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4毛錢茶包淨賺45億,如今賣樓也保不住業績,碧生源是怎么掉隊的?
1年前

文:快消 李歡歡

編輯:竺天

上市11年發布10次盈利警告,業績起伏不定,同樣賣茶,碧生源爲何就這么難?

一虧再虧

一則突如其來的盈利預警,讓近年存在感並不高的碧生源受到業界關注。

1月5日,港股上市公司碧生源發布盈利預警,稱預計公司截至2021年底可能取得的收入較2020年減少約15%,可能錄得的歸屬於股東的淨虧損約1.2億-1.3億元,比先前公告披露預計的5000-7000萬元淨虧損額進一步增加。

針對2021年虧損額進一步增加的原因,碧生源解釋稱,是由於主要經銷商庫存管理措施的變化,導致公司自2021年12月起向該經銷商的發貨減少從而導致銷售金額減少;公司在2021年度“雙十一”“雙十二”購物節的銷售業績未能達到預期銷售金額;所持朝聚眼科的股票公允價值虧損;營銷力量的重新布局對集團階段性收入的影響比預期大等多個原因所致。

事實上,這並不是碧生源第一次發布盈利警告。快消君梳理發現,自2010年9月上市以來,碧生源已累計發布了10次盈利警告,其中2012年連發3次,分別就2011年整年、2012年上半年、2012年下半年的業績向股東及股民們提出盈利警告;2013年再發2次,分別於當年的6月和11月,就半年和全年業績發出盈利預警;2016年11月發布《減肥茶產品之產品名稱變更及盈利警告》;2018年5月和12月,分別就當年的半年和全年業績發出盈利預警;針對2021年業績不達標,公司分別於去年10月和今年1月5日發布兩條警告,預計虧損金額從5000萬-7000萬元增加到了1.2-1.3億元。

頻繁發布盈利警告的背後,是碧生源長期起伏不定的業績表現。除了2010年在港交所掛牌當年,營收創下歷史新高、達到8.74億元之後,碧生源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十一年時間裏,基本困在每隔兩年就虧損的尷尬局面中。2011-2013年,連續三年出現虧損,淨利潤虧損分別爲4087.60萬元、3.42億元、8997.60萬元;2014-2015年,碧生源淨利潤稍有好轉,但2016年又再度虧損6871.40萬元;2017年小幅盈利400萬元後,2018年又陷入虧損局面,淨虧損達9529.90萬元;2019-2020年扭虧爲盈,2021年再次陷入虧損,虧損金額預計1.2-1.3億元,創歷史新高。

其中,2018年的營收和淨利潤降幅最大,營收從上年的5.43億元減少30.3%至3.78億元,淨利潤從上年的0.04億元減少2432.33%至-0.95億元。如此大的業績降幅,卻能在2019年快速實現扭虧爲盈,營收同比增長114.64%至8.12億元,淨利潤同比增長270.36%至1.62億元,並非因爲主營業務的突出表現,而是通過變賣旗下資產實現的。2019年財報顯示,碧生源通過出售附屬公司實現2.22億元的收益;2020年,通過出售附屬公司收益達8000萬元。

事實上,從2017年至今,碧生源已通過多次變賣旗下資產來彌補虧損,最近一次發生在2021年11月。公告顯示,2021年11月,碧生源間接全資附屬公司與买方訂立意向協議,出售旗下位於上海市普陀區中山北路的8處房屋及房屋佔用範圍內的土地使用權,此項交易總代價5600萬元,交易完成後,公司獲得淨額收益4963萬元人民幣,將用作集團主營業務的發展和運營。

也就是說,如果刨去4963萬元變賣房產所得的收益,碧生源的淨利潤虧損將更大。

茶包“失色”

