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過去兩年的高光,逐漸暗淡,似乎寒意正傳遞給每個汽車人。
特斯拉
成爲行業天花板、又不斷突破天花板的特斯拉,股價從最高點起已經跌了55%。和所有美股科技公司一樣,股價的上漲、下跌,都離不开美聯儲的放水、縮表、加息。而貨幣政策因素之外,倒也有特斯拉自己的原因。
交付量自2020年以來,首次出現季度環比下滑。7月份,特斯拉二季度生產報告顯示,全球生產了25.8萬輛車,同比增長25%,但環比下滑15%;交付了25.4萬輛車,同比增長26.5%,環比下滑18%。
盡管在季報公布之前,市場便有分析師把交付量,從之前預期高高的31萬下調到了27萬,但很遺憾,還是miss、不及預期。以至於分析師都沒辦法說出那句“正如我們所預料”來路演。
不及預期倒也頗屬無奈,供需兩看:
供給方面,新工廠要爬坡,正如6月份馬斯克接受採訪時說“柏林和奧斯汀的工廠現在都是巨大的金錢熔爐,它們發出巨大的轟鳴聲,那是金錢在燃燒的聲音。”同時,疫情也造成了供應鏈的不穩定。
需求方面,有傳聞說上海工廠因需求不及預期要減產,但很快被公司闢謠爲不實。但新能源車補貼退出,倒是真正發生的。而單踏板模式帶來的一些風險,也正被一些消費者重新評估。但特斯拉的品牌,依然是號召力。尤其當馬斯克成爲全球最大社交平台推特的大老板之後更如此。
馬斯克在推特上的滔滔不絕,擴大了個人魅力的輻射圈,但也正讓特斯拉的投資人出現擔憂:
特斯拉股份賣賣賣、推特內部改改改,時間管理大師的精力真的夠嗎?
電動車Tesla、社交平台Twitter、腦機接口Neuralink、星鏈Starlink、人形機器人Optimus、太陽能SolarCity、太空SpaceX、隧道BoringCompany、雜貨店(手機、狗、火焰槍)等。
妥妥一出“九子奪嫡”,而歷史也告訴我們,這樣子朝綱是會亂滴。尤其這新能源車,自己的战爭還沒結束呢。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業務要發展,馬斯克得愛。
但要是以爲特斯拉很慘了,那倒也不是。
新勢力
美有特斯拉,中有新勢力。理想、蔚來、小鵬,作爲新勢力代表,還是在美股和特斯拉一同“享過樂”的。但如今也一同“患難”中。
三大公司股價是最顯著反饋。雖然小鵬汽車股價最近幾乎翻倍,但依然只是最高點的20%。蔚來也差不多是最高點的20%,而理想因爲之前漲幅小,所以回撤也小,是最高點的50%。
橫亙在新勢力面前的最大壓力,依然是銷量、毛利率、虧損。
小鵬在調整。36Kr一篇報道稱,小鵬汽車在10月份左右多次召开管理層會議,對公司運營和產品策略等問題反思。甚至傳言,在內部大會上,創始人何小鵬一度哽咽[1]。而觸發點,則和G9有關。配置等因素不及消費者預期,引起不滿。產品力失誤,對於單品爆款策略而言,非常嚴重。
而8月、9月的交付量,也依然沒有超過1萬,並且出現環比下降。10月銷量環比又減少了40%。2022年接近尾聲,但銷量KPI要完成,也幾乎不現實了。
銷量不夠,那么盈利,也就很難實現了。再加上自動駕駛估值縮水、產品力溢價弱,執着於自動駕駛研發也讓小鵬汽車壓力加大。每賣一輛車虧6.8萬元,小鵬2022年前三季度淨虧損67億元。
這個數字,能讓理想汽車在第二季度虧十次。
2022年第二季度,理想淨虧損6.4億元,數字不多,毛利率也在22%左右,新勢力中相對不錯。因此,理想創始人李想也在微博上稱,L9、L8兩款產品同時交付的時刻,也是該和連續七年的虧損經營說再見了。
有“五百萬內最好SUV”豪言在前,這個虧損結束的目標,似乎也顯得平實不少。而要脫離虧損,除了控制成本之外,目前的1萬銷量,可能要翻倍才更有保障。但考慮到8月份銷量還驟減、ONE還鬧出了點風波等等因素,要盈利,產品力依然是考驗。
對於盈利,蔚來也提出了目標。
