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ChatGPT,更可怕的競爭對手是……
1年前
替代你的不是機器人、而是使用第二大腦的智能增強人。 編者按

ChatGPT成爲熱門話題後,很多人突然开始擔心被人工智能“取代”,但是實際上,在信息技術學者塗子沛看來,更可能取代我們的是那些學會了腦機協作的新人類,我們應該开發“第二大腦”來應對這個時代,本文選摘自本書結語《憑借腦機協作,成爲智能增強人》。

一場關於腦機協作的技術革命正在到來,我強調的是第一大腦和第二大腦之間的“協作”,而不是第二大腦對第一大腦的“替代”。一個使用第二大腦的人,無論他是工程師、程序員、作家、藝術家、律師,他擁有的是一個增強大腦,他的工作效率會比普通人高10倍、100倍甚至1000倍。 因爲第二大腦,我們將面臨一場學習和創新的革命。你現在需要擔心的不是人工智能會搶走你的工作——而是一個擁有了第二大腦的年輕人,他可能大學本科剛剛畢業,在熟練地掌握了這些工具之後,會比一個資歷多他10年、20年的人還要能幹,他可以被稱爲一個“智能增強”人。也就是說,不是機器人、而是使用第二大腦的智能增強人——這樣剛剛走出學校的年輕人會搶走你的飯碗、代替你。 全世界的科技精英會率先使用第二大腦,用它來管理自己的生活、輔助自己決策。你難道不想捷足先登?不想早一點體驗並創建自己的第二大腦,成爲智能增強人,獲得競爭優勢?  用視覺化的方法去重溫記錄 我的祖父塗廉清生於1910年,他是一名普通的農家子弟,只上過兩年私塾,便被送到省城的錢鹽商行學徒。當時的學徒,就是站櫃台打雜,但他在打雜中學會了記账,算盤打得老快,後來他就成了商行的账房先生。再後來他自己獨立出來开店,賺了一些錢。在我還不記事的時候,祖父就去世了。我的父親回憶說,祖父生前常常說的一句話是“手勤免腦記”。 我理解“手勤免腦記”有兩層意思,一是“手要勤快,腦子才能輕松”,用手記在紙上了,腦子就不用念念不忘去惦記,這就解放了大腦,因爲大腦的主要功能是思考和決策,而不是僅僅用來記事情的,這和我們前文提到的“大腦卸載”是一個意思;第二層意思是:相比於大腦的記憶,手記更爲牢靠,相比於我們的記憶,我們應該更相信記錄。 祖父留下來的話不多,“手勤免腦記”應該是他畢生經驗的總結。我認爲他從账房和會計的工作中,悟到了記錄的精髓。這個精髓幫助他在生活中自學成材,實現了鯉魚躍龍門,把一大家人都帶到城市生活,最後自己還白手起家做起了生意,這個精髓就是勤於記錄、善於記錄,從記账當中學到的記錄應該是改變了祖父一生的重要技能。 如今我也常常把這句話講給他的曾孫一代聽。我告訴他們,曾祖父的這句話“手勤免腦記”蕴含着獲得人生成功的原則和方法。但在過去,一個善於記錄、勤於記錄的人會獲得成功,一個不做記錄、或者很少做記錄的人很難獲得成功——這個結論,只是人們生活經驗的總結,沒有實證,因爲我們沒有辦法用做物理實驗、生物實驗的方法去對人的一生分組控制、驗證。但在今天,如果不會記錄、不勤於記錄,就無法構建自己的第二大腦,無法享受人工智能給我們的學習、思考和創新帶來的便利,無法發揮腦機協作給個人帶來的爆炸性優勢。有些人會擁有第二大腦,有些人沒有,這個區別是一個清晰的事實。 當然,僅僅記錄還不夠,我們還要用數字化的方法來管理、使用第二大腦當中的記錄。你肯定有過這樣的經歷:剛剛讀完一本好書,你想記住其中一些有價值和啓發意義的內容,你努力了,在書上畫线,甚至將部分內容摘錄到自己的第二大腦中。可能在記錄的時候,你還使用了本書強調的重要經驗:讓它和其他的信息產生連接。但最終發現,你還是忘記了。這些信息沒有在你的大腦中產生“凹槽”,這些名人金句就好像過眼煙雲,對你的生活沒有發揮真切實在的影響和作用。 行百裏者半九十。記錄是基礎,是最花時間和精力的工作,但它僅僅是成功的一半,另一半在於使用。我認爲常常回顧、重溫我們的記錄,是讓記錄不斷發揮作用最有效的途徑。 在我長期的實踐中,我摸索出一種有效的方法,可以概括爲:“視覺化”:把相關的、有聯系的信息集中到一起,可以放到一個頁面、一張圖譜、一面白板之中,有必要的時候,還必須打印出來,盯着屏幕或者紙張看——久久的凝視。 人類的思考是和眼睛同步的。眼睛就是大腦之外最大的神經元,我們在用眼睛閱讀信息的同時,它可能刺激大腦內部的神經元,开展一種想象和體驗,就像我們在真實的世界中親自經歷一件事一樣,從而整合我們大腦的通路,觸發神經元之間產生新的聯系,不僅加深記憶,還可能促生新的創意。 