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文章:我和中國政府共同撫養了我的美國孩子
1年前

  參考消息網1月28日報道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月19日刊發了曾在中國生活16年,並在中國養育了兩個女兒的美國時裝設計師希瑟·凱撰寫的題爲《我和中國政府共同撫養了我的美國孩子》的文章,編譯如下:

  前幾年,當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時,我在網上看到一張照片,一名美國女子的T恤上寫着“我拒絕與政府共同撫養子女”——這是對美國學校要求佩戴口罩的回應,許多人認爲這是政府的越權之舉。我不禁失聲大笑:從某種程度上說,我的孩子就是與中國政府共同撫養的。

  2006年,我在時尚界的事業促使我和丈夫來到上海,在那裏度過了接下來的16年。在中國,政府的撫養參與從孩子未出生時就已經开始。作爲外國人,我不得不接受的是,我越來越大的肚子已經成爲集體財產,會得到不請自來的撫摸和路人的評價(“這是個男孩。我看得出來!”),餐館都拒絕爲我提供冷飲。中國人認爲簡單的熱水也具有藥用價值,這源於衛生方面的考慮,以及熱水能調和陰陽的信念。每次點冰拿鐵,我都害怕被嘮叨,盡管通常服務員都會給我溫暖的微笑。

  2008年和2010年,我們在上海先後迎來了兩個健康的女兒,並面臨着所有在華外籍家長都要面臨的選擇:是去讀昂貴的國際學校,還是去沉浸在中國文化和價值觀中的本地公立學校就讀。

  我們權衡了中國學校的利(我們的女兒能學到流利的普通話,也有希望具備开闊的世界觀)與弊(作爲外國人在中國學生中可能遇到社交孤立)。我們決定冒險一試。

  政府這個共同撫養人很快就讓人感受到了它的存在。女兒們所在的中國幼兒園凡事都要囑咐家長,包括女兒們應該睡多少小時,喫什么飯菜,以及她們的最佳體重應該是多少。每天早晨,孩子們要列隊做體操,在升旗儀式上高唱國歌。爲了促進空氣流通,防止通過空氣傳染的疾病,教室的窗戶通常是开着的。

  隨着時間的推移,好處开始顯現。上了越來越多關於中華民族同心協力的道德、歷史和文化課程後,我們的女兒回到家裏也會討論自律、正直和尊重長輩的話題。學校向她們灌輸了牢固的刻苦精神和對優秀成績全力以赴的理念後,我和丈夫不再需要敦促她們寫作業。

  美式教育盛行以學生爲中心,強調的是孩子的需求。中國強調的重點則在於,只要你聽老師的話努力學習,就能取得成功。爲了弘揚中國文化,並提供替代西方影響的選擇,政府資助的活動總會包含民樂表演、傳統戲劇等等。有時候,女兒們會擔心趕不上同學的成績,因爲我們沒有早點教她們數學。

  在中國撫養孩子也有其他好處,比如互聯網對孩子更友好,國家還對未成年人玩網遊的時間進行了限制。在中國還有另一種自由:犯罪和人身安全方面的擔憂基本不存在,女兒們從11歲起就可以在一座約2600萬人口的城市不用大人陪同乘坐地鐵。城市裏隨處可見態度溫和的警察維持秩序的身影,街道和每個街角的綠地都很整潔,公民的自豪感也是顯而易見的。

  在過去近三年的時間裏,由於中國的疫情管控措施,我們無法見到家人。2022年6月,我們作出了離开中國的艱難決定,搬到了華盛頓特區。

  在某些方面,回國帶給我們的文化衝擊比剛到中國時更強烈。我們回到了一個分裂的美國。這是我第一次在美國做兩個女兒的家長,她們正處於初中和高中階段。堅強、开明、獨立,她們在這裏茁壯成長,但也有很多東西需要適應。最近,她們在學校第一次接受實彈射擊訓練,我們也得改變認知,以一種我們在上海從不需要的方式保持警惕。在這樣的時刻,我發現自己想念那個中國的共同撫養人。

  我們一家在中國的經歷讓我們懂得,深入了解一個對日常問題有不同答案的文化,會改變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作爲在中國的美國家長,我學會了欣賞強烈的共同價值觀和民族團結意識。齊家如治國,是一門不完美的藝術。必須確立優先事項,必須作出艱難的選擇。眼下正是我們相互學習,在街道、國家和世界之間架起新橋梁的關鍵時刻。

  2022年6月26日,希瑟·凱(前排左一)與女兒和朋友騎共享單車遊覽上海。(路透社)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美媒文章:我和中國政府共同撫養了我的美國孩子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43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