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月來,隨着半導體需求和行業的轉變,國內MCU行業迎來新的挑战。
一方面,需求不振給MCU行業帶來的不僅是銷售困難,曾經確定的生產庫存也給他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這也是國內從業者感嘆MCU進入新一輪“鬼行情”,且开始出現了殺價的原因。
另一方面,兩大MCU巨頭ST和TI在今年都帶來了他們的全新的、基於Arm Cortex-M0+的32位新品。在MCU行業資深從業者看來,這吹響了他們用32位MCU,卷死8位MCU”的號角。更有人認爲,這將在國內MCU行業推動大洗牌。
32位取代8位,大勢所趨?
多位MCU資深從業者表示,ST和TI做出這樣的決定是有其深層次原因所在。這首先當然是因爲8位MCU現在正在深耕的消費和家電市場還有很大的機會。
據ST在其文章《STM32C0,你的下一代8位應用神器》中所說,因爲8位MCU成本低、便於开發,性能可以滿足大部分場景需要,被廣泛應用於消費、工業控制、家電和汽車(比如汽車風扇、雨刷天窗等)等下遊領域。
而憑借着在性能、價格、功耗、可靠性及穩定性上完美的“平衡”表現,8位MCU仍然佔據着相當的地位,呈現出頑強的生命力。據ICInsights統計,2011-2020年全球MCU產品中,4/8位MCU佔比爲15%。到2026年,全球4/8位MCU依然有24億美元的規模。
而據芯知匯統計,2020年中國通用型MCU市場中,8位市場佔比43%。
擁有32%市場份額的8位MCU龍頭Microchip的 MCU8 (MCU8 是他們對 8 位 MCU 的名稱)業務部門的營銷副總裁Greg Robinson 在去年五月接受EEjournal採訪的時候也曾表示,在那些對尺寸、空間、低功耗和壽命有需求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多地使用 8 位處理器充當系統管理 IC 和協處理器的角色。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分布式智能在物聯網邊緣節點、汽車安全、工業控制系統、醫療電子和家用電子等應用方面的急劇增長。
“即使是最先進的 5G 系統,我們也常常可以從將某些任務卸載到更小的 8 位處理器中獲益,從而釋放更高級別的處理器來發揮它們的魔力並做它們最擅長的事情。”Greg Robinson接着說。他進一步指出,雖然聽起來很怪,但很多 8 位MCU的增長都是由 32 位的增長推動的,它們正在將諸如人機界面 (HMI) 功能和內務處理任務交付給8 位處理器。此外,8 位機器越來越多地用作協處理器,執行諸如獲取傳感器讀數和預處理傳感器數據等任務,然後再將其傳遞給更高級別的處理器。
雖然市場擁有如此大的潛力,龍頭也很看好。但在MCU行業老兵王飛(化名)看來,32位MCU喫掉8位MCU的市場是時間問題。
“大多數8位MCU都是採用OTP公司,且在後續生產上估計不能很好的擴充。然而,32位MCU可以使用eFlash工藝,且可以利用12英寸晶圓,在更先進的工藝上生產。隨着12英寸晶圓廠的產能釋放,32位MCU在供應上還更有保證,甚至規模效應還能進一步降低價格,再疊加其性能和生態優勢,32位MCU必然會進一步喫掉8位MCU的市場。”王飛說。
“隨着Arm從Cortex M3內核,再到Cortex M0內核,再到M0+內核的升級和精簡,Arm已經爲32位取替8位MCU創造了更好的條件。”王飛表示。
於是,ST和TI相繼出招了。
兩大MCU巨頭,各有“芯”事
ST和TI進軍Cortex M0級別的32位MCU,除了看好8位MCU所深耕市場帶來的機遇外,還與他們本身的發展現狀和市場的競爭格局有關。
首先看ST,如下圖所示,雖然自2010年以來,他們都位於全球8位MCU供應商排行榜第三的位置。但是如MCU從業者張羽(化名)所說,在國內市場,在過去幾年國產廠商的衝擊下,其STM8的市場份額日漸下降。而且,正如ST在上述文章中所說——未來,STM8 的產能規劃不會增加,這意味着ST不會推薦新客戶和新應用繼續採用STM8。
於是,ST推出了平替8位/16位設計的Arm Cortex M0+內核系列產品STM32C0。
