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海外中餐市場,海底撈海外能否“撈金”?
1年前

國外开火鍋店   真的賺錢嗎?

2022年的最後一個交易日,特海國際(Super Hi International Holding)在港交所正式上市掛牌交易。公司股票上市一個多月來,股價走出一波強勁升勢。截至今年2月9日,公司收盤價較首日最低價漲幅已經超過100%。

特海國際(Super Hi)由海底撈的海外業務分拆而來,根據招股書中提供的信息,2022年末特海國際开設的餐廳總數爲110家,遍及新加坡、泰國、越南、日本、美國、加拿大、英國等11個國家。 對於海底撈餐廳,不論是否做港股投資,多數讀者應該曾經都喫過這家的火鍋。不過對於國外的海底撈餐廳目前的經營態勢如何,海外的餐飲市場競爭格局與國內有何區別,讀者就未必了解了。下面通過特海國際上市的招股材料,我們來看一下國外开火鍋店是否真的賺錢。

不募資快速上市 特海國際“很着急”

本次特海國際是以介紹上市方式在港交所主板獨立上市。所謂“介紹上市”是指公司在上市前不需要向社會公衆發行股票,不募集資金直接上市獲得掛牌买賣的資格。具體來說,在分拆上市之前,特海國際的股份中海底撈持股佔90%,僱員激勵平台持股佔10%;海底撈把持有的90%特海國際股份,按照各股東在海底撈的持股比例分派出去,原先持有海底撈的投資者將額外獲得同等於持有海底撈股數的特海國際公司股票。分拆完成之後,海底撈自身將不再保留特海國際的任何權益,將專注於國內業務;特海國際也不再是海底撈的附屬公司,而創始人張勇舒萍夫婦將繼續成爲特海國際的控股股東。 由於省略了發行新股等環節,介紹上市的速度比普通IPO要快不少,一般來說,着急上市的企業更傾向於選擇此種方式。那么,海底撈急於將特海國際分拆上市的目的何在? 按照海底撈官方的表態,分拆動作可使特海國際業務和海底撈其余業務在各自地域範圍內獲得更好的發展,讓各自的運營管理團隊更高效管理,專注各自業務,並在一個獨立的上市平台上產生未來的增值收益。 餐飲集團將旗下不同區域的經營資產拆分上市早有先例,例如2016年餐飲巨頭百勝集團將百勝中國將從百勝集團拆分出來,成爲紐交所獨立上市企業;而連鎖披薩品牌達美樂的中國區獨家特許經營商達勢股份也計劃在港股單獨上市。所以分拆上市在餐飲業並不罕見。 但有行業分析師指出,特海國際選擇的分拆時機有其特殊的環境背景。由於海底撈2021年起業務經營處於持續虧損狀態,而海底撈宣布分拆上市計劃的時點是在2022年的年中,當時國內對於新冠疫情的防控政策依舊處於“乙類甲管”的狀態,國內餐飲業上市企業在港股的估值也處於非常低的水平,而海外的餐飲業經營已經逐漸從新冠疫情的陰影中恢復。當時將特海國際單獨上市,也可以理解爲剝離掉不確定因素比較大的業務版塊,有利於特海國際獲得更好的市場估值。不過在去年年末,國內對於新冠的管理已經轉爲“乙類乙管”,因此目前來看,海外餐飲業務是否還能獲得一個比國內業務更高的估值溢價,就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了。

持續虧損 國外中餐賺錢容易嗎? 從特海國際的2019、2020、2021、2022年上半年的業績來看,公司仍處於虧損的狀態,同期分別虧損3300萬美元、5380萬美元、1.51億美元和5570萬美元。其中東南亞地區貢獻了公司半數以上的收入,其門店數佔比也接近總數的六成。

