首財看來,產業結構日益成熟,有利消費者更多品質選擇,也意味着頭部洗牌效應加強,內卷高階競爭中,偏安一隅、差異化不明顯、產品縱深不足的企業必然生存壓力加大,甚至泯然衆人。



3

多元化迷思 “蹭”概念?

警惕跨界冒進 協同性是關鍵


當然,均瑤健康並未躺平,在多元化轉型上堪稱很“拼”。


2018年12月,均瑤乳業更名爲湖北均瑤大健康飲品股份有限公司,標志着公司战略正式從乳飲料轉向範圍更廣的健康型飲品。


客觀而言,大健康確是一片富饒藍海,均瑤上述轉型不失爲一種“曲线自救”。只是,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尤其多元化的战略連接,業務“協同性”可謂重中之重。


战略管理學家伊戈爾安索夫在《公司战略》稱,協同战略可像紐帶一樣把多元化的業務聯結起來,實現一種類似報酬遞增的協同效應,從而使企業更充分利用現有優勢,並开拓新發展空間。


往期看,均瑤健康相繼進軍益生菌、礦泉水、玻尿酸食品、白酒領域。盤子足夠豐富、步子邁的大又急,可細觀除了益生菌,其他業務是否跨的有些太猛,與原有主業多少協同性呢?


香頌資本沈萌曾犀利指出,均瑤健康屢屢跨界雖惹人矚目,但其策略缺少穩固的根基。從“均瑤乳業”改爲“均瑤健康”,既是一種“蹭”大健康概念的意圖,也是一種對自身應如何發展茫然的表現。


誠然,無論轉型升級,還是多元跨界,從不是輕松話題。如烹小鮮、如履薄冰,最忌貪多求全、既要還要。


更多跨界,雖帶來更多成長可能、市場空間,卻也意味着更多競品、更多投入、更多專業化、特色化、品控風控要求。看看其財報坦言、業績表現、礦泉水翻車事件,有無冒進激進、有無“後遺症”反思?


目前,礦泉水業務推出的“恩賜飲用天然軟礦泉水”系列產品,在“味動力”官方淘寶旗艦店已因風波下架。


白酒業務,也在起步階段。據《中國基金報》,均瑤健康與聖窖酒業於2022年2月中旬業務融合正式啓動,短短45天時間,主產品“聖窖酒”訂單已超億元。可而後銷售規模,尚無聲音。


玻尿酸食品,目前同樣尚無下文。


有投資者在互動平台犀利:“公司股價從上市以來就不斷下跌,上市以來業績連續兩年都不行,到今天股價再次創歷史新低,不要拿什么外圍因素之類的搪塞投資者,大盤漲均瑤不漲,食品飲料板塊漲均瑤還是不漲,公司面對股價再次跌破發行價,還不及時回購股份穩定股價?不要敷衍了事,更不要用低價位回購糊弄投資者!也不要多元化經營業務天天蹭熱點的東搞西搞啥也沒搞出名堂來!”

愛之深責之切!犀利言辭背後,是投資者一番苦心。


遙想2022年3月,均瑤健康制定一份股權激勵計劃,業績考核標准很高:以2021年營收爲基數,2022年到2024年,營收增長率分別達50%、125%、238%。


尷尬的是,市場反應卻有些冷臉。公告發布後首個交易日股價跌幅5.68%,3月8日繼續暴跌8.03%。


玩味在於,均瑤健康設置的期權行權價爲20.21元,而草案公布前20個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價爲18.26元,最近半年均價爲19.09元,均低於行權價。如此操作,難免讓外界質疑其提振誠意、有無“小九九”、信心足不足。


信心比黃金重要!截至2022年12月8日,均瑤健康收盤價15.51元,距離13.43元發行價並不遙遠,相較於上市之初創下的32.25元高點縮水已半。


4

益生菌野望 貴在高精尖突破

當然,危中有機。


出現問題遭遇挫折不可怕,怕在執迷不悟、繼續僥幸任性。


礦泉水超標”事件雖痛,又何嘗不是轉型關鍵時期中,對均瑤健康的一記及時響亮提醒?如能及時查漏補缺、反思精進,未嘗不是逆轉开端!


