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中圖片是2022年7月19日拍攝的由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埃及分公司承建的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務區項目。新華社發(中建埃及供圖)
新華社北京12月8日電 馳命走驛,雲帆高張。千百年前,中國和阿拉伯國家在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上互通有無、相知相交。
跨越時空,連接山海。千百年後,“一帶一路”讓中國和阿拉伯國家繼續攜手相伴、同舟逐夢。
2014年中阿共建“一帶一路”提出後,阿拉伯國家熱情響應。8年多來,中阿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雙方各領域務實合作成果豐碩。
今年12月9日,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將在沙特阿拉伯舉行。站在這個中阿關系提質增速的新起點,人們期待中國同阿拉伯夥伴進一步推進合作共建“一帶一路”,攜手構建面向新時代的中阿命運共同體,共同創造中阿關系美好未來。
南南合作樹典範
“這個體育場是對我們歷史的致敬,也是對令人激動的未來的展望。”
卡塔爾交付與傳承至高委員會祕書長哈桑·薩瓦迪點贊的,是由中國公司承建的世界杯主體育場——盧塞爾球場。這座印在卡塔爾面額10裏亞爾紙幣上的地標,是世界同類型中跨度最大、最復雜的索膜結構體系建築,也是共建“一帶一路”的一個典型項目。
這是2022年8月11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拍攝的卡塔爾世界杯主體育場盧塞爾球場。新華社發(尼庫攝)
卡塔爾世界杯期間,這個中東國家的光伏電站、恆壓變頻供水系統、新能源客車等中國“智造”隨處可見,成爲展示“一帶一路”合作豐碩成果的舞台。
作爲歷史上絲路文明的重要參與者和締造者之一,阿拉伯國家身處“一帶一路”交匯地帶,歷史、地理淵源決定了中阿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天然合作夥伴。2014年6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开幕式上提出中阿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以能源合作爲主軸,以基礎設施建設、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爲兩翼,以核能、航天衛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領域爲突破口的“1+2+3”合作格局。
共建“一帶一路”植根於古絲綢之路的歷史土壤,順應阿拉伯國家推進經濟多元化和工業化的發展需求。沙特“2030愿景”、埃及“振興計劃”、卡塔爾“2030國家愿景”、阿聯酋“面向未來50年國家發展战略”、科威特“2035國家愿景”……“一帶一路”與阿拉伯國家長期發展战略不謀而合,深入對接。目前,中國已同20個阿拉伯國家籤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雙方在能源、基礎設施等領域實施200多個大型合作項目,合作成果惠及雙方近20億人民。
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發展階段銜接、理念思路契合、經濟結構互補,中阿共建“一帶一路”成果豐碩,中國多年穩居阿拉伯國家第一大貿易夥伴國地位。近年來,中阿各領域務實合作持續走深走實,已成爲南南合作的典範。2021年,中阿雙向直接投資存量達到270億美元,比10年前增長2.6倍;中阿貿易額達到3303億美元,比10年前增長1.5倍;2022年前三季度,中阿貿易額達3192.95億美元,同比增長35.28%,接近2021年全年水平。
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紅海新城儲能項目、吉贊產業集聚區等項目助力沙特實現能源和經濟多元化;在中埃·泰達蘇伊士經貿合作區,巨石埃及玻璃纖維生產基地年產量超20萬噸,埃及因此成爲全球重要的玻纖生產和貿易國;在科威特沙漠深處,中科合作的穆特拉住房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搭建雨水收集系統,在解決40萬居民住房問題的同時,還加快了當地的“海綿城市”建設……一個個成功範例,成爲中國同阿拉伯國家合作不斷拓展的生動注腳。
相近的發展訴求,相通的發展使命,相融的發展利益,中阿共建“一帶一路”前景廣闊。
埃及《金字塔報》副總編塔裏克·蘇努提說,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充分考慮了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全球大多數國家都對此持積極態度。如今,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正在推動各國實現共同發展。
守望相助結夥伴
阿拉伯諺語說:“語言是葉子,行動才是果實。”
