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釀回歸港股的陸金所,在多年沉寂後能否重生?
1年前


近期,消失許久的陸金所爆出正在酝釀回歸港股,重新以消費金融“中介”的身份再現江湖,但這家被金融變革後打壓的美股上市公司,能否在今非昔比的中國金融領域破繭重生,依然存疑。

關於陸金所的來歷、背景,就像現如今互聯網最流行的那句話:懂的都懂!含着金鑰匙出生、背靠大樹,曾經在互聯網金融強勢崛起、風頭十足,來勢兇猛。成立4年後本計劃在港股上市,但未曾想人算不如天算,當時的互聯網金融亂象叢生,許多從事該領域的公司一夜之間經歷各種巨變,火爆多年的互聯網金融幾乎成了各種跑路的代名詞,陸金所的發展遭遇重大挫折。



時間來到2020年,扛住風暴的陸金所搖身一變成爲主打個人借貸業務的消費金融公司,靠給小微企業做中介存活,10月30日在美股順利IPO成功,股票以發行價13.5美元的價格募資23.63億美元,更名爲陸金所控股有限公司。劫後余生早已不復當年輝煌,轉战個人消費金融“中介”卻遇到注冊用戶增長乏力、資產規模大幅下滑,尤其在國內“不受待見”,只能依靠在美股“曲线上市”的方式求存活,而上市2年後股價也是長期低迷,經過2年的股價走低,總市值僅剩63億美元,比當年上市時蒸發超過2500億元。



國內經歷了三年疫情後,大環境开始釋放出穩妥發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信號,互聯網金融消費作爲除銀行外的又一個重要板塊,整個行業面臨重壓,多家公司都在尋求轉型,消失多年的陸金所能否在困境中重生,投資者和用戶都難以估值判斷。經歷了房地產余波的銀行也在謀求客戶群體下沉,不斷控制風險、降低成本,作爲互聯網消費金融代表的陸金所此時酝釀回歸港股,在更加艱難的金融變革後想突出重圍,無疑充滿各種變數。

相比之下,外界更關注的,是陸金所在遭受重創後,這幾年靠什么“續命”?它的主打業務還能帶給投資者和客戶什么?



股價走低,業績也不理想

在2月6日美股的收盤中,陸金所2.75美元\股的價格,相比2年前剛登陸美股時的13.5美元\股,跌幅達80%,與股價走低相對應的,則是這些年的業績也不理想。截至2022年9月,2021年——2022年2年間活躍的借款人數增速也在降低,相較2021年比上一年增加524人,2022年前三季度僅比2021年增加177人,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2022年最後一個季度,想靠最後的3個月時間實現大翻盤,難度可想而知。

另外一方面,2022年前三季度營收同比下降0.4%;前三季度淨利潤95.8億元,同比下降30.6%。新增貸款規模同樣出現明顯降低趨勢,2022年前三季度從2021年的4968億元降至4176億元,降幅16%。如果算上其他的違約增加和信用減值不斷擴大、逾期率升高,陸金所能否具備持續成長的能力,或許要打上一個問號。



互聯網金融利潤空間縮小

許多熟悉以往陸金所的人,都不免會聯想到多年前互聯網金融“一夜暴富”的巔峰盛世,那些造富神話絕對超過如今的新能源和鋰電產業。然而,時隔多年後,早已今非昔比的行業紅利不再,整個市場利潤空間不斷縮小的趨勢難以幸免。

信貸行業年化利率降低,銀行也在以價換量,有資質、有能力向小微企業提供經營貸的企業不多,但陸金所肯定深諳此道,而且有意在銀行之外探索並且逐漸加碼發力。至於更重要個人消費領域,高風險客戶增多、該群體大有擴大之勢,或許是三年疫情來最大的風向,周期性消費大額物品群體也在上升、年輕群體消費熱情高漲、三四线城市打工人群需求依然廣闊,都是個人經營貸和消費貸的核心驅動因素。如何通過科技手段獲取客戶渠道、滿足年輕群體消費信貸需求,讓風險可控、降低成本,也是陸金所和銀行之間需要平衡的重點,更是能否把握機遇的關鍵。



結語:當年的科技金融第一股,如今諸多不確定因素,此番回歸港股雙重上市,或許可以在港股獲得重塑股價的契機,一改美股遇冷的窘境;但也不可否認,以零售信貸賦能服務費和其他技術平台收入爲主的業務,能否破冰,撐起一片新的天空,是一個不太明朗的未知數。資本可以無往不利,但真正驅動企業發展的還是業績,陸金所背靠資本大鱷,重生卻更需拿出自身更硬的實力!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酝釀回歸港股的陸金所,在多年沉寂後能否重生?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46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