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華商韜略 熊劍輝
當线上线下兩條曲线發展到並軌之際,即時零售正在呼喚一場前沿科技的革命。
【超市的變遷:零售的本質是高科技】
1916年,當世界上第一家超市Piggy Wiggle在美國田納西的孟菲斯开張時,顧客們全都懵逼了。
除了琳琅滿目的商品,店裏只有收銀員、理貨員。當顧客習慣性拿出購物清單,要店員到倉庫取貨時,店員只是禮貌地告訴顧客:你們必須自己挑、自己選,然後來結账。
困惑的人們,很快體會到購物的自由和快樂。超市的商業模式極具革命性,以至於Piggy Wiggle的老板爲此申請了專利,卻阻擋不了被群起效仿的風潮。
但Piggy Wiggle們只能算是“超級雜貨鋪”。世界上第一家現代超市的榮耀,屬於1930年美國紐約的“庫侖王”(King Kullen)。當時,史無前例的大蕭條橫掃美國。“庫侖王”卻在一片蕭瑟中,擔當起“價格屠夫”的角色。
由於“堆得高、賣得低”,“庫侖王”風靡紐約,成爲在大蕭條時代逆勢增長的企業。
而超市的崛起,本質上還是時代的產物。
大蕭條之前,繁榮的經濟逐步使汽車、冰箱走進千家萬戶。人們樂於开着車大量購物,食品也能在冰箱儲存更久,大折扣、量販式的購物生逢其時。
此時,未來的“零售之王”山姆沃爾頓還在老家當報童。誰也無法預料,他會給全球零售業帶來一場革命。
1962年,創業之初的沃爾瑪和“庫侖王”的套路大同小異。
他把租金便宜的舊廠房改成大賣場,再將利潤壓縮到友商的一半,用超低的價格、優質的服務吸引顧客,再卷死友商、快速擴張。
但1966年,沃爾瑪剛剛擴出幾家店,山姆就力不從心了:商品的信息如此龐雜,他掌握的時間卻如此滯後。如果不改變現狀,沃爾瑪跟別的超市就沒什么兩樣。
於是,這位曾在美軍情報部門服役的“老兵”決定,變革沃爾瑪的信息系統。1969年,沃爾瑪購买第一台計算機,建立存貨管理系統;
70年代,建立電子收款系統(POS),實現了SKU單品級庫存控制;
80年代,使用商品條碼和電子掃描器自動管理存貨,與供應商建立自動訂貨系統,甚至發射私人衛星建立全球網絡……
憑借強大的通信衛星和信息系統,沃爾瑪的擴張變得毫無邊界。不管門店在哪裏,沃爾瑪1小時就能實現全球盤點,全世界的數據盡在掌握。
用信息科技代替商業模式,這是沃爾瑪霸榜世界500強的終極奧祕。
而沃爾瑪的成功,讓一個中國人坐不住了。
1983年,張文中從南开大學數學系畢業;之後,前往美國斯坦福大學攻讀博士後。留學期間,他切身體會到中外零售業的巨大差距,洞察了“零售業就是高科技”的真諦。
1993年,張文中回國。他开發了一套超市管理信息系統,結果根本賣不出去。
換成別人早就放棄了,但爲了證明系統有價值,張文中幹脆在北京开了第一家綜合超市——物美。
作爲中國第一家用POS系統的超市,物美的商品售價普遍比市價低10%-20%。
由於系統太先進,开張第一年,物美營收就高達1.8億。
之後,物美走上持續擴張的道路,並在2003年成功赴港上市。張文中也被譽爲“中國沃爾瑪之父”。
【商超爭霸战:ERP與雲計算的碰撞】
物美的成功,只是中國超市爭霸战的开篇序曲。
1995年,家樂福就开始在北京攻城略地。之後,麥德龍、沃爾瑪強勢進入。
到2010年,家樂福在中國开出800多家分店。沃爾瑪更是後來居上,2011年業績反超家樂福。
外資超市“三巨頭”齊聚中國跑馬圈地,頗有“拿着望遠鏡也找不到對手”的凌雲感。因爲直到2003年非典爆發、淘寶創立,人們依然看不清電商會不會崛起。
但外資超市的泰山壓頂,已經讓張文中感覺到現實的壓力。
如何與之抗衡?
2005年,張文中決定在物美搞ERP(企業資源計劃),卻遭到了幾乎所有高管的強烈反對。大家不明白,信息系統用的好好的,爲什么要白白扔掉1個億?