走高端路线、重視用戶服務的蔚來,車賣的數量在增加,但單季度虧損也增加了,今年第三季度一個季度就虧了41億元。對於各種壓力,蔚來創始人李斌在“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內部講話上稱,“沒資格觀望,更不會收縮”。堅持研發、堅持進入更多國家市場。
蔚來也表示計劃自己做電池、芯片,希望在2024年實現盈利。確實,隨着鋰礦價格處於高位,汽車廠商抱怨錢被電池賺走了,電池老板抱怨被礦老板賺走了。既然這樣,就自己做吧。而堅持一體化的比亞迪,也已經用單車盈利一萬元,證明了這點。
講真,特斯拉實現盈利也用了16年多,從時間上來看,新勢力也不必在意。但,競爭過於激烈情況下,持續虧損,可能並不是好的信號、甚至會掉隊。
對於經歷過2018年“絕境”的蔚來而言,特別在意是否掉隊的問題。在內部講話中,李斌也反復提及,“(毛利不到25% 以上),到不了就沒機會”,2024、2025年是電動車的決賽階段,如果到了第二方陣,還想追上第一方陣,基本沒有可能。[2]緊迫之情,溢於言表。
但要是以爲新勢力很慘了,那倒也不是。
第二方陣
第二方陣標准是什么、有哪些公司,可能每一家看法都不一樣。就像俗話說,只要領域切得夠細分、角度夠新奇,每家公司都能成第一。
但如果以“是否享受過2020年股市高光時刻”爲標准的話,零跑汽車,肯定是在第二方陣的。
零跑汽車成立時間並不算晚,2015年底,和新勢力也基本算得上前後腳。但市場聲勢就相對小不少。
零跑銷量還行。試錯車型S01折騰了四年左右,隨後面向A00級轎車的T03獲得市場認可,8萬元左右的售價,確實搶了不少市場。C系列也可圈可點。價格策略,讓零跑在2022年前11個月收獲了10萬銷量。
公司產品宣傳是“50萬級的期待,不到20萬就能實現”,和500萬SUV的初衷一樣,都很好。消費者很受用,但公司股東壓力就大了。這個價格,產品毛利率就不樂觀了,2021年爲-44%,今年依然在-9%左右。
毛利率讓上市的零跑也壓力很大。零跑汽車有9輪融資,最大一筆25億元,和蔚小理比也不算大。2022年9月29日,零跑汽車終於在港交所上市,而上市當天就大跌了35%。9個交易日後,股價腰斬。
對於上市時間,公司創始人朱江明坦言,“確實不是很好的時間段,處在下行通道。但我們選擇上市,主要原因是不在乎當下的時間段,更關心盡快拿到我們的市場份額”[3]。
大白話說,要競爭,需要錢、必須得趕快上市。畢竟,銀行、信托不敢接的資產,股民敢。
零跑汽車這句話很真誠。雖然上市後破發了,但境遇還是比上不去的威馬強。
同樣成立於2015年的威馬汽車,在2019年的時候,銷量僅次於蔚來,而且連續融資也在300億元左右,有錢有產品,理應也是新勢力中的一元大將。以至於創始人沈暉曾隔空向王興發出賭約,如果威馬挺進新勢力前三,希望王興親自送一份外賣上門。意氣風發可見一斑。
在隨後的發展中,工廠投入過高也好、智能化跟不上節奏也罷、以及和吉利的訴訟糾紛等等,總之,呈現在面前的是,今年前三季度,威馬銷量僅3萬輛。資金流也已經非常緊張了。
2020年威馬謀劃科創板上市未果,2022年12月,又有傳聞,威馬借殼“Apollo出行”實現港股上市。公司未置可否。但對於威馬發展而言,上市真的很重要。或者說,錢真的很重要。
時代拋棄你的時候,招呼都不會打一聲。而當第二方陣要拋棄你的時候,也並不會考慮當時是否含着“金湯匙”。
但要是以爲第二方陣很慘了,那倒也不是。
擠上牌桌
希望擠上牌桌的玩家,可太多了。
有成功的,比如哪吒汽車,依托B端網約車和G端,2022年前11個月也銷售了14.4萬輛,在國內銷量第二。
也有別說上市、銷售了,連想造車都困難的。比如李一男的自遊家。李一男的小牛電動,在兩輪電動車領域战果頗豐。於是,天才少年也把目光瞄向了四輪,成立了牛創公司(火星石科技)。2022年10月,自遊家NV車型發布,2萬的意向金訂單,也在車圈引起不小的反響。
