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莎國際第三季度同比減少12%難回巔峰時刻
1年前

近日,莎莎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莎莎國際”,證券代碼:00178)發布了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第三季度未經審核的銷售數據。



公告稱,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3個月,莎莎國際的零售及批發業務實現營業額8.65億港元,同比減少12%,與2018-2019 年度同期(疫情前)同比下降了59.2%。


其中,香港與澳門地區營業額5.76億港元,同比下降6.9%,與2018-2019年度同期(疫情前)同比下降了67.7%;

线上業務營業額1.64億港元,同比下降21.8%,與2018-2019年度同期(疫情前)同比增長39.4%;

中國內地營業額4420萬港元,同比下降42.4%,與2018-2019年度同期(疫情前)同比下降34%;

馬來西亞營業額8050萬港元,同比增長28.1%,與2018-2019年度同期(疫情前)同比下降7.7%。


莎莎國際對此解釋稱,馬來西亞的營業額已恢復至疫情前水平的92.3%,反映業務在當地防疫措施自2022年4月1日起有所放松後持續復蘇。


香港特區,由於社交距離措施在期內逐漸局部放寬,本地消費者面對新冠疫情的態度也變得從容,莎莎國際得益於消費意欲改善,把握契機更新其產品組合,並且於聖誕購物旺季推出有效的主題推廣活動,令其在香港特區的同店銷售較上一財政年度的同期增加9.3%,總體零售銷售按年增加3.6%。


澳門特區的業務則因大灣區新冠感染個案飆升而受到打擊。澳門特區政府於期內收緊對入境旅客新冠病毒測試的規定,導致旅客數目大減。澳門特區的零售及批發營業額按年下跌30.2%。


在线業務主要由於中國內地各省市爲應對疫情爆發而實施局部或全面封城措施所導致。新冠疫情的爆發,嚴重打亂由香港特區運貨到中國內地的跨境物流安排,包括公司在中國內地電商倉庫的補貨以及向內地顧客直送貨品的服務,因而不利銷售表現,以及增加了銷售退貨的情況。但在香港特區的在线業務銷售,錄得 19.1%的按年增長,主要受到自家購物網站表現帶動。


在中國內地銷售的下滑,主要是新冠疫情和疲弱消費繼續拖累公司在中國內地的業務營運,導致銷售下跌。疫情於期內繼續在中國內地多處爆發,導致集團店鋪的客流減少;疫情較嚴重的城市和鄉鎮甚至實施封城措施,更導致店鋪的暫停營業日數於期內大增,而對消費意欲的打擊則對公司的在线和线下業務都造成影響。


馬來西亞消費者的消費行爲和模式已經恢復正常,當地零售市場於聖誕期間的購物旺季非常暢旺,旺市有望維持至2023年1月的農歷新年。


截止2022年底,莎莎國際店鋪數量爲189家,比2021年少了49家。其中,在香港與澳門地區有80家門店,比2021年少了7家;中國內地有38家門店,比2021年少了39家;馬來西亞71家,比2021年少了3家。


莎莎國際官網顯示,公司1978年成立,其定位是亞洲具領導地位的一站式美妝產品專門店,目前經營品牌有674個,獨家代理及自有品牌116個,有產品款式上萬款。


實際上,莎莎國際連續虧損的第三年,已經淪爲二流企業。


2020-2022財年(當年4月1日-次年3月31日爲次年財年),莎莎國際的營收分別爲59.71億港元、30.43億港元和34.1億港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5.16億港元、3.51億港元和3.44億港元。


莎莎國際的巔峰期,不是在疫情前的2018年和2019年,而是在2014財年和2015財年。


2014財年和2015財年,莎莎國際的營收爲87.56億港元和89.93億港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9.35億港和8.39億港元。


莎莎國際的成功,是搶佔了市場先機,利用了內地到香港的旅遊消費群體。後來因爲國際品牌不斷入駐內地,國內品牌逐步崛起,加之莎莎國際“水土不服”,在台灣市場和新加坡市場經營多年後連續虧損無奈退出。而香港當地,零售市場急劇萎縮;加上尤其是受疫情影響,整體零售市場低迷,莎莎國際早已身心疲憊、元氣大傷,深陷關店潮和虧損旋渦。


盡管莎莎國際2021年起重心放在了线上,先後發展了自營官方網站、微信小程序和抖音平台,但效果始終差強人意。


如今國內疫情管制放开,經濟觸底反彈,莎莎國際在國內的零售有望得到恢復,但國內零售環境早已今非昔比,莎莎國際已經錯過了內地發展最好的機會,三五年內,莎莎國際恐怕也難以恢復到營收近90億元的高光時刻。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莎莎國際第三季度同比減少12%難回巔峰時刻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41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