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子彈財經
作者 | 小諾
編輯 | 方芳
美編 | 倩倩
審核 | 頌文
近五年來最火的“五一”假期,讓每個人都感受到了旅遊市場加速回暖的態勢。
經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測算,五一期間,中國國內旅遊出遊合計2.74億人次,同比增長70.83%,按可比口徑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119.09%。
從整個一季度看,旅遊行業同樣“喜人”。
據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的數據,2023年一季度,國內旅遊總人數達12.16億人次,同比增長了46.5%,而國內旅遊收入也達到1.30萬億元,同比增長了69.5%。2023年一季度旅遊收入,是疫後4年間同期最好成績。
火爆的旅遊市場讓旅遊公司們迎來“开門紅”。
根據同程旅行發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業績報告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同程旅行實現營收25.9億元,同比增長50.5%;經調整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爲7.3億元,同比增長67%;經調整淨利潤爲5億元,同比增長105.6%。
這並不難理解。疫情結束後,人們積壓已久的旅遊需求得以釋放,消費信心开始回升,再加上各地政府與機構的強勢發力,OTA平台等相關企業競相推出誘人的促銷產品與服務,多種因素共同作用讓旅遊市場短時間內迅速升溫。
難免有疑慮的是:這會不會是人們被壓抑出行需求之後的“報復性消費”,或者只是尋求安慰的“口紅效應”?
事實上,往更深一層探究就會發現,旅遊業如今的消費主體、產品、服務、方式、場景,即所謂“人、貨、場”,早已發生根本性、結構性改變:從過去的高端、精英、低頻轉爲大衆、常態、休闲,從一线城市轉向非一线城市,國民旅遊正全面形成消費升級風潮。同時,熱衷圈層文化的Z世代消費群體的崛起,又爲這一趨勢增添了更多個性化、多元化的新元素。
一場兼具大衆化、年輕化、休闲化、高頻化,勢不可擋且不可逆的“國民新旅遊”,正席卷而來,並將徹底重構旅遊生態,爲旅遊業發展注入越來越多“可持續”新動能。
1、非一线城市消費潛力爆發大衆旅遊消費全面升級
與往年相比,今年的五一假期,更多非一线城市成爲旅遊爆發的主陣地。
從整體市場規模上看,數量衆多的小城市爲“五一”假期旅遊消費市場貢獻了更多增量。同程旅行數據顯示,今年“五一”假期,山東淄博、延邊、秦皇島、黃山等城市的酒店預訂熱度增長最快,且增長均在10倍以上。
百度地圖發布的《五一景區排隊大數據》榜單則顯示,本土景點包攬Top10,其中以“淄博燒烤”爆火出圈的淄博張店八大局便民市場排名第一,泰山、烏鎮、八達嶺長城、汕頭南澳島、山西五台山、平遙古城、長沙五一廣場等都在景區排隊榜單前十。
非一线城市的旅遊消費潛力並非只在今年爆發。早在兩年前,《2021年中國旅遊業盤點與2022年展望報告》就已顯示,2019年~2021年,民航新增旅客中有68%來自二线及以下城市。
同程旅行最新財報也體現了這一趨勢:截至2023年3月31日,同程旅行居住在中國非一线城市的注冊用戶佔注冊用戶總數約86.6%;2023年第一季度,同程旅行微信平台上約68.7%的新付費用戶來自中國非一线城市。
相對於一线城市,非一线城市居民面臨的工作與生活的壓力與成本,都相對更小,他們可以有更多充足的時間、金錢,以及更松弛的心態花在旅遊上——從私家團、小包團等中高端旅遊產品的火爆便可窺一二。旅遊已成爲他們的日常生活以及多數人的剛性需求。
要知道,“人多、錢多、時間多”的非一线城市人口佔到中國總人口的95%,這意味着,這部分人群將在大衆旅遊消費全面升級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與此同時,旅遊業供給端不斷優化,以滿足全國各地爆發的旅遊需求。
比如,旅遊+文化、旅遊+生態等跨界營銷成爲新潮流。爲遊客帶來沉浸式體驗的“長安十二時辰+大唐不夜城”,坐地鐵遊公園能免費穿漢服的“洛陽漢服”,都是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的優秀範式。
OTA平台同樣動作不斷。
