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華交往矛盾心態背後的自私貪婪
1年前
#Tags

近段時間,美國對華動向總是自相矛盾。6月4日,美國主管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康達訪華,白宮國安會中國事務高級主任貝沙蘭隨行。另一邊,在希望與中國在香格裏拉對話會進行國防部長會面的請求遭拒後,美國防部長奧斯汀在會上咄咄逼人,借多個議題炒作“中國威脅論”。一邊求合作,一邊放狠話,矛盾行徑照見了美國對華政策的三重自利互衝邏輯。

第一重,美國霸權護持的战略意圖。美國對內推行全政府遏華战略,對外拉攏盟友打造對華“包圍圈”,背後是對失去霸權地位的深深恐懼。一方面,美國對華打壓層層加碼,利用香會等多邊合作平台宣揚“中國威脅論”,採取多種手段拉攏盟友打造針對中國的“小圈子”,根本意圖在破壞中國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阻滯中國發展腳步。另一方面,美國對華遏制採取重點突破模式,用“小院高牆”來保護美國的關鍵核心技術。不惜阻礙中美科技合作、影響中美貿易往來,也要卡住中國科技發展的“脖子”,足見其焦慮之深。

第二重,美國服務國內的首要考量。在去年5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首次對華政策演講中,明確以“投資、協同、競爭”替代“競爭、合作、對抗”,將對內投資放在對華战略首位。提振經濟是美國商界與政界共同面臨的首要問題。美國商界迫切希望增加與中國合作,近期美國商界“大佬”密集訪華,表現出強烈的對華合作意愿。與此同時,拜登政府也需要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助其降低國內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以提振民意支持率。國內利益框定了美國對華交往的範疇,導致美國在打壓遏制中國的同時,不得不維持一定的對華往來。

第三重,美國避免與中國直接衝突的底層思維。無論是選擇策動顏色革命還是發起代理人战爭,美國都一向避免與大國發生直接衝突。在通過自身行動一再破壞中美關系的同時,爲防止衝突升級,美國不得不主動緩和中美關系,爲不顧後果的行徑“买單”。比如,佩洛西竄台後,中方發起反制,中美間軍事對話在國防部層級、战區層級、海上安全層級全面停滯,美國隨後努力尋找機會恢復會談。同時,美國炒作“氣球事件”導致國務卿布林肯計劃已久的對華訪問落空,但其又希望保持一定程度的中美高層對話。

三重自利互衝邏輯照見了美國處理對華關系時“既要又要”的貪婪心態,也決定了美國對華交往的幾點特徵。一是對華交流表面化淺層化。美國國內反華的“政治正確”,決定了美國對華交流主要停留在話語層面,實際合作既少且窄,而且顧慮重重。二是對華交往中言行不一。雖然美方聲稱尋求中美國防部長會面,但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上將卻仍在美國的制裁名單上,足見其尋求合作的誠心不足。三是對華態度不斷反復。聽其言,觀其行,兩面三刀、前後矛盾的言行做派,只會不斷掏空中美互信。

處處強求“美國優先”,結果哪怕在優先的具體層面,其國內各方利益仍然難以協調。爲給自相矛盾的行爲“遮羞”,美國往往要搶佔輿論制高點,將中美關系持續下行的責任“甩鍋”到中國身上。只是,自己身上的矛盾衝突相互拉扯、愈演愈烈,再怎么美化也是無用的,只能在世界面前上演一場場不攻自破的“鬧劇”罷了。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战略研究院美國研究所)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美對華交往矛盾心態背後的自私貪婪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66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