2008年,當中國零售業第一個ERP項目完成時,物美的高管全服了。
物美的ERP,實現了對5大配送中心、1家大賣場、10家綜超和便超店鋪的綜合管控,以及物流全程的信息化、信息對流程的驅動化;同時,第一次在零售業中引入了商業智能系統、風險監控系統、業務流程再造等。
於是,在物美數萬平方米的配送中心裏,根本看不到調度人員,卻實現了對物流的實時管控。
這讓物美的數字化能力,第一次達到與外資巨頭比肩的高度。
超市不可謂不努力,但時代的潮水卻在向另一邊奔湧。
2005年,當張文中下決心做ERP時,中國網上零售額還只有150億;2008年,當物美ERP改造完成時,中國網上零售卻實現了三大突破:
消費者突破1億,交易額突破1000億,網上零售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例突破1%。
巨變發生得如此之快、之猛,超乎所有人想象,也包括互聯網大佬們。
2010年,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上,互聯網巨頭們就雲計算各抒己見。
有人認爲,雲計算是新瓶裝舊酒,沒啥新東西;有人覺得,雲計算像阿凡達一樣遙遠,根本不現實。
只有坐在台下的馬雲高唱反調:不做雲計算,將來就要死。
很快,現實證明了馬雲的遠見。
2009年“雙十一”,400筆/秒的流量就把阿裏的系統衝得支離破碎。但2020年“雙十一”,阿裏雲卻足以承受58.3萬筆/秒的天量交易。
電商們不得不大搞雲計算、擴充服務器,以應對一年更比一年強的衝擊。
當雲計算發展到單一引擎驅動10萬台服務器,並構建起全球規模最大的計算平台時,就決定了超市的ERP不管怎樣努力,也無法跟電商在一個維度競爭。
畢竟,實體超市能夠承載的商品SKU是有限的,而電商則帶來了幾乎接近無限的商品供給。消費者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打开手機App,面對的是來自全球品牌商、產業帶的商品,這便是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一直向往的萬貨商店。技術是商業最犀利的武器,它最終決定着產業的深度、廣度和高度。
於是,中國網上零售額在2012年破萬億、2021年達13.1萬億,也就不難理解了。畢竟,相較2005年,網絡零售額只翻了870多倍;但電商流量翻了何止千萬倍。
電商增長恐怖如斯,讓人們對线下超市基本喪失信心。
但4G和移動互聯網的出現,並沒有給超市帶來最後一擊,反而讓商超意外走向融合。
2014年开始,阿裏先後入股銀泰、蘇寧、三江購物;2015年推出盒馬,提出“新零售”;
2015年,物美推出线上线下一體化“多點”(Dmall);次年,又以20億歐元收購麥德龍中國80%的股權;
2016年,京東與沃爾瑪战略合作,劉強東更喊出“三年內結束商超之战”;
2017年,騰訊战略入股永輝,次年入局家樂福,三方擁抱线上流量。
電商向线下擴張、超市向线上滲透的背後,是线下終究具有线上無法替代的價值:除了“逛”體驗感、對商品的感官接觸外,更能滿足人們即時購物的強烈需求。
比如,立刻就想喫冰棍、馬上就要喝酸奶,以及廁紙真的沒有了。這種即時需求,傳統電商是無論如何無法滿足的。盡管電商通過供應鏈體系的建設,不斷將履約時效從2-3天達,壓縮到次日達、當日達甚至是小時達,但面臨消費者愈來愈快的時效要求,這個商業體系不可避免摸到了天花板。
疫情期間,一個顯而易見的新趨勢是,消費者越發習慣“外賣點一切”,手機下單30分鐘送達。這種確定性的服務,不僅讓外賣平台非餐化服務迅速擴張,也給零售業帶來了新的變量。
【“即時零售”新風口】
2022年12月7日,北京正式發布優化防疫“新十條”時,李華(化名)才發現家中沒有常備的感冒退燒藥可用。在電商平台的網上藥房,搶藥的高潮此起彼伏,但關鍵的幾種藥品,不是缺貨採購中,就是遠水解不了近渴,一星期才能到手。
平時都是“武林高手”,極限測試時才知道誰的內力深厚。
最後在美團平台上,李華迅速配齊了急需的藥品,30分鐘就送到了家裏。
這種依托本地實體店鋪,在30分鐘將商品交付給消費者的方式,被稱爲“即時零售”。
在美國新澤西,區域連鎖超市“巨人公司”與機器人公司Swisslog合作,建立了自動化履約中心,通過訂單揀選機器人加速出貨,銷售額大增。
在佛羅裏達,連鎖超市克羅格(Kroger)與科技公司Ocado合作,建立起自動化的履約體系和微型網格倉,成功將訂單交付時間壓縮到30分鐘。
國外超市在跑步進場,Uber、亞馬遜、谷歌等高科技企業,也在快速入局。在中國,科技零售企業美團更是洞悉了這一零售模式的新風口、實體商超的新未來。
首先,线下的小超市、便利店,這兩年越來越多了。
有數據顯示,從2020年疫情爆發到2022年3月,全國便利店總數從116.44萬家增至221.76萬家,增加了近一倍。
可見线下零售消費,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增長。
其次,即時零售極大提升了消費體驗,導致即時訂單呈現爆發性增長。
有數據顯示,2021年,即時訂單爲308.5億單,用戶超6億;預計2022年底,訂單量將突破400億單,用戶將突破7.5億。
如此龐大且復雜的即時消費場景,意味着使用超市、電商現有的數字技術,都很難實現底層的突破。
也就是說,電商可以建立專屬的標准倉,通過海量的雲計算、專用的物流機器人體系,來配置“消費+物流”的全套閉環。
但在不計其數的小超市、便利店乃至大型實體商超裏,你怎么實現類似的配置?
