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新司機注冊!網約車內卷時代正式來臨
1年前



原創首發 | 金角財經(ID: F-Jinjiao)

作者 | 林石

最近微信改版,有讀者說找不到我們

大家記得把金角財經設爲星標

不錯過任何一篇精彩文章


在最近一個月內,東莞、三亞、溫州、濟南、遂寧等多地已相繼發布網約車飽和預警,提醒當地網約車單車日均接單量不足10單,部分城市甚至直接暫停受理網約車經營許可及運輸證核發業務。


就在多地相繼對網約車按下“暫停鍵”的同時,卻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這茫茫的司機大軍。根據交通部相關數據顯示,截至3月31日,全國共有307家網約車平台公司取得網約車平台經營許可,環比增加4家;各地共發放網約車駕駛員證522.9萬本、車輛運輸證225.0萬本,環比分別增長1.0%、2.7%。


實際上,網約車市場的增長乏力早已有端倪,對於司機的需求早已不如當年。在滴滴下架“消失”的這十八個月內,高德、美團等一衆巨頭均加大了網約車業務的力度,但一套補貼、融資、燒錢的組合拳下來基本沒有對滴滴造成實質性傷害。


2021年6月30日,滴滴在紐交所上市;兩天後,監管機構宣布對滴滴實施網絡安全審查,之後便是停止新用戶注冊、從應用商店下架;一年後,滴滴收到了80.26億元的罰單。


但根據滴滴退市將近一年後的首份年報顯示,2023年3月,滴滴的中國出行業務日均完單2820萬,對比2021年6月招股書中的2500萬單不降反升。4.11億名年活躍用戶與1900萬名年活躍司機,也比招股書上的3.77億年活躍用戶和1300萬年活躍司機實現了增長。


這其中固有滴滴的對手們屢出昏招,但核心原因在於網約車進入到了成熟期,延續以往的燒錢策略只能加劇內卷與傾軋。


歸來仍是行業老大


滴滴被迫按下“暫停鍵”,其他網約車平台瞬間化身爲了嗅見血腥味的鯊魚。


滴滴被審查後,高德當月就推出“暑期免傭季”活動,新入駐的司機可連續7天前三單免傭。對消費者的補貼也並不手軟,“免費領100元打車券,打車立減12元”、“新用戶打車低至一元”,類似的引流活動層出不窮。


高德的“暑期免傭季”宣傳


隨後,美團在數天後就重新上线了美團打車App,迅速進入十幾個城市。


除此之外,虎視眈眈的還有T3出行、如祺出行、曹操出行、享道出行等一批二线平台,以及新入局的華爲“Petal出行”......根據交通運輸部披露,截至2022年12月31日,相較於滴滴下架時,全國新增網約車平台數量爲57家。


其中,T3出行是出手最爲激進的平台。7月4日,T3出行的廣告及優惠券領取鏈接已經在微信、微博、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平台發力推廣——在朋友圈推送的優惠鏈接,不到半小時就有近 2 萬人領取優惠。


除了常規的拉新紅包、100元的乘客補貼優惠券,T3出行甚至還在當時买下了巨量的分衆電梯廣告位,其“爲人民出行服務”系列廣告直接霸屏。


霸屏電梯廣告的T3出行


並且在滴滴出事後三個月,T3出行已經宣布完成A輪融資,總融資規模達77億元,創2018年後網約車企業獲國內單筆最大融資額度記錄。


只不過,這是一場效果並不理想的瓜分盛宴。下架一年時間,滴滴的市場份額僅從82%下跌至74%,且在2022年下半年开始已經趨於穩定。


滴滴被審查之後,一度有行業統計數據指出,平台的活躍司機數量流失近千萬。但事實是,一年半過去,1300萬的年活躍司機增長到了1900萬名。


並且從財務數據上看,滴滴甚至在困境中展現出相當的韌性:2022年滴滴實現營業收入1408億元,同比下降19%。營收下降的同時,淨虧損爲238億元,同比收窄52%


也就是說,連續十八個月的“消失”,並沒有讓滴滴失去太多的市場,甚至還出現了訂單量與司機規模的增長,這些嗅見血腥味的鯊魚更多是互相傾軋,並未對滴滴造成實質性的殺傷。


甚至還有黯然出局的玩家,其中來勢洶洶的美團上演了一幕 “快進快出”的戲碼。


今年3月,美團打車傳出消息,稱美團CEO王興發內部信,宣布網約車業務調整,放棄自營打車,全面轉向聚合模式。這意味着,美團打車在過去一年多的努力基本失效。



高德:網約車難成獨立業態


眼見在出行領域難以撼動滴滴的地位,高德开始爲出行“做加法”,也就是橫向的拓展本地生活業務。


除了網約車外,還運營公交地鐵、火車、客運、飛機業務,用戶能直接在此購买火車票、飛機票。


俞永福相信,聚合模式的終局,一定是一體化出行服務,其主抓的“2023年高德地圖的一號工程”,就是一體化出行服務平台。


談到聚合模式,俞永福有自己的理解,“聚合一詞是對用戶端的語言,如果站在產業端,這個語言更准確的表達應該是深度融合。”在俞永福看來,服務平台的成功要依賴深度融合,且在其中不應只有一家企業,而是整個生態的共進,高德只是平台的角色。