很多名人在總結自己成功的經驗時都會提到“視覺化”的方法,大家都知道奧運滑雪冠軍谷愛凌,在美國有一個女滑雪運動員比谷愛凌還有名、還成功,她就是2010年的奧運高山滑雪冠軍林賽沃恩(Lindsey Vonn),她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一共獲得了80多次冠軍,次數遠超谷愛凌,是美國歷史上最成功的女子滑雪運動員,她在總結自己逢战必勝的經驗時說: 在滑雪前我總是會想象一下滑雪的畫面,當站在出發點時,我已經在頭腦裏滑了 100 次了,想象着我每次要怎樣拐彎 ……一旦將一條路线視覺化,我就永遠不會忘記。所以我滑的路线總是正確的,我可以完全按照我想要的方式滑完比賽的全程。 就在我寫作本書這個章節的時候,Logseq已經推出了“白板”的新功能,它可以把一些信息塊從不同的頁面之中抽離出來,放到同一張平面之上,並且重新定義它們之間的聯系和關系——所以稱爲“白板”。我相信白板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功能,在白板上的信息會更好的變成思考和行動,就像我們前面介紹的圖譜分析一樣。實行量化分析,保持個體生活的高度清晰 因爲孩子喜歡打冰球,我最近幾年开始觀看北美的冰球比賽。我注意到北美電視台的解說員在講解冰球賽事的時候,擁有大量的、驚人的資料。例如,解說員會告訴你,剛才某某運動員的這個進球,是整個賽季第 7 個決定性的進球了。然後畫面會立刻播出他前幾個進球的情況,這時候解說員又會告訴你,今天的第 7 個進球和第 3 個進球高度相似,他會拿出另外一場發生在幾個星期之前的類似比賽進行對比,他會對比運動員動作的幅度、進球的角度、其他隊員的位置隊列,通過電視上畫中畫的屏幕進行展示。 你確實發現,有些情況幾乎一模一樣,他又繼而給你分析這位運動員的風格、技巧,甚至立刻調出了他在接受 記者採訪時的自我陳述和對答,解釋他爲什么要這樣做,這種風格何以形成。在聽到這樣講解的時候,你會感到這位解說員做了很多准備,不僅在真材實料當中遊刃有余,還有自己的判斷,這種充實的觀感會令你情不自禁地贊嘆。當然,我們不難推斷,這位解說員和電視台在轉播這場比賽之前,必定做了大量的數據分析工作,他很可能也在使用一個類似第二大腦的工具,即提前把所有的資料、可能用到的鏡頭都條分縷析的分類了,一旦需要,就可以立刻搜索、調用和播出。 我還發現在賽車比賽中,解說員也开始大量的使用數據。因爲已經有很多的傳感設備安裝在賽車之上,這些傳感器記錄了發動機的轉速、車速、位置、外部的溫度、溼度、氣壓風速等情況。解說員在解說的時候,可以大量的引用這些數據,來分析駕駛員操控賽車的行爲,這些數據和分析也給觀衆帶來了極爲信服、充實的感受。 這種令人信服、充實的感受之所以產生,是因爲人類的天性就重視證據,而且極其重視數字化的證據,數字是所有證據當中最銳利的、最精確的,因而也是最有穿透力的證據。你也可以把自己的人生視爲一場比賽,我從中獲得的啓發是,我們也要像這些解說員一樣用量化分析的方法來管理我們自己的人生和生活素材,唯此,在人生的賽場上,我們自己、我們身邊的其他人才會對生活產生一種充實、緊湊的滿意感和成功感。 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要用統計、量化分析的方法來管理、使用我們的第二大腦。在第二章我介紹了一種全新的、革命性的日記模式,它可以把目標、任務、措施和時間的管理融合到一起,用自我追蹤和量化的方式來進行自我管理。通過不斷地動態整合和動態分析,我們的人生將會變得非常清晰。 一個人如果擁有清晰的人生,那也一定會是成功的人生。我在本書第四章節還討論了如何把模糊的念頭記錄下來,認爲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題,強調要進行突破,因爲這種突破價值巨大。事實上,我們很多人在生活中不成功,就是因爲自己的大腦長期停留在模棱兩可的狀態,在現實生活當中做不出清晰的判斷和決定。 我們之所以是這樣,也和哺育我們成長的傳統文化有關。我們的傳統文化過於推崇模糊和混沌的功用,低估了清晰的價值。那些反對分析、推崇模糊的人,是讓我們滿足於最初的那一片模糊的黑影,而放棄所有的行動和准備。