這實在是一個天大的難題。
但美團探索的,就是這些不可思議的新突破。
2022年5月,北京酒仙橋,美團第一家24小時智慧藥房成功落地。
藥店貨架櫃上,一個小型機械臂不停忙碌,選藥出倉後傳送至打包機。接着,密封好的包裹被放入店外自助取藥櫃裏。騎手馬上取走,开始配送,全流程不超過3分鐘。
3分鐘背後,包含着不計其數的計算機技術。
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機械臂的自主感知與決策問題。比如,讓機械臂對凌亂的商品進行精准識別,然後細致分揀擺放。
這一看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標准化的物品還好說。但現實中,客戶就是會既买喫的、又买喝的、再买用的,不可能完全標准化,所以必然會很雜亂。
這時候,就一定要“教會”機械臂,先抓哪個、後抓哪個?每種商品什么屬性,用什么力度抓?抓完了又怎么擺放、打包?
這就是現實版的“俄羅斯方塊”,機械臂不但要看得懂、抓得穩,而且要擺的齊。
太難了。
2022年,美團與山東大學視覺感知與智能系統實驗室展开聯合科研攻關,在嘗試攻克這一系列難題,讓機械臂能夠進行自主感知與決策,未來還可以應用在生鮮、百貨零售類的倉儲場景之中,幫助運營人員進一步提高分揀、盤貨、補貨效率。
如今,美團的24小時智慧藥房裏,機械臂已經能對各類藥品自動分揀;也能根據藥品尺寸,用最佳策略自動打包、自助交接。
而爲了實現快速配送,美團又與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合作,探索自動配送車的避障技術新突破。
新一代的美團自動配送車,實現了在5-150釐米範圍內識別障礙,360度無死角實時感知,以及離线狀態下的高難度自動避障。根據清華大學課題組的設想,通過更先進的算法技術,教會這台自動配送車可以和老司機一樣駕駛。即便在城市晚高峰的堵車狀態下,配送車也能在遵守交通規則的前提下“見縫插針”,像老司機一樣“鑽”過去。
但美團還有更“超綱”的需求。
去年4月,清華大學還聯合美團,成立了清華大學-美團數字生活聯合研究院(以下簡稱聯合研究院),依托清華多個院系的技術優勢助力數字生活創新發展。
截至目前,依托聯合研究院平台,雙方已共同發起20多項聯合科研課題,由電子工程系、自動化系、車輛與運載學院、軟件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工業工程系多個跨學科、跨領域專家組成的“豪華”科研陣容,圍繞無人配送、空地協同、自動時空配准、高性能計算等關鍵方向展开攻關。
爲了打破產學研壁壘、提升研發效率,11月30日,美團成立“深圳市美團機器人研究院”,希望在機器人領域加大研發投入,加速商業化落地。2022年7月,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即時零售开放平台模式研究白皮書》預計:
2025年,中國即時零售开放平台的規模將達1.2萬億,將拉動O2O市場規模持續增長。
與商超爭霸時代的混沌不同,即時零售的未來,將是一個高度確定性的增長。
而對中國數百萬家夫妻店、便利店來說,雖然他們貢獻了中國零售渠道40%的出貨量,卻永遠觸不到ERP、CRM,只能敲着計算器來算账,永遠趕不上數字化的大風口。
但後疫情時代,美團即時零售的新模式、新載具,將給無數线下小店插上數字化的“大翅膀”,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新改變。
屆時,线上线下相結合的即時零售,或將迎來“萬店大战”的盛況。
無論人們是否看得見、看得懂,即時零售的顛覆性未來,正演變得比任何時代都精彩。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即時零售進入科技深海區,美團能交出什么答卷?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37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