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中國,感受高質量發展脈動
1年前

  外媒記者在“復興號”誕生地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自拍留念。本報記者 劉慧攝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近日,“走讀中國”中外網絡媒體交流項目正式啓動。來自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印度尼西亞、柬埔寨、馬來西亞等18個國家的約30名外國媒體記者深入走訪山東青島、濰坊等地,通過實地參觀體驗、走訪座談、交流互動等形式,了解當地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切身感受中國高質量發展的脈動。

  互聯互通——

  促進經濟繁榮

  青山倚碧海,朋自遠方來。當大巴駛向膠州灣海邊,海天相連處,一座一眼望不到頭的跨海大橋出現在面前,引得車內一片驚嘆聲。坐在大巴車第一排的阿富汗巴赫塔爾通訊社國際部主任穆罕默德·阿勒夫·安薩裏一邊舉着手機記錄,一邊急切地想要了解大橋建造的細節:“這座橋有多長?”“一共有多少個橋墩?”……

  這座由中國自主設計、施工、建造的膠州灣大橋全長約41公裏,建成後大幅提高了城市交通效率,促進了當地經濟和旅遊業的繁榮發展。膠州灣海面之下,全長8.1公裏的青島地鐵1號线海底隧道貫通,大大縮短青島市黃島區到青島主城區的通行時間,爲居民出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目前,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工程正在建設中。

  “上世紀90年代我就來過中國,去過北京、廣州、上海、西安等城市。中國的發展變化非常大,基礎設施的飛速發展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今日哈薩克斯坦”通訊社社長鐵木爾·庫瓦托夫說。

  “從高速公路、鐵路到跨海大橋,便捷的交通設施將中國很多城市和偏遠地區連爲一體,縮小了城鄉差距。”所羅門群島《所羅門星報》高級研究員盧克·瑪尼表示,基於中國自身發展經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着力加強互聯互通建設,將爲共建國家經濟發展和貿易暢通創造新的機遇。

  《巴基斯坦觀察家報》首席數字編輯薩伍德·費薩爾表示:“我很榮幸能夠來到中國,感受中國城市的魅力。青島的地標建築和跨海大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費薩爾說,希望通過自己的鏡頭和文字向巴基斯坦民衆展現一個真實的中國。

  智能制造——

  助力美好生活

  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首列“復興號”高速動車組、首列城際市域動車組和首列中國標准地鐵列車誕生之地。公司車間內,一列列“復興號”高鐵列車整裝待發,吸引了外國記者們的目光。

  據介紹,新型“復興號”智能動車組融合了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可根據外部運行環境自動調節旅客車廂內的燈光、溫度、氣壓波動等,在智能化、舒適性、安全性、運維便捷性等方面實現升級。

  記者們興致勃勃登上“復興號”智能動車組列車,記錄、拍攝車廂細節。在最新問世的新型城際市域智能列車車廂內,哈薩克斯坦新聞報總編輯瓦列裏·蘇爾加諾夫體驗了無线充電、5G移動網絡和人機交互的智能服務等功能。該車在國內城際市域列車領域首次採用智能輔助駕駛、“數字孿生”等技術,實現全運用場景智能化。蘇爾加諾夫感嘆說:“這款列車科技感十足!”

  烏茲別克斯坦《人民言論報》副總編輯魯斯蘭·肯扎耶夫乘坐體驗了復興號CR400AF—Z智能動車組。他表示:“中國高鐵技術先進,希望烏茲別克斯坦及中亞其他國家與中國在高鐵建設領域持續加強合作。”

  外媒記者還走進海爾集團,體驗智能三維試衣鏡、零嵌入式冰箱等數字化智能家居產品帶來的美好生活。馬來西亞廣播電視台資深主播法賽爾說,海爾電器在馬來西亞是很受歡迎的品牌,在全球科技創新領域,中國已成爲不可忽視的強大力量,未來會跟身邊的朋友推薦更多中國智能制造產品。

  《哈薩克斯坦實業報》總編輯謝裏克·科爾茹姆巴耶夫對此次行程感觸頗多,他表示:“高鐵、5G、人工智能等科技創新成就不僅爲中國經濟發展注入了動力,而且中國通過國際科技合作,與其他國家分享技術成果和經驗,造福世界各國民衆。”

  智慧農業——

  鋪就致富之路

  小番茄有200多個新品種,紅薯可以長在空中,平均每分鐘有超過1.7萬公斤蔬菜銷往各地……來到“中國蔬菜之鄉”——山東濰坊壽光市,外媒記者進大棚、訪村莊,親身感受現代農業的蓬勃發展。

  在壽光市現代農業高新技術試驗示範基地,“壽光型智能玻璃溫室”佔地達120畝。“智能玻璃溫室擁有120多項專利技術,配置了精准水肥、潮汐灌溉、智慧氣象等先進設備,全程智慧生產管理,能耗降低50%以上,運用先進的物聯網、智能化控制系統等技術,實現了對溫室內環境的全面監測和控制,從而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壽光市蔬菜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張林林的介紹令外媒記者驚嘆不已。

  菲律賓通訊社記者阿古特說:“澆水、施肥、控溫……沒想到這些都能通過手機控制,農業生產可以變得這么‘簡單’!”看到溫室裏運用蜜蜂授粉、以蟲防蟲等綠色生態循環方式種植蔬菜,阿古特說:“中國的智慧農業能夠提高農業生產可持續性,通過節約能源、減少化學農藥和肥料的使用,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在稻田鎮崔嶺西村,外媒記者們走進蔬菜大棚,了解當地蔬菜種植、增收致富的祕訣。智能植保機、智能卷簾機、物聯網傳感器……在各種智能設備的幫助下,農戶一人就可以管理好幾個蔬菜大棚。盧克·瑪尼表示:“希望所羅門群島能學習中國鄉村振興方面的經驗,借鑑中國數字化、智能化的種植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你們的收入怎么樣?生活過得如何?”安薩裏對當地農民的生活十分感興趣。崔嶺西村大棚種植戶崔江元解答了這位阿富汗記者的疑問。“現在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兩部車,一輛日常用,一輛運蔬菜。”從當年的小土棚,到下挖式卷簾棚,再到現在的智能“雲棚”,崔江元給外媒記者算了筆账:“相比普通蔬菜大棚,智能‘雲棚’人工成本可減少20%,水肥能少一半,一座棚一年能掙不少錢。”

  走在幹淨整潔的村中,道路兩旁一排排小樓修葺一新,宜居宜業的鄉村面貌讓斯裏蘭卡ADA新聞報記者佩裏斯感嘆不已。近年來,崔嶺西村村民在當地政府提供的種子、農資、技術服務等幫扶下,從會種地變成“慧”種地,不僅走上了致富路,還實現了現代農業轉型升級。佩裏斯說:“中國在推動鄉村振興方面的努力令人欽佩,一些發展中國家正面臨減貧挑战,中國的實踐經驗啓發我們思考,具有借鑑意義。”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走讀中國,感受高質量發展脈動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65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