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夢”碎 何以爲家——起底美國愈加惡化的無家可歸頑疾
1年前

  新華社洛杉磯4月1日電 (國際觀察)“美國夢”碎 何以爲家——起底美國愈加惡化的無家可歸頑疾

  新華社記者

  《洛杉磯縣宣布因無家可歸者危機進入緊急狀態》《紐約市無家可歸者數量已達到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高水平》《露宿街頭者——美國無家可歸者問題日益嚴重》……

  以上是美國媒體近期關於無家可歸者問題一些報道的標題。美國政府統計數據顯示,美國2022年1月有超過58萬無家可歸者,其中洛杉磯和紐約是無家可歸者最多的城市。

  “爲什么在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卻有大批人口不得不住在大街上?”不少美國人自我反思。有美國人指出,龐大無家可歸者群體的長期存在是美國的“國家恥辱”,殘酷地提醒人們美國政客對這一危機的漠視,其根源在於美國根深蒂固的社會不平等。

  “每一個無家可歸者背後都有一個悲傷的故事”

  1月的美國西海岸,寒風冷雨暫息。43歲的非洲裔婦女希克斯忙着用木板加固自己的棲身之所——一輛廢棄在洛杉磯縣海港城路邊的破舊廂式旅行車。

  希克斯原本是一名廚師,失業後因無力支付房租而流落街頭。她已經在這輛車裏住了三個多月。“沒有了工作,付不起房租,太艱難了,”她說,“我希望能離开這裏,找一個更安全的落腳點。”

  不遠處的街邊,72歲的白人男子邁克坐在一輛輪椅上。除了幾個散落的手提袋,只有收養的一條黃狗在他身旁,陪伴主人熬過漫漫長夜。邁克此前因健康狀況惡化被警方送進醫院救治,出院後繼續流落街頭。

  加州非營利性組織“慈心絲帶公益”發起人之一約瑟夫,常年在這一地區幫助無家可歸者,爲希克斯和邁克等人提供食物和衣物等物資。他告訴記者:“每一個無家可歸者背後都有一個悲傷的故事。”

  有着“天使之城”稱號的洛杉磯,全縣人口約1000萬,無家可歸者接近7萬人,兩個數字均位居全美第一。這些無家可歸者中,有部分人在政府或者福利機構的收容所居住,但約70%不得不流落街頭,棲身於汽車、公園、廢棄建築、公交車站、火車站、機場和露營地等。

  數量龐大的無家可歸者,已成爲美國社會一大頑疾。《洛杉磯時報》一篇題爲《洛杉磯無家可歸者問題是國家恥辱》的社論寫道:“不法分子視他們爲獵物,海洛因、冰毒等毒品隨手可得,性侵、肢體暴力屢見不鮮,結核病、肝炎、艾滋病等傳染病時時威脅着他們。”爲應對愈加惡化的無家可歸者問題,今年1月,洛杉磯縣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在美國另一端的東海岸,紐約市曼哈頓下城包釐街。已是上午10點半,中年男子普林斯·法克斯的早飯還沒有着落。他左腿膝蓋以下殘缺,坐在輪椅上,不停向行人招呼。“作爲一名退伍老兵,我在挨餓,請救救我,求求你了!”

  法克斯告訴新華社記者,他左腿殘疾是在一次軍事行動中被地雷炸傷後截肢所致,退伍後政府只爲他提供了幾個月的照料和福利。他去政府支持的收容所求助,卻遭到虐待。“我待在大街上是因爲這裏比收容所安全。那裏的人試圖性侵我,打我,並拿走我的東西。因爲失去了一條腿,我無法保護自己。”

  交談中,有志愿者用手推車推來食物分發給法克斯和附近其他有需要的人。法克斯高興地說:“我要喫飯了。”他把一個塑料垃圾桶的蓋子蓋上,把食物放上去,以此作爲自己的臨時“餐桌”。

  美國政府2022年11月公布的數據顯示,當年1月全美無家可歸的退伍軍人有3萬多人。研究表明,退伍後缺乏社會支持是造成退伍軍人無家可歸的主要因素。

  在紐約這個美國最大、最繁華的都市,無家可歸者人數正不斷增加。美國無家可歸者聯盟一份報告顯示,近年來,紐約市無家可歸者人數已達到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高水平。2022年12月,共有68884人睡在城市收容所,其中包括21805名無家可歸的兒童。

  紐約兒童權益保護協會2022年10月發布的報告顯示,2021至2022學年,紐約市居無定所的公立學校學生連續第7年超過10萬人,比上一年增加3.3%,約佔該市公立學校學生總數的十分之一。這些孩子有的住在收容所,有的住在汽車、公園或廢棄建築中,有的寄宿在親戚朋友家裏。他們經常缺課,學業表現不佳,其中住在收容所裏的孩子的高中輟學率是有固定住所孩子的三倍多。

  “源自多個公共政策的失敗,並非意外事件”

