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春華資本與泰格醫藥入局,港股四家SPAC專注不同領域
2年前

獨角獸早知道 iponews

|資訊撬動新資本| 今年以來,港交所迎接多家SPAC遞表上市。近期,由李寧參與發起的Trinity Acquisition遞表港交所主板,摩根大通和瑞信擔任聯席保薦人。

招股書顯示,Trinity計劃專注全球性消費領域生活方式公司,以創造長期股東價值。Trinity發起人爲著名企業家李寧、私募股權公司LionRock及Astrapto,分別擁有已發行的所有B類股份33%、42%及25%。

編輯 | Arti 本文僅爲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交易建議

據Wind統計,2022年以來,已經有4家SPAC遞表港交所上市:1月17日,港交所迎接Aquila Acquisition(Aquila)遞表;1月28日,Tiger Jade Acquisition(Tiger Jade)遞表港交所;1月31日,Trinity Acquisition(Trinity)及Interra Acquisition(Interra)同時遞表港交所。

SPAC是一種空殼公司,IPO的目的是在上市後一段預設時間內收購(即SPAC並購交易)一家公司(即SPAC並購目標)。如果並購交易成功,目標公司將實現公开上市。如果並購交易在規定的截止日期之前沒有成功,則必須清算SPAC,並將籌集的資金退還給投資者。

同“借殼上市”相反,SPAC可理解爲由一個已上市的殼公司主動收購另一家公司。擬上市企業借由SPAC模式上市一般分爲四個階段:專業發起人創立SPAC;SPAC殼公司完成IPO上市;尋找並購標的,並通過PIPE(私募股權融資)確保並購順利完成;完成並購(De-SPAC),更換股票代碼及公司名稱。

據Wind梳理,目前遞表港交所上市的四家SPAC分別投資於不同領域:Aquila計劃重點關注亞洲(特別是中國)“新經濟”行業(例如綠色能源、生命科學及先進科技與制造行業)內有科技賦能的公司;Tiger Jade專注於醫療保健行業;Trinity關注全球性消費領域;而Interra則計劃投資創新科技、消費及新零售、高端制造、醫療健康及氣候行動等領域的高增長型公司。

而從發起人來看,四家SPAC的發起人均來自知名機構和個人。例如,Aquila發起人之一爲招銀國際資產管理;Tiger Jade發起人包括專注醫療保健的私募股權基金泰欣資本;Trinity發起人包括知名運動員李寧;而Interra則由春華資本、農銀國際資管等機構發起。

2021年12月,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全資附屬公司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聯交所)公布引入新規則,在香港設立全新SPAC上市機制,並於2022年1月1日起生效。

港交所規定,獨立PIPE投資(上市後私募)的規模應根據不同規模的SPAC並購目標而設置不同門檻;而獨立PIPE投資至少要有50%來自至少三名機構投資者,三者的資產管理總值須分別至少達80億港元。

如果SPAC不能在上市後24個月內公布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並購交易,或在36個月內完成並購交易,香港交易所可以暫停該SPAC的交易。該SPAC必須在停牌後一個月內,將其籌集的資金(加上應計利息)100%返還給其股東。然後,該SPAC將被除牌。

與新加坡及美國相比,香港市場SPAC機制在投資者資格、發起人資格規定及上市規模等方面具有更嚴格規定。例如,從投資人來看,在完成SPAC並購交易前,香港市場只允許門檻較高的專業投資者認購和买賣SPAC證券。

華泰證券研究所認爲,SPAC作爲一種傳統上市方式的補充,將在波動的市場環境中給發行人提供新選擇,有助於幫助香港市場和港交所保持綜合競爭優勢。市場不確定性下降和SPAC落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振港股IPO市場,流動性環境和SPAC能否找到優質目標公司亦可能影響港股SPAC的長期繁榮。

國开證券表示,預計短期內中國大陸引入SPAC模式的可能性不大,原因有四:一是北交所作爲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主陣地的定位,短期內不會改變;二是注冊制尚待全市場實行;三是SPAC模式與現有上市規則相衝突,修改非一朝一夕之功;四是國內投資者教育亟待加強,冒然引入SPAC模式與保護投資者理念相悖。從中長期來看,引入SPAC模式或存在一定可能性。

國开證券表示,從全球範圍來看,SPAC IPO的數量和募資金額均在2020年第二季度迎來向上加速的拐點,分別達到25家和65億美元,第三季度82家IPO共募資金額291億美元,第四季度延續增長態勢,134家IPO共募資353億美元,2021年第一季度實現井噴式爆發,單季共298家IPO,募資金額達到828億美元,2021年第二季度募資金額斷崖式下跌,61家IPO只錄得119億美元。

從SPAC繁榮的背後因素來看,充足甚至泛濫的流動性是基礎;疫情是前所未有的“催化劑”;各方利益共振是動力源泉。但SPAC模式是有政策紅利的,當監管政策一旦收緊,這種狂熱將驟然降溫。從長期來看,技術創新應用周期越來越短,重新分割利益的訴求又是支撐SPAC狂潮的長期因素。

自2021年年初以來,近200家公司完成了與美國上市的SPAC合並,涉及一系列行業,包括軟件、生物技術、電動汽車和體育博彩。但SPAC股票的贖回在去年夏季开始回升,去年7月份的贖回量在50%以上,並購取消的情況也有所上升,表明了投資者的一些不滿情緒。

佛羅裏達大學沃靈頓商學院(University of Florida's Warrington College of Business)教授傑伊裏特(Jay Ritter)利用SPAC Research的數據說:“在2020年和2021年期間完成的262宗SPAC並購交易中,2021年12月31日的平均股價爲8.70美元,大大低於並購時超過10美元的平均股價。”

Ritter補充說:“考慮到2021年股市接近歷史高點,2020-2021年並購交易後(De-SPAC)期間的平均股價下跌是值得注意的。”

注:本文素材來源於互聯網公开渠道,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內容所述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作爲指導依據,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公司回顧】

好文!別忘點“在看”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李寧、春華資本與泰格醫藥入局,港股四家SPAC專注不同領域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4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