按照ST所說,STM32C0是爲8位/16位典型應用而生的產品。其外設簡單,經濟適用,非常適合工程師开發;與市場上同類產品相比,STM32C0具有更強大的性能、質量可靠性和穩定性,此外,STM32C0還具有STM32龐大成熟的生態系統,供貨穩定,更可加快產品开發和上市,是實現8位/16位典型應用的完美之選。
Gartner 2021 年市場份額報告中的全球 8 位微控制器市場份額(圖片來源:Microchip)
對於TI來說,情況則稍有不同。
從上圖可以看到,自2005年以來,TI在八位市場就進不了全球TOP榜單。針對TI大舉發力32位通用MCU這個事情,MCU資深從業者李路(化名)認爲,這主要是因爲TI引以爲豪的低功耗產品MSP430在過去幾年裏每況愈下,尤其是在國內市場,更實在衆多海內外廠商的圍攻下節節敗退。在32位MCU市場,TI雖然能夠憑借C2000系列的長盛不衰取得一席之地。但准確來說這是一個DSP,只在一些特定市場發揮作用。
“換句話說,TI在32位通用MCU市場沒有太大的影響力,這也是他們嵌入式市場表現不盡如人意的原因之一。”李路強調。
基於這些方面的原因,TI也在近日帶來了基於Arm Cortex-M0+的MSPM0。TI方面表示,這次推出的MCU新品爲客戶提供了增強系統傳感和控制功能所需的靈活性,同時降低了成本、復雜性,並縮短了設計時間。而在首次推出數十款產品以外,TI計劃在今年推出100多款MCU,將 MSPM0產品系列打造爲業界品類齊全的Arm Cortex-M0+ MCU產品組合。
按照TI所說,基於自有的生產制造基地,能夠很好地保證這些產品的供給。
雖然從定價上看,ST和TI的這兩系列的Arm Cortex-M0+在與國內廠商相比並沒有太大優勢。國際大廠方面,英飛凌和NXP也都已經推出了 Cortex-M0+的產品。但在王飛看來,在國內當前的MCU競爭格局下,這兩家MCU大廠的入局,或將在國內引起洗牌。
內“憂”外“患”,本土MCU或洗牌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在過去十數年的發展中,國產MCU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近幾年的缺貨加上“國產替代”,更是讓本土的MCU廠商站上了風口浪尖。但從MCU的生態上看,國產MCU與海外巨頭還是有不小的差距。
“和本土的很多芯片領域一樣,國產MCU廠商也陷入了‘內卷’,這讓他們陷入了死循環,沒有辦法去做更高質量的高端產品,與國際巨頭競爭。”王飛說。
王飛表示,對於本土MCU企業來說,在發展的初始階段,迫於生存壓力的廠商去使用“價格战”去“卷”競爭對手,這情有可言,也能理解。但是國內有些廠商已經度過了這個階段,甚至已經上市,但依然採用價格战去低端市場卷同行,這就導致行業走向“惡性循環”。
“某上市廠商將其M0+級別的MCU定價爲根本不掙錢(甚至虧錢)的0.08美金。爲了生產,國內其他MCU廠商也只能跟進,否則很有可能就出師未捷身先死。這也讓本就不強的錯產MCU廠商踏進了低價競爭怪圈,給原本就有生態、成本甚至產能優勢的外商可乘之機。”張羽舉例說。
當然,這並不會在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因爲對於終端开發者來說,用32位去替代8位,還是有門檻的,在軟硬件的开發商,也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周期。因爲在已經量產的掙錢項目上,他們並沒有動力去用新產品重做重新开發。至於新項目的競爭,那就看這兩家大廠如何出招了。”李路解釋說。
換而言之,未來幾年可能是國產MCU更上一層樓的最後機會。但陷入“內卷”的本土MCU或讓我們錯失良機。
*免責聲明:本文由作者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半導體行業觀察轉載僅爲了傳達一種不同的觀點,不代表半導體行業觀察對該觀點贊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異議,歡迎聯系半導體行業觀察。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卷死8位MCU?行業大洗牌將至!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48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