高德的一體化出行服務平台版圖


這意味着高德意識到需要給網約車的生意疊加更多的BUFF才能玩轉下去,亦或說網約車在進入到存量市場的階段,高德乃至整個阿裏的生態中,難以以單獨業務示人。


現在復盤來看高德的業務調整具有一定前瞻性,在今年Q1網約車數據增長的情況下,進入到Q2後开始下滑。


據交通運輸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全國網約車訂單數一直處於上漲狀態,前三月環比分別上漲14.1%、13.30%、9.70%;3月網約車行業的訂單量爲7.16億單,同比增長32.8%。


到了4月,共計收到訂單信息7.06億單,環比下降1.4%。其中,面向乘客、與網約車平台公司共同提供服務的平台(即聚合平台)完成1.96億單,環比下降0.7%。


如此操作下來,意味着高德要涉足美團的基本盤,美團基於外賣業務建立了包括騎手數量、配送調度系統等領域的優勢。根據相關公开數據顯示,2022年美團在本地生活到店市場的佔有率達到60%。


加上抖音加大了對本地生活的投入,2023年的本地生活將進入巨頭混战的深水區,投入更多,火力更猛,殺傷力也更大。


對於剛剛回歸的滴滴來說,就要放棄橫向滲透非出行領域的本地生活業務,轉向繼續縱向深耕出行相關的業務。


進入到垂直深耕階段


網約車行業的確是燒不動了,市場已難有增量出現,只能着手存量市場的挖掘。


繼2021年的兩筆融資新高——2021年9月曹操出行的38億元B輪融資,2021年10月T3出行的77億元A輪融資之後,截至2022年移動出行領域共有20家平台獲得融資,融資總額僅約27.6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83.4%。


無論對於司機還是乘客而言,網約車是一個極度依賴補貼的行業。易到創始人周航就曾經公开表示,網約車市場在2015年一年就燒了200多億元,日均超過5000萬元。


當網約車平台沒法無休止地燒錢,一切就會回歸現實的考量:對乘客是“能不能輕易打上車?司機的素質夠不夠好?”,對司機則是“有沒有足夠的訂單?”


所以,滴滴作爲行業龍頭給出的解題方案是自動駕駛,以增加企業的運營效率。


根據滴滴方面透露,早在2016年,剛剛成爲行業霸主的滴滴就成立了自動駕駛部門。2019 年,滴滴自動駕駛成爲獨立公司,之後曾在一年內獲得8億美元的融資。2020年11月,滴滴和比亞迪共同研發生產、號稱“全球首款定制網約車”的D1正式發布。滴滴當時就表示,該車是基於‘滴滴平台上的5.5億乘客、上千萬司機需求、百億次出行數據“,針對網約車出行場景定制化設計而成。


滴滴目前僅在上海、廣州部分區域提供自動駕駛網約車服務


今年的上海車展前夕,滴滴也在4月13日提前搞了自動駕駛开放日,其中公布了首款未來服務概念車DiDi Neuron,明確首款量產車型計劃於2025年接入滴滴共享出行網絡,實現全天候、規模化的混合派單。而目前,滴滴的自動駕駛派單僅出現在廣州和上海的指定區域內。


但自動駕駛的研發投入堪比滴滴當年的燒錢補貼大战。以百度爲例,自成立智能駕駛事業群組(IDG),推出自動駕駛开放平台Apollo以來,每年的研發投入都超過百億元;2021年,百度在無人駕駛上的研發支出更是超過200億元。


不過相較於百度直接在原地起竈生火,滴滴背靠燒了數百億後合並而來的單量與司機,可以與相關車企達成战略合作來破解技術層面的難題。相比自動駕駛創業者,車企無疑在資金規模、行業積累、供應鏈等層面都有着更深層次的造詣,且從自動駕駛的融資來看,車企近幾年已經逐漸成爲自動駕駛創業公司背後的“金主”。


無獨有偶,T3、曹操出行等難以拓展本地生活業務的公司,效法滴滴加大自動駕駛的投入,T3出行CEO崔大勇表示,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是平台三年小目標的重要一環,將推出自動駕駛的‘多核模式’,讓網約車更快過渡到3.0形態的未來出行階段。


雖然各家的具體解題思路各有不同,但其本質上都是在提升用戶端和司機端的體驗,進而帶動平台整體的市場和運力,從而規避行業內卷。


參考資料:

晚點 LatePost《高德聚合打車業務已實現盈利》

網經社《2022年網約車市場規模3146億元 同比下降1.38%》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停止新司機注冊!網約車內卷時代正式來臨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66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