變賣大額資產也緩解不了業績壓力,那碧生源的問題究竟出在哪兒?梳理其歷年財報,不難發現,業績虧損多源於其主營的功效性茶包業務“失色”所致。

公开資料顯示,碧生源成立於2000年,彼時立頓茶進入國內不久便創下中國茶包行業銷售第一、市佔率第一的成績,這讓創始人趙一弘看到了市場潛力,便以功能袋泡茶的差異化策略切入市場,推出常潤茶和減肥茶兩款主打產品,將目標消費群體鎖定在女性消費者身上。

此後十多年的時間裏,碧生源靠着常潤茶和減肥茶兩款大單品將公司做大,到2010年鼎盛時期,全國大大小小的藥店、商超等近12萬個零售終端進門顯眼處都擺放了兩茶。財報顯示,2010年兩茶銷售額達8.70億元,佔公司總營收的99.6%,其中,僅常潤茶的收入就達5.66億元,可以說創造了中國袋泡茶市場的一大奇跡。

反轉發生在2016年,當年,食藥監總局出台新規,要求保健產品的名稱中不得帶有功效性宣傳文字。受此影響,佔總營收40%的主力產品碧生源減肥茶被迫停產,改名“常菁茶”後恢復生產,但銷售已大不如前,而頹勢在此之前就已經顯露。

2015年前後,市面上打着“減肥”名號的保健產品越來越多,碧生源的市場競爭力就大不如從前,躺着賺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一個直觀的表現就是,財報中用於廣告等銷售支出越來越多,兩茶的銷售額卻越來越少,到2020年,兩款產品的合計收入3.91億元,不足10年前的一半。

在功能性茶包逐漸“失色”的過程中,碧生源也曾嘗試將市場轉向更爲廣闊的普通茶飲料,相繼推出過紅糖姜茶、玫瑰紅茶、胎菊綠茶、菊花枸杞等多款袋泡茶產品,可均未在市場上產生大的反響。

值得一提的是,當碧生源的袋泡茶業務收縮之際,它曾經效仿學習的對象、年銷售近30億美元的全球茶包巨頭品牌立頓也被聯合利華轉手賣了出去,而CHALI茶裏、茶小空等袋泡茶新秀卻在資本和消費端受到熱捧。究起原因,不是因爲中國袋泡茶年消費量在下降,而是因爲立頓、碧生源品牌老化,缺乏創新和持續增長的動力,逐漸被新一屆消費者拋棄。

具體到碧生源主打的功效性茶包之上,本應對創新的要求更高,但碧生源的商業策略一直是“重營銷輕研發”。2009-2011年,碧生源剛上市前後,研發費用僅佔每年營收的0.3%、0.9%和2.3%,而營銷費用佔比高達53.1%、48.4%、73.7%,彼時,消費者的減肥觀念剛剛興起,市面上鮮有競爭對手,“重營銷輕研發”的商業策略可以讓碧生源快速佔領消費者心智,從而佔領更多的市場份額。但隨着市面上的競品越來越多,這種策略也很難持續奏效,近幾年研發費用雖有所提升,佔比增加到了7%左右,但與50%左右的營銷支出相比,仍是大相徑庭。

事實上,研發投入的不足,不僅拖累了公司的業績,也正在摧毀碧生源的口碑。另外,隨着消費者健康意識的提升,近年來網絡上對碧生源產品的功效性質疑聲越來越大,吐槽也越來越多。

不過,從近兩年的營收構成來看,碧生源雖然在減少袋泡茶的生產投入,但並沒有放棄減肥功效產品,只不過把重心從減肥茶轉換到了減肥藥上。在2020年度業績報告和2021年中報中,減肥藥產品收入分別佔總收入的47.0%和42.5%,超過三茶(減肥茶、常潤茶、纖纖茶)近十個百多點,儼然已撐起公司業績的半邊天。

只是,經過20年的發展,當收割完初級消費者的智商稅,此時的碧生源正在遭遇口碑危機,如果從“減肥茶”轉換到“減肥藥”,只是,那公司也很難真正扭轉危局。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靠4毛錢茶包淨賺45億,如今賣樓也保不住業績,碧生源是怎么掉隊的?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66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