事實上,均瑤健康也有不少亮色表現:


單看2022三季度,營收3.04億元,同比增長35.99%,歸母淨利3348.94萬元,同比增長71.55%,歸母扣非淨利2813.87萬元,同比增長82.06%。增長恢復已有不小起色。


聚焦多元化,益生菌是主线重頭戲。


2021年報稱“通過二次創業,發展培育新品,尤其以益生菌爲核心突破,向‘益生菌第一股’奮進。”


2022年12月1日舉行的三季度業績說明會上,均瑤健康表示,面對市場壓力,公司將在穩固常溫乳酸菌市場地位的基礎上,大力布局和拓展益生菌領域,打造公司第二增長曲线,在兩大板塊建立具有行業競爭力的核心產品矩陣。


不止說說而已,2022年11月,均瑤健康公告稱,擬出資2.79億元取得潤盈生物工程(上海)有限公司85%股權,成爲潤盈公司的破產重整投資人,後者從事益生菌領域研發、生產、銷售。


均瑤健康董事長王均豪預計,重整完成後,潤盈技術儲備可迅速應用到市場,國內頭部的乳品企業已在和潤盈籤訂合同。


“重整後三年內,銷售額目標計劃於2025年達到5.31億元的年銷售額。”


這份信心,有一定底氣支撐:2020年12月,剛剛上市4個月左右的均瑤健康,就通過籤訂战略合作進軍益生菌市場,2021年實現益生菌飲品營收2123.02萬元、益生菌食品營收3543.42萬元。

首財瀏覽味動力淘寶旗艦店,發現其益生菌的產品布局方面較完善,功能細分也較全面:腸胃健康、體重管理、內在養護、开胃解膩。


在接受投資者調研時,均瑤健康稱,接下來公司持續推進益生菌的業務佔比不斷提升,逐步成爲公司的主力業務。“未來還會有更多品類和品牌加入,不斷豐富公司益生菌核心產品矩陣。同時希望通過技術賦能、產能賦能改變市場競爭環境,實現益生菌領域國家種子安全,國產替代。”


雄心壯志,值得點贊。客觀而言,相較上述白酒、礦泉水、玻尿酸等跨界,益生菌布局與均瑤傳統主業最近,疊加市場快增需求,一但成功做深協同效應也應最強。從此看,兜兜轉轉中均瑤健康已找准方向,可喜可賀。


只是,能否真正成爲業績股價提振良藥、終達破題成長性的夙愿,仍要打個問號。


放眼市場,益生菌賽道同樣強競爭、強專業,且是巨頭林立。


科拓生物2021年財報顯示,科漢森、杜邦等跨國公司益生菌原料菌粉在我國市場處於主導地位,“養樂多”、“媽咪愛”、“Life Space”等國外品牌益生菌終端消費品佔有很大份額。


此外,伊利、飛鶴、澳優等乳業巨頭也在紛紛快速進軍。


以澳優爲例,旗下益生菌業務品牌錦旗生物申報的MP108鼠李糖乳杆菌獲國家衛健委批准爲新食品原料,可用於嬰幼兒食品中的菌種。一舉打破嬰幼兒“洋菌株”壟斷,爲中國第一株自主研發的嬰幼兒益生菌菌株。


就在上月,澳優旗下益生菌業務品牌——錦旗生物申請的發明專利《可促進排便的組合物及其用途》又獲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


相比之下,後來者均瑤又有多少特色優勢、分食能力呢?


均瑤健康董祕郭沁坦言,公司與益生菌國際大牌的差距在於明星菌株不多。“明星菌株更容易賣出價格,這是我們未來要強調的部分。”


行業分析師於盛梅表示,後疫情時代,免疫需求催化了益生菌市場擴容。國內研究趨勢是深挖菌株功能,向功能食品、藥品轉換。隨着入局者越來越多、消費者逐漸理性,益生菌業已出現“內卷”,未來競爭將更拼獨創性、功能力。


江湖未定、你我皆黑馬。江湖白刃、洗牌也無情。價值點、阻點痛點交織中,後入跨界者如不想泯然衆人、破壁轉型之困,必須多些卡脖子突破,在高精尖上、在高效高質上做特色精准破壁。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以二次創業之決絕、迎多元價值蛻變,會是均瑤健康么?


本文爲首財原創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從“水生意”翻車 看均瑤健康轉型之困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37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