當我們走在人生的長路上,當一些糟糕的事、困難或者挑战將要發生的時候,它們也是遠處的黑影,我們要盡量去分析它、量化它,讓它變得清晰,一旦它清晰了,我們就不會那么焦慮。 事實上,即使是一些好事臨近,我們在興奮的同時也應該讓它變得清晰,很多時候,我們常常高估一件好事帶來的效果,結果在好事來臨之後反而失望,就是因爲那件好事在我們的心中也是一團模糊,並不清晰,我們對它抱有不切實際的想象。 面對生活中的任何情況,事實上我們只有三種選擇:改變、接受或者離开。這三個選項就像三個按鈕一樣明明白白地擺在我們的面前,我們必須選擇並啓動其中一個,如果我們拒絕,就會一直處於模糊糾結的狀態。例如坐在那裏希望自己做出改變,但從來沒有改變;希望自己離开,但從來沒有離开;同時對所有這一切又沒能真正的接受。毫無疑問,這樣做,我們個人的生活就會陷於停滯當中。很多人一生都生活在這種混沌中,他們對人生的一些重大問題,例如生和死、愛和恨、自由和公平、民主和專制,文明和野蠻,一直到死都沒有想清楚。就算是現實生活中很多衣食住行的具體問題,也都遠遠沒有想清楚,所以只能一直在混沌模糊的狀態中循環和轉圈。 直抵清晰狀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量化。一個人碰到困難,很生氣、很沮喪、或者抵制不住誘惑、想抽煙、想偷懶、想暴飲暴食,這些衝動、情緒和欲望都應該被量化,量化就是給它們打分,它們有多強烈?從1 到10 可以打幾分?是要滿足自己哪方面、哪個部位的需求?這種情緒和衝動如果得到滿足會帶來多大的收益?當你從各個角度去分析它、量化它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慢慢地它不是情緒的一部分了,你分析得越清晰,負面的情緒和欲望就越可能被你擊退,或者像烏雲一樣消散。 當我面臨衝突,難以決定的時候,我會去到第二大腦的相關頁面,梳理我的價值觀,一邊閱讀我的相關記錄,一邊考慮我該如何決策,甚至在紙上把這些記錄重新寫一遍,並拿在手邊,面對問題不斷地反問自己,根據這些記錄的對照我應該如何來處理這個問題——這就是清晰,一對一的清晰。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可能發現自己的記錄遠遠不夠,那就根據實際問題重新補充、校正自己關於價值觀的記錄。這正是第二大腦從上至下的建設方法。 有沒有打破模糊、把想法和問題上升到清晰程度的能力,關系到人一生的發展,這是從無意識上升到有意識,在你將模糊的東西變爲清晰的有意識之前,那些模糊的東西將控制你的生活,讓你無所作爲。事實上,這些模糊的東西就是很多人想不清楚、說不清楚,但把它稱之爲“命運”的東西。只需要終生踐行清晰的價值觀,不斷地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去管理自己的記錄和第二大腦,就一定能改變、掌控自己的命運。憑借腦機協作,成爲智能增強人 前兩點經驗,無論是記錄,還是動態量化管理,在沒有第二大腦的時代,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成本很高,也就是說需要消耗極大的腦力和時間,還需要非常的執着,換句話說,這兩點經驗雖然好,但難以在大衆當中普及。正因爲如此,在過去的時代只有像柳比歇夫那樣少數的人物才能利用這兩點經驗獲得成功。 第二大腦的出現,讓普通人都可以非常輕松的實現以上兩點經驗。不僅如此,借助人工智能的技術,我們還可能超越個人生物大腦的有限性,產生一些單個大腦完全無法產生的創意。 在前面我舉出的3個ChatGPT的例子當中,我很欣喜地發現,ChatGPT並不是在像查字典一樣一對一的回答我的問題,而是給了我一些可以啓發創意的元素(也許一些元素本身就是創意),例如在第一個我徵求書名意見的問答當中,它使用了“祕密武器”這個詞;在第二個擴寫的要求當中,它例舉了“一個人可以通過發表一個有趣的笑話來讓對方开心,或者在對方狀態不佳時及時給予安慰”的具體事實;在第三個問題當中,它提出了“許愿珠”這個我完全沒有想到的東西。這些都是我的大腦當中本來沒有的東西,對世界來說,這些東西不是新的,但對某時某地的我來說,它們就是新的,這些新東西幫助我組織、拓展了自己的思維,當然也就帶來了一些新的啓發。 我們在前文討論過,任何一條信息都是以分布式的方式存貯在大腦神經元中的。