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輯 Anna
本書是不容錯過的深度解讀巴菲特的書籍。作者以資深媒體人、巴菲特親密好友、《巴菲特至股東的信》御用編輯等多重得天獨厚的身份,整理編輯了近10萬字的巴菲特親筆文章,並穿插了多篇揭祕巴菲特重要投資事件的深度報道。
取 舍
巴菲特認爲,投資中最關鍵的智慧就是取舍。不過,巴菲特對取舍的理解跟大多數人還不太一樣,他認爲,投資就像是在一張只能打20個孔的紙上,竭盡全力地打好每一個孔。在投資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選擇不做什么跟要做什么一樣重要。
回顧巴菲特的投資案例,你也會發現,幾乎每一項投資決策,他都是花費了大量時間來辨別,只在最關鍵的時候才出手。據統計,巴菲特90%的財富,僅僅來自於10項投資。這些成功的投資案例,無一不證實了巴菲特的取舍智慧,以及在取舍過程中,他時刻對風險保持着的敬畏。
舉例來說,巴菲特很少持倉科技股,原因是他通過分析歷史數據後發現,科技公司的投資回報率太低。如果你親眼看到萊特兄弟試飛小鷹號,肯定也會爲航空業的投資前景激動不已,但是事實上,從1919年到1939年,一共誕生了200多家飛機制造公司,截至1992年,所有航空公司的合並淨利潤是零。
巴菲特對風險的敬畏甚至滲透到了生活中的小決定。比如說,他嚴格按照習慣過日子,從來不刻意追求刺激和新鮮事物。他有自己固定的朋友圈子,一直住在奧馬哈那棟他25歲時买的房子裏,飲料只喝櫻桃味的可口可樂,午餐幾乎都是去奧馬哈的一家餐廳。甚至當朋友想要勸他嘗試點新口味時,巴菲特回答到:既然我們都知道自己想喫什么,那就完全沒有理由冒險,去另一家你我都不了解的餐廳啊。
聚 焦
巴菲特堅持把資源和精力聚焦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裏,倡導少下注、下重注,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战。就像他在一次演講中說到的,人們的成功在於把注意力集中在可以輕松跨過的一英尺障礙上,而不是非要尋求跨越七英尺障礙的能力。
在投資決策中也是一樣的,巴菲特始終相信,對少量的公司有很多了解的人,要遠勝於對很多公司有少量了解的人。聚焦,讓投資者有精力和機會對所投公司基本面進行深度研究,對它所在行業的內在規律有切實把握,進而才有可能建立起自己在投資當中的比較優勢。
舉例來說,在1963年,巴菲特有一個教科書般的抄底案例,正是因爲聚焦讓他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機會。
當時,美國運通公司牽扯進了一起色拉油醜聞事件。運通公司擔保的一家大宗商品交易公司,用子虛烏有的色拉油庫存來騙取銀行貸款,並出售這些色拉油的持有憑證。騙局被拆穿後,大批持有憑證的債權人,向提供擔保的運通公司索要高額賠償,金額高達1.5億美元。
屋漏偏逢連夜雨,兩天後美國總統肯尼迪遇刺身亡,紐約證交所爆發股災,運通公司的股票一落千丈,投資人避之而唯恐不及。但是,巴菲特和他的團隊憑借着多年對零售和快消品的專注和研究,認爲美國運通公司的核心業務,也就是他們的信用卡和旅行支票業務,依然是大有可爲、有利可圖的,所以,充滿信心地大筆購進了被市場瘋狂拋售的股票。五年之後,這些股票爲他贏得了五倍的回報。
對於巴菲特而言,聚焦也等同於抵制誘惑。他曾經在致股東的信中這樣說過,“對於很多投資者來說,經營智慧被腎上腺素給打敗了,一種追逐的狂熱蒙蔽了投資者的雙眼,他們的腦袋裏只有不停地去“捕獲”各種誘人的項目。跨界天才帕斯卡爾的觀察是一語中的的:人們遭受失敗和厄運,其實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們不能安靜地待在房間裏。”
喜 愛
有一次,巴菲特在內布拉斯加大學演講,他對學生們說,“我和你們沒有什么不同,我可能比你們錢多,但錢並非差別所在,不錯,我买得起最高級的西服,但我穿上卻毫無高貴感,我寧愿喫一塊芝士漢包而不喫100美元的一份大餐。”
學生們一臉迷惑,竊竊私語。
巴菲特進一步說:“如果我和你們有任何不同的話,那就是我每天起牀以後,有機會做我最喜愛做的事情,天天如此,如果你們想從我這裏學到什么,這就是我對你們最好的忠告。”
一件事情有意義,才能激發我們的熱情,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我們不僅僅希望獲得快樂,我們更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意義。
同樣的工作,那些優秀的人總能發現,這些工作背後更加宏觀和深層的意義,這也是他們能激勵別人和自己的祕訣。
因此,對待我們的工作,不要只着眼於工作的內容和過程,我們要善於發現工作背後的價值,我們要站在我們的客戶,用戶,他人,去理解我們工作對他們的價值和意義,我們不僅僅提供的是一種服務,一種商品,我們是在幫助他人,解決他人的問題,爲他們創造更好的生活。
找到自己的工作的價值和意義,人生才能感到充實。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今日讀後感:《跳着踢踏舞去上班》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64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