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2月1日報道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1月24日刊發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的署名文章,題爲《中美科技陷阱》,全文摘編如下:
技術是中美衝突的原爆點。兩個超級大國之間正在進行的技術战很可能是21世紀的決定性鬥爭。
爭論的真正主題是技術融合這一模糊概念——具體來說是指先進技術的軍事和民用雙重用途。美國當局認爲在中國沒有這種區分。
然而,美國長期以來也一直在實踐自己的技術融合。多年來,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催生了許多最重要的技術進步,這些成果也具有廣泛的商業適用性。但顯然,對一個(陷入困境的)西方國家來說沒問題的事情,由一個共產黨治理的國家做出來就是不可接受的。
與此同時,隨着《芯片與科學法》的通過,拜登政府對先進半導體芯片實施嚴厲的出口限制,其目的當然是扼殺中國在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方面方興未艾的努力。
但美國的強硬政策可能會適得其反,因爲它對中國的科技战是重战術、輕战略的。美國很快掌握了“武器化網絡”的力量,對跨境聯系的關鍵節點進行遏制。這種方法跟對盟友的“友岸外包”相結合,是對俄羅斯實施嚴厲制裁的關鍵。然而,這種方法對於控制復雜的跨國研究合作和現代技術實體供應鏈是否同樣有效值得商榷。
更重要的是,打壓對手並不能彌補美國國內問題的積重難返。美國的技術領導地位出奇的脆弱。在冷战期間,美國曾對蘇聯的技術威脅作出過強有力的回應,但自那以後,它就掉鏈子了:2020年由聯邦政府資助的研發支出下降到佔GDP的0.7%,遠低於1964年1.9%的峰值。
此外,近年來美國對於基礎研究投資不足,而基礎研究正是創新的種子。2020年,基礎研究下滑至佔研發總支出的15.6%,遠低於2010年18.8%的峰值。最近採取的措施也沒怎么改變這一現狀。
毫不意外,中國正在行動。在世紀之交,它僅將GDP的0.9%用於研發,大約相當於美國佔比的三分之一。但到2019年,中國的研發支出佔GDP的近2.2%,相當於美國這一數據的71%。美國在以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爲重點的教育水平方面也一直發展緩慢,而中國現在培養的STEM博士數量遠遠超過美國。
美國喜歡將自己造成的問題歸咎於中國,這只是一個借口,而不是一種战略。
中國更具战略性的做法並非沒有自身的弱點,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方面。美國針對有助於提升中國人工智能處理能力的先進芯片發動战術攻擊,正是瞄准了中國創新鏈中的薄弱環節。中國明白這一點,而且肯定會以某種方式作出回應。
中國古代軍事哲學家孫子曾告誡說:“未战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在大約2500年後的現在,這個建議仍和當時一樣切題。今天的中國正在繼續打一場持久战,而美國對中國技術的战術攻擊完全是一場短期比賽。美國陷入了一個不重視战略的政治體系,在其與中國的技術衝突中毫無勝算。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斯蒂芬·羅奇:美對華科技战或將適得其反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44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