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動島不是終極解決方案,iPhone的真全面屏化才是最終大招
1年前

在2017年時,蘋果正式發布了iPhone十周年紀念產品,也就是iPhone X,這是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屏iPhone,也可謂是轟動一時。但被很多人忘記的是,在發布會上,蘋果公司還“畫了個餅”,表示未來一定會有一台無遮擋的真全面屏iPhone產品,只是時間都已經過了6年了,我們只迎來了一款從劉海發展到靈動島的iPhone而已。

不過,讓人欣慰的是蘋果還是在一直履行自己的諾言,在爲真全面屏iPhone做努力,近期,美國商標和專利局公开了一份蘋果公司申請的專利,這項名爲“短波紅外线”的專利,闡述了傳感器在屏幕下識別指紋的功能,這項功能很多安卓用戶應該已經很熟悉了。以此同時,知名業界分析師還表示,蘋果正在解決傳感器問題,如果順利的話,我們將會最早於2025年看到屏下版本的face ID,這也就意味着真全面屏的iPhone離我們不遠了。

Touch ID加face ID,真全面屏iPhone要來了

其實對於Touch ID的回歸,筆者是支持的,畢竟有時候帶着口罩出行,face ID還是沒有指紋識別的Touch ID方便,操作起來也更順手,從這一點上,目前iPhone確實是不如主流的安卓手機了。但對於指紋識別來說,這個概念也確確實實是蘋果帶火的,早在2013年,蘋果iPhone 5S的問世,讓衆多消費者看到了Touch ID的神奇,雖說此前也有摩托羅拉Atrix這種帶指紋識別的手機,但滑擦式指紋的體驗,和Touch ID差太多了。

隨着iPhone5S的推動,在此後的數年間,所有的手機幾乎都清一色的用上了指紋識別,不管是旗艦機還是千元機,我們都能看到指紋識別這個功能。可指紋識別正在蓬勃發展的時候,蘋果則帶着iPhone X走向另外一條賽道,那就是face ID,通過3D人臉識別和獨立加密技術,充分保障了用戶的便利性和安全性,算是另外一個开創性功能。

那么安卓陣營有沒有跟進呢?答案是當然跟進了,不過跟進得並不順利,比如像小米也都沒有推出過幾款帶3D結構光的產品就战略性放棄了。同時絕大多數的手機品牌選擇深耕指紋識別這個領域,從最开始後置指紋發展到正面指紋,又從正面指紋發展到了屏下指紋,甚至在屏下指紋中還分爲光學識別和超聲波識別,在這個領域可謂是百花齊放。

反觀蘋果這邊,爲了保留face ID,導致近幾代的iPhone都只有醜醜的劉海,即便是iPhone14系列上的靈動島,也只能算是“上雕花”,確實談不上好看,反觀安卓陣營這邊,已經有廠商做出了屏下指紋和屏下鏡頭的真全面屏。從目前的結果來看,蘋果給自己挖了個大坑,所以蘋果回歸Touch ID功能,也算是非常合理的選擇。

保留兩個功能並不容易,這一點蘋果顧慮很多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就回歸Touch ID這一點,就讓不少的果粉歡呼,畢竟對於蘋果iPhone來說,如果是屏下指紋識別,那還是頭一遭,對於這幾年創新能力匱乏的蘋果來說,這已經算是最大的創新了。同時,蘋果爲了保持自身的優勢,以及保存過去的相關數據,face ID肯定還是要保留的,但要同時要做到兩個功能的雙屏下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就是Touch ID,從安全的角度來看,目前不管是光學方案還是超聲波方案,兩種指紋識別都只能做到活體識別,而不是人物識別,這就造成了安全隱患,如果想要破解的話,也不是不可能。這對於一直對安全問題放到第一位的蘋果來說,似乎有那么一點不可接受,只能說便捷和完全安全,目前暫時還沒辦法兩者兼得。

其次就是屏下face ID,按照部分安卓廠商的經驗來看,目前把電子原件做到屏幕下方從技術上是不難的,但問題就是如果做屏下鏡頭的話,那么前置的畫質就難以保障了,什么4K畫質、杜比視界啥的,一旦做成屏下鏡頭,那基本就不用想了,如果爲了美觀去犧牲前置的易用性,恐怕蘋果自己和用戶都很難取舍。

最後,蘋果最後會如何做到真全面屏的諾言,我們還不得而知,但蘋果目前已經在潛移默化的改變了,從已知的消息來看,下一代的iPhone15 ultra設計將會更加激進,會全面取消掉物理音量按鍵,從而改爲壓力電容觸控按鍵,先不談好不好用,這樣的設計,已經是這幾年iPhone中最激進的一次。

即便如此,蘋果這樣的激進,在大部分人眼中,都算不上太大的創新,畢竟如今的安卓陣營實在是太卷了,有什么新功能新配置都是第一時間拿來用,誰都不知道下一秒安卓廠商們會拿出一個什么樣的新功能,這對於目前創新能力匱乏的蘋果來說,想要在創新性上真正追上安卓陣營,帶來驚喜,還是需要下點功夫的。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靈動島不是終極解決方案,iPhone的真全面屏化才是最終大招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47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