  美國知名反战組織“即刻行動制止战爭消除種族主義”聯盟負責人布賴恩·貝克爾說,美國政府應該把錢花在人們需要的地方,而非用來資助战爭和軍國主義。

  “爲什么在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卻有大批人口不得不住在大街上?”貝克爾質問。

  美國無家可歸問題跨部門委員會執行主任傑夫·奧利韋特說,當前這輪無家可歸者潮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源自多個公共政策的失敗,並非意外事件”。其中一個原因是保障性住房短缺,目前缺口達700萬套。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研究無家可歸問題的專家瑪戈·庫謝爾表示,加州政府爲極低收入者提供的可負擔住房至少短缺100萬套。

  美國預算與政策優先安排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6年,美國用於公共住房的聯邦資金減少21%。這不僅影響了新建住房供應,還導致現有住房減少。美國全國低收入者住房聯盟指出,每年約有1萬套公共住房因失修無法繼續居住。維修現有的公共住房需花費700億美元,這個數字比美國住房和城市發展部一整年的預算還要高。

  2022年12月,拜登政府公布一項無家可歸者問題應對計劃,表示將把增加住房供應擺在優先位置,目標是2025年讓無家可歸者數量減少25%。不過,批評者認爲這一計劃治標不治本,是過去失敗战略的翻版。

  美國智庫凱托學會研究貧困和不平等問題的高級研究員邁克爾·坦納說,美國歷屆政府都未能解決無家可歸者問題,人們傾向於找到一個簡單答案,“要么讓警察把他們(無家可歸者)趕走,要么把錢砸在住房上”,但這類答案都解決不了問題。

  得克薩斯州公共政策基金會高級研究員米歇爾·斯蒂布指出,無家可歸者通常由代際貧困、吸毒酗酒、精神疾病、家庭暴力以及缺乏支持網絡等因素造成,拜登政府的計劃在解決這些問題方面做得不夠。

  奧利韋特認爲,重要的是要認識到無家可歸者問題是美國社會的失敗而非個人的失敗。要區分造成無家可歸者的根本原因和個人風險因素,人們常提到的精神疾病、藥物濫用或家庭暴力等與無家可歸問題有關,但並不是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根深蒂固的社會不平等”

  那么,問題根源何在?旨在應對加州硅谷無家可歸問題的“目的地:家”項目認爲,雖然無家可歸者問題是由多個因素引發並且每個人的情況不盡相同,但更深入的研究發現,無家可歸者問題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根深蒂固和長期存在的社會不平等”。

  美國是貧富分化最爲嚴重的西方國家。過去幾十年,美國貧富差距越發懸殊,而美國政府卻缺乏解決貧困問題的政治意愿。美國人口普查局去年12月發布的報告顯示,2021年美國貧困人口爲3790萬,官方貧困率達11.6%。這些貧困人口承受風險能力較弱,遭遇疾病、失業、意外等都有可能陷入困境,失去住房從而流落街頭。“如果我們無法阻止人們源源不斷地淪爲無家可歸者,我們將永遠解決不了問題。”加州非營利組織“全家”聯絡主管伊迪·艾恩斯說。

  美國作爲頭號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保障體系存在系統性不平等,有近3000萬人沒有任何形式的醫療保險。華盛頓大學公共衛生學院2020年6月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一些美國人失業後付不起醫療保險費,又沒有多少儲蓄,生病後陷入財務困境,最終淪落街頭。該報告調查的無家可歸者中,68%的人有過醫療債務。哈佛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雷蒙德·克林德和斯坦福大學經濟學教授尼爾·馬奧尼等人2021年7月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截至2020年6月,全美醫療債務總額估計高達1400億美元,低收入者是受此類債務衝擊最大的群體。馬奧尼評價,這是“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經典案例”,也是“令人震驚和獨特的美國現象”。

  系統性種族歧視問題同樣不容忽視。美國全國終止無家可歸聯盟2020年6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美國少數族裔變成無家可歸者的風險要高於白人。非洲裔在美國總人口中佔比爲13%,在美國無家可歸者中佔比卻超過40%。與此同時,流落街頭的拉丁裔也越來越多。美國媒體指出,洛杉磯縣的拉丁裔無家可歸者從2015年的約1.1萬人猛增到2022年的近2.9萬人,舊金山市的拉丁裔無家可歸者人數2019至2022年間增長55%。

  從事社會救助工作的專業人士表示,洛杉磯作爲美國最富有的城市之一,卻面臨嚴重的無家可歸者問題令人痛心。這是洛杉磯、加州乃至全美面臨的一個嚴重社會問題,政客們不能把解決這個問題只當成選舉口號,不是送一頓飯、一條毛毯給無家可歸者,或者开一輛大巴車把他們送去別的城市,就能解決這個問題。要從根源上解決美國無家可歸者問題,採取綜合的經濟、社會和醫療保健等措施,既要對那些努力重回社會的無家可歸者伸出援手,更要從源頭上阻止更多人因無法立足社會而流落街頭。

  然而,現實中,美國政府寧可每年把數千億美元的資金用於軍費开支,也不愿投入足夠資源真正解決貧困等社會問題。畢竟,就像前聯合國極端貧困和人權問題特別報告人菲利普·奧爾斯頓曾經指出的那樣,美國是發達國家中唯一堅稱“人權不包括免於死於飢餓、免於無錢就醫或者免於在極度貧困環境下成長的權利”的國家。(參與記者:杜白羽、高山、劉亞南、譚晶晶)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美國夢”碎 何以爲家——起底美國愈加惡化的無家可歸頑疾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52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