今年9月,在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阿聯酋國家展台展出的中國與阿聯酋聯合生產的新冠疫苗樣品吸引了不少參觀者。這是中國和阿聯酋兩國友誼的生動寫照,也再次印證中國和阿拉伯國家的友誼歷久彌堅。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守望相助、共克時艱,譜寫了中阿命運與共的新篇章。從彼此支持鼓勵到抗疫物資互助,從在线經驗交流到中方派遣醫療組緊急馳援,從疫苗臨牀試驗到聯合灌裝生產,中國和阿拉伯國家在抗疫國際合作中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在中國抗疫艱難時刻,阿拉伯夥伴第一時間表達慰問和支持:沙特國王薩勒曼是第一個致電習近平主席支持中國抗疫的外國元首;阿盟是第一個同中國共同發表團結抗疫文件、集體肯定中方抗疫成就的重要區域組織;阿聯酋全球第一高樓哈利法塔打出“武漢加油”等巨幅燈光標語,埃及三大世界文化遺產披上中國紅;卡塔爾航空爲中方抗疫开闢“綠色通道”……
2020年3月1日晚,位於埃及开羅、盧克索、阿斯旺的三大世界文化遺產地以燈光秀的形式同時點亮五星紅旗,以此表達埃及政府和人民對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支持。圖爲當天在埃及盧克索拍攝的卡爾納克神廟。新華社發(拉德萬攝)
當阿拉伯國家遭遇疫情的嚴峻挑战,中國毫不猶豫伸出援手:派出抗疫醫療專家組,送去中國疫苗等“珍貴禮物”,通過遠程醫療等方式分享抗疫經驗……從沙特、埃及到蘇丹,從巴勒斯坦人民及周邊地區的巴難民到敘利亞等衝突地區民衆,中國的抗疫援助沒有缺席。截至2022年10月,中國已向阿拉伯國家提供新冠疫苗超過3.4億劑。中國還同阿聯酋及巴林开展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三期國際臨牀試驗,同埃及合作建成非洲首條新冠疫苗聯合生產线,同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等國开展疫苗本地化生產及藥物研發合作,有力支援了阿拉伯國家抗疫。
在全球抗擊新冠疫情的關鍵時刻,中方多次呼籲打造“健康絲綢之路”,提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同30個國家一道發起“一帶一路”疫苗合作夥伴關系倡議。危機面前,“一帶一路”呈現出強大韌性與澎湃活力,爲各國抗擊疫情、恢復經濟、改善民生注入寶貴力量。
阿盟副祕書長胡薩姆·扎基由衷感慨,面對世紀疫情,阿拉伯國家在世界範圍內再也找不到像中國這樣真誠的好朋友。
美美與共再揚帆
“風是永恆的旅行,它不會抵達,它的路途沒有終點。”
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在詩集《風的作品之目錄》中的詩句讓很多中國讀者領略到阿拉伯文化之美。今年11月,這本書的中譯本獲得中國第八屆魯迅文學獎,成爲中阿兩大文明之間交流對話的又一見證。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中國是文明古國,阿拉伯地區是人類古老文明的交匯之地。在中阿友好交往的歷史長河中,兩大文明互學互鑑在人類文明交往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歷史上,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的瓷器、造紙術、印刷術一路西行,阿拉伯的天文、歷法、醫藥萬裏東來,中阿人民把文明交流的成果傳播四海,爲推動人類發展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今天,“一帶一路”賦予古絲綢之路新的時代內涵。中阿人民在維護民族尊嚴、捍衛國家主權的鬥爭中相互支持,在探索發展道路、實現民族振興的道路上相互幫助,在深化人文交流、繁榮民族文化的事業中相互借鑑,爲世界文明交流互鑑提供了生動範例。
2016年初,習近平主席在阿盟總部演講時宣布實施中阿“百千萬”人文交流工程,包括开展100部中阿典籍互譯,邀請100名專家學者互訪,提供1000個阿拉伯青年領袖培訓名額,落實1萬名中阿藝術家互訪等,爲促進人才和思想在“一帶一路”上流動起來、推動中國同阿拉伯國家文化交流注入動力。
在“一帶一路”框架下,近年來中阿人文領域交流合作不斷拓展,“漢語熱”在多個阿拉伯國家持續升溫,中阿典籍互譯出版工程、“絲路書香出版工程”等項目不斷推進。
2022年7月20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參賽選手在“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沙特賽區決賽中演講。新華社記者王海洲 攝
約旦中國問題專家、作家薩米爾·艾哈邁德從2007年开始系統研究中國。他在著作《東方的復興》中專門闢出章節介紹“一帶一路”,剖析這一倡議爲阿拉伯世界帶來的重大發展機遇。艾哈邁德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一帶一路’帶來的偉大契機,不僅從經貿合作領域,也將從文明和战略層面實現阿中雙方更深層次的互利共贏,讓阿中雙方都擁有更美好、更繁榮的未來。”
執大象,天下往。
以首屆中阿峰會爲契機,站在新的起點上,中國將同阿拉伯國家心手相連、並肩前行,繼續合作共建“一帶一路”,攜手構建面向新時代的中阿命運共同體,共同創造中阿關系的美好未來。
總策劃:袁炳忠
策劃:倪四義 班瑋
監制:馮俊揚
統籌:趙卓昀 閆珺巖
記者:柳絲 姚兵 周潼潼 魏夢佳 吳丹妮 冀澤
編輯:周曉華 張大成 劉贊 朱瑞卿 宋盈 汪楠 陳與唐得
海報:朱瑞卿
新華社國際部制作
新華社國際傳播融合平台出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 推動構建中阿命運共同體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37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