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市場進入新一階段的角色輪換,新時代“BAT”的誕生或將成爲決定中國新能源市場走向何處的關鍵。
作者丨衛金橋、曹佳東
責編丨羅 超
編輯丨靳鵬輝
自從進入2023年,當新能源市場進入穩步發展的階段,不管外界對未來的市場走勢給出了多么積極的判斷,競爭與分化,焦慮和不安的情緒,還是漸漸從產業深處向外溢了出來。
數月以來,新勢力如蔚來、小鵬,都不得不承認,太過多變的消費趨勢,總是在刺痛着自己。屢屢得不到提升的銷量,不斷被削弱的品牌口碑,都成了橫亙於發展之路上的隱患;傳統車企陣營中,從外資品牌到自主車企,激進的战略疊加鋪天蓋地的廣宣,到頭來所產生的正面效果,要想令所有人滿意,亦是那般模糊。
未來究竟該如何去走?現階段,似乎仍沒有人能給出一個標准的答案了。
有人說,不是還有比亞迪和特斯拉嗎?眼看市場規模被擴展到一個甚是恐怖的地步,身爲行業龍頭的它們可以爲中國新能源的未來發展提點提點。
但講真,歷史總在告訴我們,偌大的中國車市從來都不是少數幾家行業寡頭所主導的。再強大的比亞迪,或是特斯拉,也需要一個合格的對手,一同在技術迭代中砥礪前行。
“亦敵亦友”是每一個立足中國的新能源企業期待的相處模式。那對於外界而言,看到聲量愈發洪亮的埃安,越來有能力成爲繼比亞迪和特斯拉之後的行業推進者,有些結論總是不言自明的。
今年1-4月,由它們所組成的“BAT”陣列,站上了銷量榜的第一梯隊,埃安更是以月銷4萬輛以上的成績,從源頭激出了整個市場做大做強的潛力;那么,往後,隨着基盤用戶與日俱增,“新” 時代BAT,這個新銳組合,終究會帶領中國新能源產業一步步走向下一個高峰。
讀懂市場,是BAT合體的關鍵
有一說一,自2020年年中开始,借助“人民的代步車”五菱宏光MINIEV上市後迅速在市場引起跟風潮,新能源市場順利突破銷量瓶頸,標志着新能源市場增長脫離了“政策驅動”而進入了“需求驅動”。
但時至今日,眼看新能源市場始終向着兩極分化的方向發展。向上,高端新能源車代表着,中國企業在電動化轉型中所掌握的技術天花板;向下,主打微型電動車市場的玩家一年更比一年多。反之,在10~25萬級的主流電動車市場,並未誕生有太多實力與銷量兼具的品牌。
我們必須很清楚地知道,這並是一個成熟汽車市場該有的表現。而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隨着埃安逐漸成爲繼比亞迪、特斯拉後唯一能得到大量用戶認可的新能源車企,BAT這個組合就是當前爲中國新能源市場,樹立正確發展方向的核心代表。
中國車市從不需要那些熱衷講故事的能人,缺的只是一個又一個真正能將汽車新技術惠及大衆的有志之士。
圖|埃安4月銷量走勢
於特斯拉,因埃隆馬斯克的個人魅力和每一款新車兼具的科技屬性深入人心,年銷成績一度攀升上純電市場的高位;於比亞迪,在喊出“全面停售傳統燃油車”的口號後,DM-i超級混動技術爲之創建出一個又一個銷量盛世。
那埃安呢?作爲又一個向着年銷50萬輛的目標奔馳而去、月銷成績屢屢突破4萬大關的品牌,它正在做的,恰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深度洞察市場,日漸爲中國新能源產業帶來新生。其愈加迸發出的技術實力,也將賦能於整個新能源行業。
和特斯拉Model 3、比亞迪秦等車市翹楚一樣,當埃安旗下AION S與AION Y不斷在15萬元級純電車市場創下新的銷量紀錄,我們足以斷定,中國用戶正在將埃安推向新的發展高位。
其實,從去年开始,對於層出不窮的新能源車,中國消費者很清楚自己需要的什么。那些劍走偏鋒的高溢價產品可以在短時間內博得人們的關注,又怎樣?