本就主打“非一线”的同程旅行將產品线擴展至旅遊度假、公交地鐵、打車、景點門票等,甚至开始提供“帶着寵物旅遊”與旅拍等個性化服務。
2、玩法生變,旅遊業迎來不可逆的“新增量”
從底層邏輯來看,“國民新旅遊”實際上已經完全重構了旅遊業的“人(消費者)、貨(產品與服務)、場(場景)”生態。
首先,“新”人群必然帶來新需求。旅遊消費主體正從高端精英走向大衆平民化,以90後、00後爲代表的Z世代年輕人群的崛起,更是成爲“國民新旅遊”的關鍵驅動力。
年輕人的各類標籤體現在旅遊消費上,呈現出幾個非常鮮明的特質:追求消費升級帶來的品質服務享受,注重性價比,更容易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形成興趣圈層,對新事物接受度高。
多家OTA平台數據顯示,90後在“五一”出遊人次中的佔比已超過3成,00後佔比也已超過兩成,兩者合計已佔近6成。
“圈層化”是Z世代人群最爲顯著的特徵。年輕人不僅“以圈會友”,更愿意爲“圈”买單。市集圈、漢服圈、露營圈、飛盤圈、衝浪圈、動漫圈、電競圈……與志趣相投的圈友交流歡聚,成爲他們出行的重要訴求。
其次,新需求必然催生新產品、服務,以及新場景。洞察到這一趨勢的同程旅行已舉辦過“同程杯”電競賽事、“飛兒萌造夢節”市集、“同程live”音樂節等活動,推出了“考試房”“寵物房”“電競房”餐等新型住宿產品。
此外,花樣迭出的年輕人甚至开始流行各種另類旅遊:在上海外灘“雙手合十”、在成都春熙路“高舉雙手”,在廣州塔下“掏出打火機”……隨着國潮成爲新風尚,“旅行+看文化展”“旅行+刷博物館”竟也成爲年輕人新寵,讓人大呼“看不懂”的同時,不由感嘆這屆年輕人已經真正做到了“心之所向即聖地”。
除年輕圈層崛起帶來的“人、貨、場”的變化,隨着大衆旅遊時代的到來,國民旅遊在整體形式上也已發生了變遷。
過去,人們對旅遊的認知長期停留在:距離越遠越好,時間越長越好,場景越典型、越知名越好。如今,國民旅遊觀念與需求都發生了深刻變革:人們更愿意欣賞家門口的美景,享受日常休闲帶來的樂趣,以“反向旅遊”“平替旅遊”“宅度假”爲特色的周邊遊、家庭遊、體驗遊、鄉村遊等新形式,正在被越來越多消費者所鐘愛。
供給端層面,除在產品、服務、營銷層面不斷優化之外,越來越豐富的新場景成爲OTA旅遊平台承接“國民新旅遊”熱潮的重要引擎。以同程旅行爲例,騰訊生態、手機廠商、工具應用,以及短視頻平台,都已成爲其不斷優化服務體驗的重要抓手。
可以說,“國民新旅遊”早已從“人貨場”三方面重新定義了旅遊業態,而基於新需求,從產品、服務到場景全面深耕與創新的可持續經營理念與舉措,毫無疑問,未來將成爲旅遊業新的“長期主義”。
3、國民新旅遊帶來的,必然是“長效增量”
國民新旅遊帶來的不僅僅是新增量,更是長效增量。
誠如前文所述,“國民新旅遊”代表的其實是大衆旅遊消費的全面升級,隨着我國經濟水平持續提升,以及OTA平台、各地政府等角色的持續發力,這一趨勢將日益顯著與深化。
同時,隨着本地遊、周邊遊等短平快的旅遊休闲方式成爲人們放松的主要選擇,旅遊消費頻次已實現明顯增長,同時也逐漸模糊了旅遊與生活之間的界限,讓旅遊成爲了人們獨特的生活方式——一旦成爲熟悉的生活方式,就很難輕易改變。
與大衆化、休闲化演變路徑相對應的,則是旅遊行業從產品、服務,到營銷、技術多維度的全面升級與引領。從需求端到供給端,國民新旅遊的底層根基正日益夯實。
從政策層面來看,近年也是各種利好不斷。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去年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有76處提到“旅遊”,從提升旅遊發展的文化內涵、豐富優質旅遊供給、優化旅遊發展環境、創新融合發展體制機制4個方面對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作出部署;二十大報告亦強調,“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
從全球大勢到政策推動,從消費端需求更充分釋放到供給端不斷創新升級,一場長效、持久的“國民新旅遊”運動,正熱烈拉开帷幕。
*文中配圖來自:攝圖網,基於VRF協議。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旅遊市場熱度高漲,“可持續性”幾何?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62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