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營收同比下降14.5%,小牛賣不動了?
1年前

來源於“互聯網那些事”


小牛公开2022年成績單後,資本市場沉默了。

財報顯示,2022年小牛的全年營業收入爲31.69億元,同比下降14.5%,淨虧損4950萬元。

其實自2021年的第四季度开始,小牛的業績便开始出現下滑趨勢。

2021年Q4,小牛當期淨利潤同比下降18.21%;隨後2022年第一季度淨虧損2960萬元,營收同比下降高達448.1%;第二季度,營收8.276億元,同比下降12.4%,淨利潤1440萬元,同比下降84.3%。

營收銷量雙雙下降的小牛,到底在釋放什么訊號?

01.小牛周圍危機四伏

小牛的營收結構非常單一,其中兩輪電動車帶來近9成的收入,配件及其他服務佔比10%左右。

此前,小牛樂觀的預計2022年全年銷量達到150-170萬輛,然而數據顯示小牛全球整車總銷量僅爲831593輛,其中國內71萬輛,海外市場12萬輛左右。

對比上年同期103.79萬輛,小牛同比減少了20萬輛,電動車銷量的下滑直接導致小牛的營收下跌

小牛電動CEO李彥稱“自2022年年中以來,我們一直在战略上專注於高端和中端市場。雖然公司仍面臨着消費者信心恢復的不確定性和壓力,但我們有信心隨着未來幾個月新產品的推出,公司銷售額將在2023年重回增長軌道。”

消費者信心恢復的不確定性,小牛早就該料到,如果按照李彥所稱將在未來幾個月推出新產品,那小牛的發展只會愈發動蕩。

高端化往往意味着高定價、高毛利,加之小牛對性價比的極致追求,把兩輪電動車玩到了海外,收入銳減的原因有很多。

大環境因素依舊不可或缺,甚至可以說高端電動車市場是被大環境捧出來的,在新國標落地後,入門級車型全部被清除出市場,新需求大量釋放,造成小牛短暫的“業績向好”現象。

2020年小牛電動全年銷售額突破60萬輛,同比增長了42.6%,持續到2021年,小牛全年賣出103萬輛電動車,同比增長72.5%

而經過爲時3年的時間過渡,這部分的需求早已被消化殆盡,新國標過渡期趨近尾聲,第一波換車高峰在2022年結束,從保有量來看,2022年結束過渡期的省份兩輪電動車保有量佔全國的42%

其次,以小牛及九號帶頭的一系列高端車型的售價越來越誇張

據不完全統計,傳統品牌的電動車均價在2500元左右,但價格差較大,而小牛、九號這樣的智能化電動車整體均在都在4000元以上,直接面向中產白領階層,就算是做廣告也是直接面對用戶去做。

但隨着價格上揚,消費者的可選擇性增加,對比更加明顯,消費者對電動車的質量、功能要求越來越高。

不可置否的是,小牛切入兩輪電動車賽道之際,以“鋰電+智能”的創新性开創品類,一路飆升成爲智能兩輪電動車的領先者,銳智TM科技是小牛的靈魂,多種智能化是小牛的特色。

而早些簡單的石墨烯3代電池、TTFAR2.1增程系統,這些曾讓業界側目的行業技術已經難以打動消費者,再加上各大品牌技術上的趨同,智能化成了行業內卷衍生的技術溢出,誰也不敢說自己擁有壓倒性的優勢,包括小牛。

令消費者失望的,是小牛價格上漲的同時,產品性能也沒有得到同步的提升。

爲小牛供應電機、電池得到博世電機及松下電池等頂級供應商都被更換,曾經奠定小牛江湖地位的N1s也被下架,轉而更換爲“平替廠商”NIU定制電機、金宇星電機。

而博世電機、松下電池這樣的頂級供應商被替換後,小牛產生的質量投訴顯著增高。

黑貓投訴上小牛電動的投訴量多達2070條,多爲電機損壞控制器損壞、中控報故障、充不上電等。

02.高端、下沉、出海

小牛當下的發展模式,呈三线並走狀。

一個很明顯的正向改變是,2022年下半年,小牛無論是產品還是品牌服務都加大了成本力度

比如通過車隊管理軟件和自適應API的硬件和軟件SaaS解決方案,打上個性化標籤走上聯名之路,還推出了積分活動和清洗項目。

C端,小牛完完全全做到了兩輪電動車的服務天花板,但在智能化的同時,行業服務便略顯多余,當高端化策略觸頂時,小牛義無反顧選擇了下沉。

公开信息顯示小牛電動車在北上廣的銷量最佳,而在其他城市,雅迪、愛瑪兩大老怕你奪得市場,光是2021年,雅迪便以1380萬輛的價格奪得桂冠,小牛則位於第九。

高價是小牛的高端調性,也是軟肋。

針對下沉市場,小牛打造了GOVA系列電動車,首發價格直逼2000元,數據顯示2019年和2020年,GOVA系列銷量分別達到2.2萬輛及16.9萬輛,總銷量比例顯著提升。

光靠低價產品衝擊下沉市場還不夠,线下銷售渠道,小牛一年內擴張近200家門店分布各大城市,營銷費用也逐漸攀升。

從小牛第四季度的銷售費用來看,市場費用、管理費用分別爲1.08億元和4780萬元,同比增長7.7%和9.4%,看似增幅不明顯,但從2022年二季度开始,小牛電動對比2021年同期的營銷費用增長34.3%,第三季度的營業費用也同比增長72.2%

反觀其研發支出,可以說完全不符合小牛逼引以爲傲的高端定位

據其第四季度財報顯示,小牛公司的研發費用爲4034萬元,較去年第四季度的4502萬元減少了10.4%,系統开發的專業費用減少了620萬元,人工成本及股權激勵費用共計減少280萬元。

而在前三季度,愛瑪的總研發支出高達3.75億元,九號4.07億元,小牛雖有所增長,但其研發仍不及其他品牌的一半有余,僅爲1.7億元

展望過去和未來,小牛難免會背上“重營銷、輕研發”的爭議,另外逐漸衰退的業績和下滑的銷量,讓跟隨小牛角度踏入高端市場的玩家痛定思痛:高端這條路還能走的通嗎?

盡管國內市場受阻,但得益於小牛長遠的目光和較大的格局,成立之初定下的出海战略成了救命稻草。

華經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9-2021年期間中國出口兩輪電動車數量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45.82%,相比於內卷的國內市場,海外市場確實充滿想象

在這份財報中,海外業務的增長是唯一亮點,不同的是小牛海外銷售的主要產品並不是電動自行車,而是電動滑板車。

Q3,小牛電動車銷量同比增長1059.8%,收入1.951億元,尤其在東南亞地區,用戶認知度、當地政策扶持、優越的地理位置讓小牛電動喫到了一波紅利。

但很顯然的是,國際化的甜蜜來得快去的也快,2022年下半年小牛的海外業務增速放緩,在加速布局海外市場的同時,小牛採取了輕資產運營的方式來控制海外運營成本。

下滑的成績單背後,是小牛採取一系列“平替”措施的後果,更換供應商、增長緩慢的研發支出、輕資產運營的海外業務......而嗅到這種危險訊號的遠不止九號一個,或許深耕續航會是小牛的新出路。




參考:

是什么吞噬了小牛電動的業績?——阿爾法工場

小牛電動的疲軟和破局——獵雲網

高價策略失效,營收大跌、由盈轉虧,小牛電動還牛嗎?——羅超頻道

小牛電動2022年全年營收同比下降14.5%——中國網資訊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全年營收同比下降14.5%,小牛賣不動了?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50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