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屁股來決定腦袋
1年前

什么是概率化思維。在真正解釋這個概念前,讓我們來看看常見的虧錢者的行爲特徵。

現象一:認爲投資標的基本面很好,會到30塊,現在才1.5塊,於是买入。隨後價格下跌,依然堅持自己的看法,並想辦法籌集更多的資金補倉,不幸的是,價格繼續重挫,終於發現原來好的基本面裏出現了之前忽略的問題,忍無可忍一砍了之。此常見所謂價值投資者和比較有“主見”的投機者。

現象二:認爲投資標約會漲,所有技術指標都顯示要漲,买入後下跌,“噢,肯定是主力想洗盤”,繼續不動。可惜主力持續“洗盤”直到洗到山腳下,也不停。這常見爲一些老手,當然是半瓶水的老手,常將“主力”這個單詞掛在嘴邊者。我們說我們就是主力,你信嗎。

現象三:根據某理論,基金將漲到多少多少。买入後不漲,“噢,理論上顯示一定會漲到多少的,怎么可能漲不到呢?”抱牢,結果一直抱到和坐牢差不多。

現象四:1塊买入,漲到1.1,差不多了,賣掉;怎么還繼續漲?1.2再买,跌到1.1。唔,不對,趕快賣了;過兩天,怎么又漲回去了呢?1.25再买,倒黴,一买就跌,1.23再賣;反復幾次,初始利潤早就變成虧損了。

諸如此類的事情,每天都在不同的地方上演,結局多是類似的。其實,歸結下來,這些虧錢的交易者都有共同特點:認爲一定會怎么怎么樣,好像自己是個神一樣。一如現在市場上充斥着的大量神棍,預測明天會漲還是會跌,預測明天會漲(跌)多少。一旦偶爾對一次,馬上信心膨脹,下次繼續猜測,越猜銀子越少。

其實,投機市場既是有規律的又是隨機的,但問題是規律和隨機是混在一起的,往往很難准確區分,用專業的話說:叫有偏隨機分布,即分形。通俗點講,投機市場是有規律的,但不是簡單重復規律的,幻想通過一兩個神准的指標之類的東西就成爲投機大贏家是不現實的。

專業投機者從來不認爲自己是必然對的,他們也有預測但並不一定就完全以預測爲准,他們相信他們會出錯,這很正常,因爲投機活動本就不是百分百肯定的事情,即使是大概率事情,也一樣可能會出現不同結果。

比如,頭肩底一般是底部形態特徵,但一樣會有不少的頭肩底形態最後變成了下跌中繼形態;圓弧頂也經常變成了上漲中繼。正是有自己不一定是對的思維模式,專業投機者往往對未來走勢不抱有成見,不要求市場一定按照自己的頭寸方向來運行,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不讓屁股來決定腦袋。

在進場之前,專業投機者都會對頭寸可能的最大風險進行評估,並制定相應策略,如果市場運行的對頭寸有利,他們會微笑着收獲利潤,並對市場道聲“謝謝”,因爲他們明白這次賺錢部分是市場運氣照顧的結果;當市場運行對頭寸不利的時候,他們也會坦然接受現實,並按預先制定好的策略退出這次不那么愉快的交易,因爲他們明白,這一樣是交易的一部分,是贏利的成本而已。

簡單的講,專業投機者始終採取客觀有效的策略來進行交易,並對任何一筆交易保持者概率化思維,不拘泥於任何固定的一方,對交易結果始終存在對和錯兩種可能保持足夠的开放性,並且以此擬訂相應的交易策略。

比如,如果頭寸出現什么情況,就在什么位置加倉、什么位置減倉,什么位置清倉,倉量的大小等做好相應的對策,這樣在出現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做到從容應對,避免了虧錢的主要因素——單向思維。保持概率化思維最大的好處就是始終能夠用中性態度來對待頭寸,通過交易系統擬合市場的獲勝概率部分來獲取穩定的贏利。一旦接受了概率化思維的觀點,投機頓時變得簡單起來,即使是最簡單的交易系統也可以產生意想不到妙處。

你只能掙到你所能看懂部分的錢,看不懂的部分,即使有盈利的機會,但它也不屬於你。

新手重價,老手重量,高手重勢。漲,就滿心歡喜,跌,就萬分緊張,這就叫新手重價。他們看不懂市場波動的內在原因,只看到市場波動的外在表象,這樣以來只會越看越糊塗,很容易陷入主力布下的陷阱中去。

尤其是每一天的分時走勢,基本上完全是一種隨機波動的過程。不能說毫無規律可言,但試圖從中找出必然性的規律實在是一件費腦傷神的差事,而且還保證不了准確率。

如果每天看價格跳躍,試圖找出波動的規律,真的能讓人暈死,因爲這根本就沒有意義,不是我們不夠勤奮,而是方法錯了。


投機本身是任何自由市場的競爭產物,它源於人性對利益的追逐,本身沒有道德的枷鎖。事實上,投機也是一種工作,而且是一種辛苦而有智慧的工作,在大庭廣衆之下把別人口袋裏的錢賺過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需要投機者有豐富的市場經驗和過人的膽識、智慧。
#恆生科技指數再度飆漲# $阿裏巴巴-SW(HK|09988)$  $小米集團-W(HK|01810)$  $恆生科技指數(HS|HSTECH)$  

#恆生科技指數再度飆漲#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不讓屁股來決定腦袋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47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