自遊家的代工廠是大乘汽車常州工廠,而大乘汽車的工廠等,則是衆泰汽車的“家底”。聯想到衆泰汽車之前的高仿車型、以及上市公司剛剛從ST摘帽,因此,便有人稱,這是“寨中寨”,品控方面需要格外謹慎。
結果,兩個月不到,別說品控了,現在連造出來,都成問題了。
問題卡在生產資質上。我國對於汽車生產是需要資質審批的,新玩家可以通過收購資質公司獲得生產許可,比如理想汽車花費6.5億元收購了力帆汽車生產資質;也可以讓有資質的工廠代工,但後者需要在車尾部明確代工廠,就像蔚來的江淮汽車標識一樣。
不過,代工生產的資質審核標准,在2022年初也發生了變化。工信部發布了《關於开展新能源汽車委托生產試點工作的通知》,其中,委托企業,比之前規定更嚴格,也要求具備新能源相關生產資質。也就是說,新玩家沒辦法再採用蔚來、江淮的合作模式。
通知的本意是減少產能浪費、督促企業合理規劃,也提出了兼並重組的思路。通知的發布也在自遊家發布之前,不是突然來襲。但確實爲代工帶來了更嚴的標准,比如借馬甲的形式,實質上就不允許了。這就要求李一男對於和大乘汽車的合作,需要考慮更長遠、更堅定。
再考慮到大乘汽車自身的債務問題,品控、資質、品牌等等交織在一起時,確實容易“快刀斬亂麻、不合作拉倒”,倒在量產的門口。也就有了自遊家“倒閉”的傳聞。7號一封用戶信也說明了問題。而資質問題,也衍生出小米造車被指導的傳聞。
大乘汽車7日發布公告,稱短期內無法交車,將全額退款
而提到倒在量產門口,則不得不提恆大汽車了。本身跨界就是高難度,更不提地產業務也已經困難重重。
但就像2017年的王首富,當時的被動滑鐵盧,事後看,反而成了明知之舉。現在的果斷止損,也許也是不錯的選擇。
畢竟,如果2024、2025是決賽階段的話,沒有品牌、號召力的公司,現在才起步,投入的錢、時間,也就是個太子陪跑。
更別提,除了新勢力、二方陣之外,比亞迪是一個卷了二十多年的,銷量、毛利率都領先的,被巴菲特开過光的當打品牌。還有蘋果、華爲、小米,這些證明過品牌力的企業,也在下場。
但要是以爲擠牌桌的很慘了,那倒也不是。
至暗時刻
大家都來擠牌桌,毫無疑問是看到了行業發展空間。
從2020年起,三年時間,新能源車滲透率接近30%,比規劃提早了兩年多。而在10-20萬元以內的市場上,新能源車滲透率爲19%。這都是未來行業增長空間。以及,還有智能化的想象場景。
雖然野蠻生長的階段過去了,每個玩家都各有寒意:特斯拉需要馬斯克多分點愛,以保持領先力;新勢力需要產品力和銷量,實現盈利;第二方陣需要趕緊拿錢,保證不掉隊。
但從發展空間等角度來看,新能源車,依然比許多行業、領域要好得多,有不少亮點。比如小鵬明年的三款新車,讓市場又充滿期待;零跑的毛利率也在改善;蔚來在拓展歐洲市場;鋰礦也在降價,毛利率會改善。
不過,另一個方面,面對激烈競爭,肯定有人會掉隊。電動車的創始人、企業家們確實要少點大棋、少點自負、更加審慎,盡力來平衡多方需求:
投資人需要股價大漲有回報、政府需要產業發展有動能、消費者需要物美價廉少花錢、員工需要公司穩定有奔頭,公司需要有錢有利潤持續走。
風沒了,沒有翅膀的會掉;潮退了,裸泳的會丟人;冬天來了,衣衫單薄的會冷。人人都在牌桌贏,那倒也不現實。
今年時常會聽到一個詞“至暗時刻”。很多人用來形容環境,但其實並不完全,其實更多的是描述內在。
就像《至暗時刻》電影裏的丘吉爾,雖然納粹的進攻很猛烈很壓迫,但國王的不信任、民衆缺少信心和准備,甚至自己也有動搖,這才是至暗,是丘吉爾需要勇氣來振奮的。
所以,保持信心、耐心、初心、定力,依然是汽車人需要的。汽車行業如此,許多行業也都如此。歷史的光影裏有不少這樣的時刻,而後都是黎明、晨光、朝陽。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電動車少了些暖意,多了些寒氣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37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