對於持續虧損的原因,公司解釋以下幾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種社交限制措施導致特海國際整體翻台率由2019年的每天4.1次大幅下降至2021年的每天2.1次;每家餐廳的總客流量由2019年的超過20萬人次下降至2021年的10萬人次左右;每家餐廳平均每日收入較2019年下滑也超過一半。不過隨着疫情管控逐漸放緩,目前公司的經營現金流已經明顯回升,未來不管是公司自身,還是資本市場,均認爲該因素對餐飲業衝擊將逐漸散去。 撇开疫情環境的外因,开店速度太快、新餐廳比例高也是虧損的重要原因。开設新餐廳會產生开業前准備成本及資本开支,短期不一定能馬上實現盈虧平衡及收回投資。根據以往公司的經驗,大多數新开設的餐廳需要6個月才能達成首次盈虧平衡。而之前海底撈的國內業務由於在疫情發生後快速逆勢擴張,在2021年出現了嚴重虧損,以至於去年海底撈推出了“啄木鳥計劃”,大量關閉經營業績不佳的餐廳。 對於快速擴張導致的經營虧損,特海國際表示會減慢开設新餐廳的速度,降低新餐廳佔比。截至2022年6月30日,一年內新开的餐廳佔餐廳總數佔比已經降至18.4%,公司預計放緩擴張速度將有助於改善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

一時的虧損可能並不是最重要的,投資者更關注的還是公司的長期盈利能力。火鍋作爲一種特色中式餐飲,多數中國餐飲企業出海,最初目的還是爲了滿足海外華人的餐飲需求。據估計,到2026年全球中餐市場規模將超過4000億美元,其中火鍋市場收入佔比大約在10%略多一些,其增長速度預期將超過其他中式餐飲的增速,因此火鍋品牌出海的前景還是相對樂觀的。

圖片來源:海通國際研報 但是既然已經選擇了單獨上市,作爲一個海外運營實體想要不斷成長,吸引更多的當地消費者,就不可避免地要走本土化道路,迎合當地消費者的口味。特海國際主席周兆呈也表示,未來海外的生意不再是單獨針對華人移民的餐飲,本土化是公司的最終目標。這就存在一個國內外飲食文化衝突的問題,出海的中餐品牌在最初爲了站穩腳跟,抓住華人客群的基本盤,一般在口味和店鋪裝修風格等方面會相對接近國內。而一旦進行本土化改造,就意味着很多方面都必須要改變,改變多少,如何改變,這些都是較難以把控的問題。 而較高的成本也成爲了特海國際要面對的另一大難題。餐飲服務業屬勞動密集型行業,需要僱傭大量的人員,部分海外國家勞動者收入待遇明顯高於高內,特海國際的員工成本過去三年佔收入的比重長期超過40%,比原材料成本的佔比還高。不過顯然公司已經意識到了員工成本管控的重要性,2022年上半年員工成本的比重已經有所降低。

除了以上不利因素之外,現階段在海外中餐市場特海國際已經开始面臨其它國內出海對手的挑战。包括呷哺呷哺、小龍坎等火鍋品牌均开始瞄准海外市場,在東南亞、歐洲和美國等地新开海外門店。而國際中式餐飲市場目前仍非常分散,總共超過60萬家中式餐廳中,只有少數爲連鎖餐廳,未來不排除還會有更多國內品牌出海“圈地”。因此目前海外中餐這條賽道的競爭格局,還處於非常不明朗的狀態。

尾聲 中餐品牌出海歷來挑战重重,包括全聚德、眉州東坡、小肥羊、江邊城外、沙縣小喫等中餐品牌都曾經嘗試走出國門。而不少首批出海的中餐品牌,也已經出現過一些明顯“水土不服”導致出海失利的案例。海底撈的出海起步於2012年,迄今已有十年的歷史。第一個十年海底撈完成了海外業務的分拆,再用十年的時間,海底撈能否打造一個海外版本的“中餐麥當勞”呢?各位看客們就拭目以待吧。 【重要風險提示】文章內容僅供研究和學習使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過往業績不預示未來表現。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瞄准海外中餐市場,海底撈海外能否“撈金”?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46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