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4月28日),美國監管機構要求大銀行在周日下午提交其對第一共和銀行(First Republic Bank)最終的收購報價,以緩解市場並結束對地區銀行的不確定期。
據知情人士透露,摩根大通和PNC銀行可能是爭取收購這家陷入困境銀行的競標者。如果獲勝,該銀行將被接管並立即出售給勝出的銀行。
其他銀行可能也會加入競標,其中就包括美國銀行。據知情人士透露,如果在周日之前監管機構收到了一份可接受的報價,那么在周一早上就有可能宣布新的第一共和銀行所有者。這種情況對第一共和銀行的客戶造成的幹擾最小,他們將在下周开始時知道他們的銀行現在被一個財務穩定的運營商所擁有。
第一共和銀行的拍賣可能會結束美國中型銀行的動蕩時期。自3月份硅谷銀行倒閉以來,人們的注意力已經轉向第一共和銀行,因爲它目前是美國銀行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該銀行的股價上個月下跌了90%。在第一共和銀行財報披露其處境多么糟糕之後,本周股價進一步下跌。
與迎合科技創業社區的硅谷銀行一樣,第一共和銀行也是一家總部位於加州的專業貸款機構。它專注於爲高淨值的美國富人服務,以低利率抵押貸款來吸引他們將現金留在該銀行。該銀行周一透露,隨着第一共和銀行客戶提取超過1000億美元的存款,這種運營模式正在逐漸瓦解。
不是系統性風險?
在第一共和銀行的狀況惡化之初,監管機構最初廣泛地向一大批銀行詢問他們認爲該公司價值多少。據知情人士透露,最近幾天,最近幾天,該小組的人數有所減少,監管機構的想法是只向最認真的競爭者分享必要的信息,以便最終確定競標。
監管機構預計會選擇造成對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財務影響最小的報價,以便解決第一共和銀行的問題。
該機構表示,舉例來說,硅谷銀行的倒閉將使FDIC的存款保險基金損失約200億美元。最大的銀行將首當其衝地承擔這筆費用,因爲成員銀行可能會在幾年內收取費用以補充FDIC基金。
雖然在緊急接管硅谷銀行和Signature銀行的過程中,都涉及到使用“系統性風險例外”保護未受保護存款人免受損失,但在第一共和銀行的接管中可能不需要這樣做。這是因爲新的所有者應該能夠處理存款流出。就硅谷銀行而言,它花費了整整兩個星期才宣布達成交易。因此,監管機構預計,在第一共和銀行的接管中,不需要使用“系統性風險例外”。
系統性風險例外(systemic risk exception)是指在銀行破產或接管時,監管機構允許使用稅收資金救助未受保護的存款人。這通常會發生在銀行出現系統性風險(即銀行出現問題可能對整個金融系統造成威脅)的情況下。使用系統性風險例外,監管機構可以提供額外的保護措施來保護未受保護的存款人,從而減輕金融市場的不安定性。然而,這種做法也可能會引起爭議,因爲它涉及使用納稅人的錢來救助銀行及其股東。
大魚變得更大
第一共和銀行的拍賣可能會導致美國最大的銀行規模變得更加龐大。獲勝的競標者預計將從政府協調的托管程序中受益,該程序使FDIC持有不良資產。
這與上個月硅谷銀行被賣給First Citizens的情況類似;买方贏得了一系列特許權,包括損失共擔協議。在這個有利消息的刺激下,First Citizens的股價飆升了55%。可能的競標方都是上個月組成的11家銀行中的一員,它們一起向First Republic注入了300億美元的存款。
這一舉動有助於阻止中型銀行中更大規模的存款流失,這些資金流向包括摩根大通和富國銀行在內的前四大銀行,從而給監管機構留出緩衝時間來解決第一共和銀行的問題。
高盛、富國銀行出局
雖然11家銀行聯合注資第一共和銀行,但並非所有參與注資的大銀行都會參與競標。據了解情況的人士表示,富國銀行、高盛和花旗銀行都不太可能參與競標。
富國銀行還在承受着美聯儲於2018年實施的資產上限。高盛已經做出了战略決策,轉向其他領域,並正在出售消費者貸款。花旗銀行一直在剝離業務部門,以簡化業務並提高風險控制能力。
收購第一共和銀行對於那些希望在富裕的海岸地區擴大業務的機構來說最有意義。第一共和銀行的分行主要集中在加利福尼亞、紐約、波士頓和佛羅裏達等地。因此,收購者可以通過收購第一共和銀行增加在這些地區的業務,擴大市場份額。
第一共和銀行的顧問希望通過再次說服美國最大的銀行來幫助他們,避免政府接管。最近流傳的一個說法涉及要求銀行以高於市場利率的價格購买第一共和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的債券,以便它能夠從其他來源籌集資金。
但是大銀行們最終們沒有接受這個方案,導致政府准備結束第一共和銀行38年的經營。
$第一共和銀行(NYSE|FRC)$#第一共和銀行股價反彈 警報解除了嗎?#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38年老牌銀行First Republic終將落幕!頭部銀行收購競標“花落誰家”?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55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