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硅谷銀行的遠不止初創公司
1年前

爲大量初創公司提供銀行服務的硅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破產,使得初創公司創始人在未來幾天或幾周內都會爲如何發工資而苦惱,但受硅谷銀行破產波及的遠不止初創公司。

《財富》雜志分析的新數據顯示,硅谷銀行是約50%初創公司的首選金融機構,近年來還爲約1,074家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公司托管資產。

由Castle Hall Diligence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公开的年度文件匯編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包括安德森-霍洛維茨(Andreessen Horowitz)、General Catalyst、Accel和基准資本(Benchmark Capital)在內的1,074家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公司至少儲存了5,994只基金的部分資產。這近6,000只基金的總資產爲8,630億美元,不過由硅谷銀行托管的資產比例不得而知,而且這個數字要小得多。

雖然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注冊的風險投資公司或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必須披露它們將各基金的資產儲存在哪些銀行,但它們無需報告有多少資金是專門儲存在硅谷銀行,而不是其他銀行。而且,各公司每年只需要報告一次,因此,該分析是基於最新的可用數據,這意味着這些數據可能無法完全准確地反映每家公司在硅谷銀行倒閉時的持有資產情況。

即便如此,這些數據還是反映了硅谷銀行在私募市場的主導地位,不僅爲私募基金提供貸款服務,還爲風投公司提供托管服務。由於法律要求風險投資家將他們的基金資產“托管”在金融機構,他們使用“托管人”,即硅谷銀行等銀行來監控和保管資金,確保資金不被盜或丟失。當基金從有限合夥人那裏調用資金時,托管人會一直持有這些資金,直到基金准備好如何布局——這意味着風險基金在銀行的資金數額通常遠低於基金在任何給定時間的整體規模。

“這份文件顯示了硅谷銀行的規模和足跡。”Castle Hall Diligence的創始人及首席執行官克裏斯阿迪表示。“將6,000只基金儲存在相對較小的銀行,這真的很獨特——這種現象在債券、對衝基金或房地產領域是不存在的。”

硅谷銀行是美國第16大銀行,與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等金融機構相比,規模相對較小。即便如此,它的客戶群還是高度集中在初創公司和風投領域。數據顯示,硅谷銀行的客戶群涵蓋了所有頂級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公司,其中包括安德森-霍洛維茨、General Catalyst、Union Square Ventures、Thrive Capital、Two Sigma、Accel、基准資本、Seven Seven Six和Flybridge Capital Partners等1,000多家公司,涉及領域從房地產或基礎設施投資者到Techstars等啓動加速器。

現在出現的問題是,硅谷銀行專注於這樣一個特定的細分市場是否會導致負債——尤其是該銀行在2021年風險投資熱潮期間的投資於2022年出現了回落,之後隨着利率开始攀升,硅谷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出現嚴重問題。

阿迪稱,整個行業都會對一個行業如此高度集中於一家金融機構的情況進行更細致的思考,因爲很明顯,在這種情況下,這不是一個好主意。

他說:“我認爲這將引發很多問題,比如資金集中是如何出現的。”

《財富》雜志聯系了上述幾家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公司,但截至發稿前尚未收到回復。

雖然自2022年年初以來,一些風投公司可能已經开始使用其他銀行提供的服務,但托管關系更改通常相當棘手,這是因爲更改托管關系通常需要額外的成本,並可能暫時中斷日常運營。然而,由於人們普遍擔心硅谷銀行可能會倒閉,一些風投公司可能已經在本周早些時候將資產轉移到另一家托管機構。

目前,硅谷銀行持有的所有資金都在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的凍結之下。據彭博社(Bloomberg)報道,該機構已經啓動了對硅谷銀行的拍賣程序,最終報價將於周日下午截止。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表示,它將保證下周一所有受保存款客戶全額獲得存款資金,並在下周向未受保險覆蓋的存款客戶預先支付一部分利息,但目前尚不清楚支付的利息數額以及客戶何時會收到利息。

根據最新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文件,以下是一些至少將部分資金存放在硅谷銀行的大型基金:

$硅谷銀行(NASDAQ|SIVB)$$第一共和銀行(NYSE|FRC)$$瑞士信貸(NYSE|CS)$#【實時解讀】銀行股反彈!美國救市能否成功?#

#【實時解讀】銀行股反彈!美國救市能否成功?#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雷硅谷銀行的遠不止初創公司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47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