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2006年就推出CUDA了。正是CUDA的推出,降低了GPU的應用門檻。軟
1年前

$智微智能(SZ001339)$  

英偉達2006年就推出CUDA了。正是CUDA的推出,降低了GPU的應用門檻。軟件开發者可以通過CUDA使用C/C++等語言,來編寫GPU片上程序,降低了GPU的應用門檻。也是從那時开始,GPU逐漸脫離了圖像處理這一單一用途。它不僅僅可以用於圖像處理,也可以用於高性能計算。”

簡單說,CUDA降低了GPU的門檻,使得GPU的應用領域從圖像渲染拓展到方方面面,真正成爲通用型處理器,因此也有了GPGPU(通用圖形處理器)的說法。

“英偉達所有架構都在CUDA之上,一直從頭走到現在,包含了很多層級在裏面,包括編譯器、調試器、豐富的庫函數、各種軟件工具,是很龐大的資源。假設現在有一個新的硬件平台,但是不兼容CUDA,那么對开發者來說就意味着大量的軟件移植工作。因此一些平台可能會選擇兼容CUDA,也就是CUDA加速的軟件可以跑在他的硬件上,不過實際的效率和性能表現,都有待觀察,這也是CUDA生態環境的強大之處。”張慧娟補充表示。

國內頭部GPGPU廠商工程師劉默(化名)6月5日告訴記者:“經過多年的建設,英偉達的CUDA已經有400萬开發者,基本形成了壟斷態勢的生態壁壘,而軟件生態恰恰是下遊客戶最爲重視的產品競爭要素,這是英偉達相對於AMD、Intel以及其他初創企業的最大優勢。”

既然CUDA如此重要,其他廠商可以提供自己的硬件,然後使用CUDA生態嗎?

在這個問題上,劉默認爲:“CUDA是一個完全封閉的系統,目前可以真正兼容CUDA,或者說叫使用CUDA的企業(除英偉達自身外)就AMD一家,AMD和英偉達之間有相關的IP授權,這樣英偉達的MI系列GPGPU可以使用CUDA。但其他初創企業都不能直接使用CUDA。目前初創企業有兩種思路,第一種往往是AMD系出來創業的企業,由於其芯片架構類似AMD的產品,因此硬件條件上可以直接使用CUDA,但由於IP的問題,對方會在CUDA的基礎上微調出自己的軟件棧,這種雖然便於用戶從CUDA環境遷移過去,但存在IP的風險;第二種就是完全原創的軟件棧,這種最大的問題就是客戶存在一定的遷移成本,對商業落地產生負面影響。”

電子創新網CEO張國斌也對記者表示:“讓NVIDIA自己开放CUDA硬件,以便其他廠商將CUDA集成到自己的芯片中,並運行自己爲CUDA开發的軟件,這種可能性是沒有的,黃仁勳已經徹底否定了,畢竟CUDA在這方面是領先對手的,NVIDIA不可能將自己的優勢开放給其他廠商甚至對手。”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英偉達2006年就推出CUDA了。正是CUDA的推出,降低了GPU的應用門檻。軟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66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