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汙染/廢棄鋰電池含高單價金屬 業界籲開放進口淘金
1年前
以往應用在3C產品中的鋰電池,因適用電動車的全球趨勢,台灣也訂定目標要在2040年全面禁售燃油汽機車,電動車需求量將逐年增加,而車用鋰電池平均壽命約8到10年,工研院預估,2030年前後開始有大量鋰電池需汰換,2040年更預估將有10萬噸的廢棄鋰電池需處理,數量龐大,成為環境隱憂。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台灣目前在處理鋰電池回收上,因受限於數量不足,回收機制不健全、甚至多數是出口到境外處理,儘管業界其實看好退役鋰電池裡的貴金屬可以創造不小的經濟效益,但是目前的回收模式無法將這些金屬留在國內進一步妥善利用。台灣電池協會理事長楊敏聰表示,希望政府開放進口廢棄鋰電池,讓國內廢棄鋰電池的數量達到經濟規模,產業可以及早應對、完善回收機制。

鋰電池回收重要 讓有價金屬留台灣

退役鋰電池回收的重要性,除了避免造成環境負擔,還有一個原因是鋰電池內的有價金屬。鋰三元電池中的原料包含鈷、鎳、鋰、錳等元素,若能將這些高單價的金屬原料留在國內進一步循環利用,對於國內經濟來說有益無害。

「如果這些材料能夠留在國內,它本身都是非常有價值的這些工業用原料,如果能夠留在國內處理的話,對國內產業來講應該是最好的方式。」工研院材化所經理蕭達慶表示。

此外,這些有價金屬因產地國家政治情勢不穩定,也影響到原料的供應穩定,且國際價格波動大,例如烏俄戰爭時,國際鎳價就曾爆長10倍,種種因素影響,因此若讓將這些金屬留在國內妥善運用,能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

要將鋰電池中的貴金屬留在國內產生更高的經濟價值,是業界的共識,但其實目前國內並沒有能夠完整處理鋰電池回收的產業鏈。

鋰電池回收台灣目前僅處理前半段

鋰電池的回收處理大致可以分成兩個階段,第一段階段是物理性的處理,也就是放電之後,將鋰電池破碎、分選,產生混合許多不同元素的「黑粉」,第二階段化學性的處理,則是再將黑粉提取分離,將元素萃取出來。

「混合之後本身就很難有很高的附加價值,但是如果能夠把這些材料分離開來,就能夠導入到各式的工業應用。」蕭達慶解釋。

然而,蕭達慶也進一步指出,以往鋰電池的使用主要在消費性電子產品,例如手機及筆記型電腦,需處理的廢棄鋰電池數量不多,因此回收產業不完整,目前台灣業者只做到放電後的破碎、分選,而後段的處理,則是運送到國外,例如日本、韓國等國家處理。換句話說,因為送往國外處理,這些高單價的金屬也就無法留在國內。

近年鋰電池應用在電動車及儲能之後,廢棄鋰電池數量預料將大幅增加,並預估2030年之後將有大量的廢棄電池產生。「現在國內的廢棄鋰電數量可能還在幾百公噸,但是其實很多的市場預估大概都有談到,到2030年的時候可能會成長到接近一萬噸,也有預估到2040年的時候,會再成長到10萬噸。」蕭達慶表示。

面對未來可能的10萬公噸廢鋰電池,要將回收機制建置完全、讓這些金屬留在台灣,達到循環再利用。

「它有它經濟價值、回收價值,這個產業只要有一個經濟規模是可以賺錢的,而且還不錯。」昇陽電池董事長楊敏聰指出,鋰三元電池的回收產業有經濟效益,但是現行將後段送到境外處理的模式,卻不理想。

業者提「進口廢電池」擴大回收量體

台灣的回收鋰電池產業,因還未達到經濟規模,產業鏈不完整、後端萃取金屬的階段需到到境外處理,對此,楊敏聰認為,台灣可以透過進口廢棄鋰電池,藉此擴大國內的廢電池量體,進而在真正面對國內大量鋰電池汰換前,讓產業提早一步將回收機制建立完整。

「為什麼其他國可以,我們不能做?講比較負面的說法,為什麼我們不喜歡的東西要別人去做呢?別人的土地就不是土地嗎?」楊敏聰認為,廢電池處理時產生的相關廢水廢氣,台灣是有辦法做管理的,既然如此,鋰電池回收這個產業是可以存在的。

此外,除了環保考量需要及早去建置回收鏈之外,楊敏聰也提出,當鋰電池的回收制度建置完成,產業鏈才算完整。他透露,昇陽日前也遇到國外客戶要求製造者承諾後續的回收處理,因此鋰電池回收制度的建置完整性,預料也將影響台灣的電池產業,因此就算撇除環保考量,單純就商業考量,也希望儘速完善國內的回收制度。

「現在口口聲聲都在提循環經濟,這是循環經濟的一環,因為這些東西可以再利用;地球儲存的這些鎳、鈷、錳,若沒有再利用的話,電動車要談一年有一千萬輛、兩千萬輛的生產,那是不可能的。」楊敏聰說。

業界殷殷期盼,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會執行祕書王嶽斌說,對於「料留台灣」表示樂見其成,並指出台灣的技術在處理這些廢電池上是沒有問題的,雖然會有空污排放或廢液問題,但是都可以管理,技術門檻不高。

不過環保署廢管處副處長許智倫則持較保守的態度,他指出,廢棄物進口可以透過個案申請,不過環保署在審核時仍會先檢視是否能夠完善處理,尤其若進口的廢棄物涉及一些有害物質,會「特別慎重」,而台灣目前還沒有妥善完整的處理體系。

面對2040年10萬公噸廢棄鋰電池 應及早因應

蕭達慶觀察,產業還在等待適合的時間點才會投入,但是以現在產業的步調來看「略為慢了一點」,因此希望可以加快腳步,「現在的廢棄電池數量還沒有很多,但是接下來的成長速度很快,等到電池整個都已經產生的時候再投入,事實上那個時機可能會太晚,所以如果能夠先做準備的話,可能能夠迎合到整個廢電池汰換的商機的到來。」

「不能等到2030年、或是台灣的量已經到了國外不收了才要自己去建置,我覺得這個就太慢了;從上遊的鋰電池芯、鋰電池原料,到下遊電池應用、回收,變成一個循環,讓它很均勻地發展,就不會擔心哪一個環節變成瓶頸。」楊敏聰期待台灣可以發展出完整的電池產業。

無論台灣是否以接受進口廢鋰電池的方式擴大經濟規模、帶動產業運作提早建置好回收制度,如何在真正面臨大量淘汰的鋰電池前就準備好,包括技術、環境機制等,都會是政府及產業亟須面對解決的議題。

貿協2023續推電動車發展 將再組國家隊前進日本、德國

充電站為電動車發展關鍵 學者提3建言面對產業挑戰

運具電動化想達標 經濟學者:六都政策是關鍵

淨零趨勢加速運具電動化 工研院:電網系統支援很重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綠能汙染/廢棄鋰電池含高單價金屬 業界籲開放進口淘金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42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