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A下滑,丁世忠換個姿勢領導安踏
1年前

雷達財經出品 文|李亦輝 編|深海

1月18日,安踏體育公告稱,丁世忠將卸任首席執行官並留任董事會主席,未來將繼續在安踏集團的企業战略、人才建設等事項上發揮核心領導作用。丁世忠卸任後,安踏體育接下來將執行聯席CEO制度,公司的兩位現任執行董事賴世賢和吳永華將擔任聯席CEO。 

在這次安踏集團近十年來最大規模人事調整中,除了上述變動,還包括丁世家、鄭捷、畢明偉等人的職權變動。 

對於此次調整,有分析指出,如果將安踏體育管理層看作是一個球隊的話,辭任CEO之後的丁世忠更像是教練的角色,有了更多時間去排兵布陣;而其他幾位CEO,則各負業務重任,親自下場踢球。 

換言之,即便交出部分權杖,在原有股權結構不變的情況下,安踏的未來,仍掌控在丁世忠的手中。 

值得關注的是,人事大調整背後,安踏體育業績承壓。華泰證券認爲,過去的10-11月份,安踏及FILA品牌均受到零售環境疲軟,客流量下滑且部分門店關停的影響,流水增長承壓,因此下調其2022年收入及淨利潤預測。 

丁世忠卸任CEO

安踏高層大洗牌,丁世忠和老將們重新分工,頗具看點。 

首先,安踏計劃將董事局主席與CEO的職責分开。據公告披露,留任董事會主席的丁世忠,將不再擔任CEO,未來除了繼續在安踏集團的企業战略、人才建設等事項上發揮核心領導作用,還將直接管理集團內部審計與監察職能及收購合並事宜。 

自安踏上市以來,丁世忠就一直是安踏董事局主席兼CEO。一般來說,CEO是企業日常經營事務中的最高行政人員,負責將董事會的命令傳達到經理層,起到董事會和下屬經營層之間的橋梁作用。 

這次安踏的調整中,丁世忠放權選擇從日常運營中脫身,和之前很多互聯網大佬的“退休”有相似處。 

劉強東卸任京東集團CEO時稱,將把更多精力投入到長期战略設計、重大战略決策部署、年輕領軍人才培養和鄉村振興事業中。拼多多的黃崢卸任董事長時宣布,將專注於食品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爲十年後的拼多多探索高速高質量縱深發展的新空間。 

顯然,互聯網大佬們希望從更高的战略層面上幫助公司發展,這些往往是在專注具體業務時很難同時兼顧的部分。丁世忠也不例外,從公告表述來看,他將在重大战略上分配更多精力,還將深度參與安踏的收購合並等重大事項。 

其次,在新推出的聯席CEO制度之下,獲委任的兩位老將賴世賢與吳永華的角色也有所變化。 

其中賴世賢將卸任首席財務官,同時將分管安踏品牌、除FILA品牌以外的所有其他品牌、集團採購以及人力資源、法務、投資者關系及行政管理等若幹職能;吳永華將卸任專業運動群CEO,同時分管FILA品牌、集團國際業務及零售渠道管理、公共關系等若幹職能。 

丁世忠在員工信中對二人褒獎有加。他表示,賴世賢和吳永華是其合作多年的親密战友,均共事超過20年,一直深度參與集團的重大決策和經營管理工作,個人能力經驗和過往業績得到了董事局的高度認可。 

最後,安踏旗下的關鍵業務板塊亞瑪芬體育的負責人,仍是鄭捷。據公告,鄭捷將留任執行董事,卸任集團總裁及戶外運動品牌群CEO,並繼續以亞瑪芬首席執行官的身份負責亞瑪芬相關業務。 

履歷顯示,今年54歲的鄭捷,曾任阿迪達斯大中華區副總裁一職,後於2008年10月加入安踏體育,在營銷管理方面擁有二十余年經驗。 

鄭捷及亞瑪芬無疑被丁世忠寄予厚望。丁世忠在信中表示,未來十年,“安踏集團+亞瑪芬集團”雙輪驅動,推進全球化。 

此外,丁世忠的哥哥丁世家繼續負責集團生產職能,不再負責供應鏈管理;畢明偉接任空缺出來的首席財務官一職,同時負責若幹中後台職能的管理。 

按照官方的說法,上述管理架構調整,是爲更好的落實集團“多品牌”及“全球化”战略;完善集團企業管治;提升管理效率,強化集團人才梯隊建設。 

安踏再次求變

現年52歲的丁世忠,創業故事早在30多年前便已展开。 

時間回到1987年,和當時很多到北京賣鞋的晉江人一樣,17歲的丁世忠帶着向父親借的1萬元和600雙鞋到北京推銷。奔波賣鞋時丁世忠發現,質量相當的鞋,有品牌的要比沒有品牌的貴至少一倍,這讓他意識到品牌的重要性。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丁志忠小有積蓄就回到家鄉福建晉江,決心創辦自己的企業和品牌。 

彼時,晉江已有上千家制鞋企業,多數依靠比較成熟的外銷渠道做代工,丁世忠卻堅持生產自己的品牌,並決定做內銷市場。 

但要從衆多企業中脫穎而出、打造一個大衆熟知的品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丁世忠決定再冒險一次。1999年,安踏斥資80萬籤約孔令輝作代言人。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上,安踏拿出當年企業的全部利潤近600萬元,投入到了奧運會期間的廣告上。 

