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9日電 題:制裁成癮 霸道成性
新華社記者樊宇
近日,有美國媒體用醒目標題警告美國政府:“華盛頓正在制裁1.2萬個實體,美國反受其害。”截至今年年初,全球已有近1.2萬個組織和個人遭受美國制裁。霸權思維慣性驅使下,美國已將制裁作爲一種常用工具。但事實上,制裁別國不僅讓美國遭受損失,更陷入“失道寡助”的境地。
美國制裁久來有之且工具繁多。衆所周知,美國曾出台《武器出口控制法》《出口管理條例》等法規,阻止盟友向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出口相關產品。此後,美國以一系列國內法爲依據,更是直接對特定國家、組織或個人實施制裁。美國倚仗美元霸權,通過切斷其他國家的美元供應和交易渠道,限制美元融通渠道、交易匯路等對他國施壓和制裁;使用包括制裁、限制進出口、加徵關稅等各種貿易管制措施對他國實施經濟脅迫。對古巴實施數十年經濟、商業和金融封鎖;不斷強化對朝鮮、伊朗、委內瑞拉等國“極限施壓”;全方位制裁俄羅斯;以違反美國制裁規定爲由對英國匯豐銀行、法國巴黎銀行等發出天價罰單;次級制裁迫使西門子、空中客車等歐洲公司從伊朗撤資;違反公平貿易原則,打壓圍堵中國企業……美國直接制裁及次級制裁的案例不勝枚舉。根據美國財政部數據,過去20年美國實施的制裁數增加了大約9倍,上一屆總統任期內實施的制裁高達3800項,相當於平均每天揮舞“制裁大棒”3次。
2022年5月1日,古巴民衆在哈瓦那參加“五一”國際勞動節集會遊行,反對美國對古封鎖,表達愛國情感。新華社記者 朱婉君 攝
過去10多年來,制裁幾乎成了美國應對外交問題的首選工具。美國倚仗軍事經濟實力,國內法成爲其濫用制裁的遮羞布,自由、民主、人權是其常用借口,拉攏、脅迫他國是其慣用手段。美國還通過國內法的域外適用任意擴大制裁措施適用範圍,通過所謂“次級制裁”將制裁範圍擴大到與原目標國有經貿往來的第三國,以此強化制裁效果。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坦福大學商學院名譽院長邁克爾·斯彭斯指出,經濟制裁正越來越多地被當做外交工具來實現非經濟目標,“制裁不應成爲家常便飯”。
美國濫施制裁已成爲當今世界主要風險源。烏克蘭危機升級以來,美國制裁變本加厲,不僅加劇全球能源短缺風險、推高世界糧食價格,還進一步破壞了新冠疫情影響下脆弱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給負重前行的世界經濟造成拖累。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丹尼爾·德雷茲納在《外交事務》雜志發表文章指出,歷屆美國政府“濫用經濟脅迫和經濟暴力”,將制裁作爲解決外交問題的首選方案,非但起不到效果,還造成人道主義災難。
這是2021年4月20日拍攝的美國華盛頓白宮。新華社記者 劉傑 攝
作爲名副其實的制裁超級大國,美國濫施制裁嚴重損害他國主權安全,嚴重影響他國國計民生,嚴重違背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經貿規則,同時也損害了美國自身利益。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一項研究認爲,1970年至1997年間,美國的單邊制裁僅在13%的情況下實現了目標,卻給美國經濟造成每年150億至190億美元的損失。前白宮官員、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中心創始主任傑森·博爾多夫說,過度使用制裁會適得其反,促使貿易夥伴尋求其他盟友或美國銀行系統和美元的替代品。美國的盲目自大傷及自身,也讓盟友愈發不滿。法國《回聲報》指出,對俄制裁的“回旋鏢”精確地直擊西方,制裁的反噬效應令歐洲國家損失慘重。
今天的世界已不可能輕易被美國的霸權意志所左右。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才是正道。一言不合就舉起“制裁大棒”恰恰是缺乏智慧的表現。正如美國《新聞周刊》刊文所指,如何以一種更理性、更有效的方式來溝通,美國需要重新考慮自己的制裁政策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新華時評:制裁成癮 霸道成性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67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