在講究技術平權的年代裏,相比那些噱頭十足的新車,我們需要的更是AION S與AION Y此類將消費需求詮釋得分外透徹的產品。
論技術先進性,有着原生純電平台加持的它們,可以令三電安全、智能座艙、高階駕駛輔助等關鍵指標的深度結合一步達成;
論使用便利性,從最早的AION S到當下的AION Y Plus,基於後排全平地台、同級過人的軸距與軸長比等客觀因素,不斷被拓展的車內空間,就是每一個消費者最在意的;
論駕控安全與科技娛樂屬性,一邊,全套智駕系統的搭載、一鍵遙控泊車等功能的落地,將用戶全場景駕車過程中的所有BUG都消除得幹幹淨淨。另一邊,諸如超大全景天窗、車載影院套裝等配置,逐一出現在埃安AION S和AION Y各類細分車型上,既挑動了年輕人群的心弦,也實打實地將“卷”帶進了A級純電轎車和SUV這樣的細分市場。
而在過去的4月,鑑於自身綜合實力的反復錘煉,對所在細分市場做出了深刻解讀也好,或是在產品端完成了新一輪的技術升級,包括比亞迪元Plus、比亞迪海豚、特斯拉Model Y在內的車型又一次突破月銷2萬輛的大關,的確體現出當前新能源市場走向成熟的趨勢。
換言之,這些有着如此透徹表現的車型,所代表的就是中國新能源市場中講究全面發展的“最強战力”。
由此,當AION Y以21,065輛的銷量成績超越所有燃油及混動SUV殺入SUV總榜TOP3、AION S用月銷近2萬輛的表現,爲A級純電轎車的未來帶去新的期待,相信,埃安此刻在行業內掀起的勢能,亦是那般顯著。
表面上,埃安能以AION Y和AION S構建出銷量雙核心,有着行業發展帶去積極的意思,亦是在用實際行動告知我們,“何爲中國消費者真正需要的新世代純電動車”。實則, 因它們的加入,整個行業儼然到達了事關發展的全新裏程碑,旨在开啓新一輪的格局重塑。
未來因“BAT”而精彩
是的,自從中國消費者开始從理性的視角去看待純電動車後,中國新能源車市的未來就變得愈發可期。4月初,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祕書長崔東樹也曾給出預測,“2023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將達到850萬輛,實現30%左右的增長。”
我相信,當下仍會有人困惑,”短短幾年就得到飛速發展中國新能源產業,真的有實力可以將固化了二十年的格局打碎嗎?”或是,“瞌睡醒了的合資車企,難道不能通過自我表變革後來居上嗎?”
可回望歷史,此前,因特斯拉的存在,“鮎魚效應”讓中國新能源車市出現了一陣發展的小高峰。开啓燒錢模式的新勢力和其他傳統車企,在內卷中迎來了空前的發展。
現如今,我們總該相信,隨着埃安這樣的“新人”快速成長爲行業“領頭羊”,馬太效應下,強者恆強的定律將自此延續下去。
埃安積極塑造具有市場普惠性的產品序列,最大限度對旗下AION S/Y等車型進行適應性升級,看着像是強烈的生存欲在推動着。一旦有了這層意思做鋪墊,事關埃安的發展,理應和比亞迪、特斯拉所綁定,從佔據核心市場开始,漸漸調動起整個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內生力。
或許,“BAT”組合的誕生有市場不斷被調和、因新舊時代交割帶來的特殊性。和身爲民企的比亞迪、外方獨資的特斯拉一起組隊,有着國企底子的埃安,在對待技術迭代和產業轉型時,會表露出一些謹慎。
不過,縱觀過去幾年的發展歷程,我自認爲,正是這樣的態度才讓埃安完成從0到1的構建,從新人邁入行業前鋒的蛻變,從完成年銷20萬輛的初期目標,到達成單月銷量超過特斯拉的最新成績。
去年9月15日,帶着“要爭取用5-7年時間,成爲世界前三的‘高端智能電動車品牌’”的期待,埃安向世界遞交了全新高端品牌“Hyper昊鉑”的名片和新車Hyper GT;隨後,埃安AEP 3.0純電平台、全新一代高端電子電氣架構——星靈架構、彈匣電池2.0、全新一代高性能集成電驅技術群——誇克電驅等全新技術魚貫而出。
很明顯,和仍在苦尋出路的蔚來、小鵬等新勢力不同,這樣的埃安無疑更加具備了策動未來的資本。
總之,2023年是埃安謀求快速發展的一年。
對於我們來說,無論正式开啓預售的Hyper GT能否代表着屬於埃安的下一個全盛時代,近在咫尺,還是在月銷再次突破4萬輛大關的前提下,埃安又是否可以成爲整個國企創新改制下的佼佼者,面對新能源產業的風雲激蕩,埃安都不會就此停下腳步。
愿意和比亞迪、特斯拉一起,拉動全行業有序發展,是每一家新能源企業向往的目標,埃安亦然。不說,就此形成的“BAT”可以徹底對外指明產業電動化轉型的唯一路徑,但至少,當“BAT”以超高效率完成對市場的領跑,當組合成員各自均在行業內建起優勢,我們可以判定,孑然一身已經不是中國新能源行業的現狀。而相比被粉絲捧上神壇的比亞迪和特斯拉,坐二望一的埃安,更有成爲市場掌舵者的潛質。$比亞迪股份(HK|01211)$$特斯拉(NASDAQ|TSLA)$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新能源格局突變,市場進入BAT領跑“新”時代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58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