“那時的600萬元,我感覺幾乎相當於今天的6億元。”多年後丁世忠仍然很感慨。事實證明,這些廣告上的投入幫助安踏進一步做大,並使之成爲一個有全國影響力的品牌。 

2007年,安踏在香港成功上市。值得一提的是,上市時,兩位聯席CEO進入安踏均已過了4個年頭。其中,賴世賢還是丁世忠的妹夫,長期負責公司的財務以及行政事務。 

嘗到高曝光度甜頭的安踏,在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上繼續砸下重金,這屆賽事上,安踏的冠軍龍服38次登上奧運最高領獎台。 

但安踏的發展過程也並非一帆風順。早期除了重視廣告宣傳,安踏的另一大殺手鐗便是遍布二、三线城市龐大的渠道網絡。這種代理和特許經營結合的零售體系,將安踏從一個生產商變成了品牌批發商。 

然而,隨着耐克等 巨頭开始市場下沉,造成包括安踏在內的國內品牌庫存高企,加上一些地方夫妻店積累的經營問題爆發,衆多國產品牌陷入關店潮。 

面對危機,2012年,丁世忠提出安踏要由“品牌批發”轉向“品牌零售”。具體措施包括,實施精簡的分銷架構,組織架構更加趨於扁平化,密切監控零售商的銷售表現和店內的庫存水平;利用ERP系統收集實時數據,爲零售商提供精確的訂貨指導。 

在供應鏈管理上,安踏通過信息化手段加強了彈性供應鏈管理,優化補貨的彈性和效率,以求能夠滿足產品差異化和當季主推產品的市場需求。 

這輪變革之後,安踏重回增長,並成爲第一個過百億的本土體育用品公司。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安踏體育2015年全年營收達111.26億元,同比增長24.69%。 

最近幾年,安踏开啓“DTC”战略,核心是將經銷商門店轉變爲直營門店,希望向“直營型零售”轉型直面消費者。但從2022年上半年財務數據來看,安踏似乎陷入了新的增長瓶頸,多項財務指標下滑。 

財報顯示,公司在2022年上半年實現營收259.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8%;實現淨利潤35.9億元,同比減少6.6%。報告期內FILA品牌經營溢利同比減少22.8%,營收、毛利均下滑。 

這一大背景下,安踏再次求變,從战略轉型到改組高層,似乎都順理成章。 

王牌FILA年收入負增長

歷史上,安踏能夠擺脫低端認知、踏入一线城市,其中FILA品牌的功不可沒。 

資料顯示,2009年8月,安踏花費了3.32億元人民幣,從百麗國際手上拿到了FILA在中國的商標使用權和專營權。 

天眼查顯示,FILA於1911年由FILA兄弟在意大利BIELLA創立。品牌先後开發了網球、高爾夫、健身、滑雪、登山、籃球等系列,產品設計優雅簡約,風格明快大膽。主打時尚和運動路线,款式順應亞洲人身材,採用創新面料和直營化模式。

安踏接手後,將FILA品牌重新定位高端運動時尚,隨後通過年輕化的代言人團隊、多元化的贊助、米蘭時裝周大秀造勢等方式不斷強化其品牌調性。 

消費端,FILA先瞄准二线城市有高端消費能力的人群,再逐步滲透到一线城市。適當的策略加上安踏的營銷經驗,2014年FILA开始扭虧爲盈。 

但在2019年7月,多家做空機構質疑安踏體育對FILA的財務數據造假,門店數量不可信。因此從當年开始,安踏體育單獨披露FILA品牌數據,顯示2019年FILA收入147億元,增速高達74%。 

此後隨着業績大幅增長,FILA逐漸成爲安踏集團旗下的王牌。財報顯示,2020年,FILA在集團中的營收佔比高達49.1%,接近一半;2021年營收貢獻雖有所降低,但仍有44.2%。 

進入2022年,FILA开始失速,上半年營收107.77億元,同比下滑0.5%,佔安踏總營收41.5%,營收佔比進一步降低;毛利率從2021年上半年的72.3%下滑至2022年68.6%。 

根據最新披露的運營數據,2022年第四季度,安踏主品牌產品的零售金額與2021年同期相比約減少7%-8%,全年錄得低單位數的正增長。 

FILA品牌產品的零售金額在第四季度的收入同比2021年同期減少10%-20%,全年來看則出現安踏收購以來的首降,錄得低單位數的負增長。 

對於四季度的業績下滑,安踏將原因歸咎於疫情管控下的實體店暫停等因素。而對於FILA業績的大幅度下滑,安踏則給出解釋,除了疫情導致线下業態不景氣,上半年FILA閉店率一度高達30%,從而導致其增速由正轉負。 

FILA業績滑坡,安踏需要新的增長點。據悉,2019年收購的亞瑪芬在去年开始爲安踏貢獻業績,利潤超過1億元。但這對安踏來說可謂杯水車薪,短期難以對衝FILA的下滑。 

鑑於线下零售環境的不確定性,去年12月7日,麥格理發研報,將安踏體育22和23財年淨利潤分別下調了9%和8%,以考慮到疫情影響和需求波動導致的22年第四季度收入增長放緩,同時將目標價下調8%。 $安踏體育(HK|02020)$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FILA下滑,丁世忠換個姿勢領導安踏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42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