一個人展开思考,就是在第一大腦中不同的神經元之間試圖建立有價值的連接,通過不同的神經元的樹突和軸突相連,產生了一條新的通路或者說橋梁。這種新的連接不僅僅關系到記憶,關系到知識,而且它就是創意和創新本身,人生就是連點成线、連线成圖,創新就是有價值的新連接!神經科學也證明,神經通路是可塑的。當我們接受一條新的信息的時候,我們第一大腦中的部分神經元會努力和其他的神經元連接,形成新的通路。但大部分神經元也像人一樣,很懶惰,一般情況下,它只和附近的神經元發生聯系,所以我們一般情況下想到的東西,都是其它人也能想到的東西,平庸就是這樣產生的。 這就是我們需要第二大腦的終極原因,當我們把生物大腦當中的所思、所想、所記投射到數字空間當中,人工智能就可以用算法幫助我們發現、建立新的神經元連接!當我們的大腦形成了新的大腦通路,我們的決策和行動就可能會有所改變。也可以說,第二大腦的算法賦予了我們生物大腦一種新的靈性,來自算法的靈性,是第一大腦無法在短時間裏內生的靈性。 但我們又不能將思考和創新的工作完全交付給ChatGPT之類的算法。ChatGPT的創新是基於大數據的,當它的訓練數據是一樣的時候,它只能得出一樣的答案,無論任何問題,當我們和世界上億萬他人得出一樣的答案,那就不可能是創新。工程師可以开發出更好的算法,但我們每個人卻必須構建自己的數據庫,工程師的努力才會有意義。當我們擁有不同的數據,即使每個人都使用相同的算法,也能創造出新的奇跡。 就在本書即將付印的時候,ChatGPT又成功的通過了一門研究生課程的期末考試,這份試題來自世界著名的商學院——沃頓商學院的MBA 運營管理課程,和人不一樣的是,ChatGPT僅僅用了幾秒鐘就完成了考試,還有人讓ChatGPT參加了美國醫生的執照認證考試(USMLE),它的表現也超出了預期。類似這樣的消息,讓人類感到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威脅。 這種被替代的威脅正是本書所反對的。不少人擁有這種“替代思維”,他們認爲人和機器是“有你沒我、只能二選一”的關系,還有很多人認爲,人工智能對人類的替代只局限於低端的、重復性的工作,例如收銀員、電話接线員、打字員、保姆、翻譯、會計等等,而一些具有創造性的工作,例如作家、科學家、企業家、心理咨詢師,人工智能是不可能取代的。 事實上,這兩種想法都錯了,人工智能可以通過現在的考試,這完全不能代表它可以取代人。我相信未來會出現新的考試方式作爲衡量一個人水平的標准,就像我們今天的大部分考試允許帶字典、帶計算器一樣,未來的考試也會允許帶上自己的第二大腦、使用類似ChatGPT的人工智能,未來考試的重點是看看誰有更好的工具、誰能更有效的使用工具,就像在战場上人和武器是一體的,我們必須要較量武器一樣。 還有,人工智能不僅僅會幫助我們收銀、接電話、开車、做菜、洗碗,會做這些重復性的工作,它也能創新,我們現在可以看到人工智能會作詩,會繪畫、會寫新聞稿,這些都是帶有創造性的工作,未來所有的創新,都會是人機協作、腦機協作的結果。當然也有可能,人類對“創新”的定義會改變,會出現新的文學和藝術。 所有的人腦,都會在腦機協作的面前失去優勢。基於人腦的思考和分析,將無法和腦機協作相提並論。所以,腦機協作才是真正的未來。腦機協作一定會改變人類的記憶和思考,推動我們產生新的創意,但這離不开人本身關於思考和創新的努力。腦機協作的結果,是人類生物大腦能力的擴展和增強。使用第二大腦,我們會成爲智能增強人。而今天我們所有的人,都會在智能增強人面前黯然失色因爲在第二大腦的幫助下,他們擁有的是一顆增強大腦。  《第二大腦》 作者:塗子沛 出版社:中國出版集團|中譯出版社 66 文|塗子沛 編輯|彭韌版權聲明: 《巴倫周刊》(barronschina)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投資建議不代表《巴倫周刊》傾向;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比起ChatGPT,更可怕的競爭對手是……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50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