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發方興未艾,盛們任重道遠
1年前

在顏值時代,似乎每個人多少都有些外貿焦慮,其中頭發毫無疑問是影響整體外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或許是現代社會的快節奏,讓越來越多的人壓力巨大,與之相伴的則是越來越多人的發際线後遺,脫發問題成爲一種普遍性的焦慮。而想要生發,最爲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植發,這也推動着整個植發市場的快速發展。


然而,市場需求爆發只是一方面,但是市場供給層面真的具備足夠的實力嗎?不得不說,雖說植發對於大衆已經不陌生了,但就植發行業發展而言或許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一、供需不對稱:進激的市場需求與不成熟的市場環境


植發在當下已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


Market Research Future曾預測全球植發市場的規模將在2023年達到238.8億美元。此外,根據艾媒咨詢等數據,近幾年中國植發行業的用戶保持60%—80%的增長幅度,2018年我國植發行業市場規模突破120億元,預計2019年市場規模爲162.7億元,到2025年將超過400億。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說明,植發市場在無意識間成爲商業社會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在市場需求層面,數據顯示,我國脫發群體中,30歲以下人群佔到總數的69.8%,其中佔比最大的是26-30歲的青年,高達41.9%。龐大的年輕群體,也是脫發焦慮症的重度影響群體,他們往往愿意通過植發的方式來提升自己的顏值,也具備一定的消費能力,而這也驅動着市場快速發展。其中,最典型的代表無疑是四大連鎖植發機構:盛、大麥、雍禾、熙朵。


然而就目前看來,市場需求膨脹,行業快速發展,但是多少有一些“催熟”的成分,因爲就目前看來,行業其實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首先是價格的不透明。


任何买賣,價格都是不可避免要被討論的因素。曾經有看過一則數據顯示,中國植發消費市場最高頻的價格區間是2萬元至3萬元,但是具體爲什么值這么多錢,很多人其實是存在疑問的。有媒體採訪過植發消費者,他們表示自己從進門到繳費並未看見院內的價目表,僅憑醫導在紙上定價,疑似存在定價不透明、欺騙消費者等情況。


價格不透明,其實容易給人一種不安全感,消費者無法了解或難以理解產品或服務的實際成本和質量,不知道自己該如何做出明智的選擇。


其次是優質醫生難得。


雖說目前國內有一些全國連鎖的植發機構,譬如盛。但是從全國範圍內來看,理論上來看每個城市的醫生水平差距應該是挺大的,不可能每個城市都有優質的醫師資源。植發手術的成功與毛囊本身的情況、毛囊的取樣手法以及醫生的專業程度等都息息相關。目前看來,不少植發行業的負面消息,其實都與術後消費者的反饋有關,而這很大程度上其實體現的是醫生能力層面上的差異。


一邊是越來越蓬勃發展的植發市場,行業需要快速擴張,而另一邊則是高速擴張過程中,自身實力“內功”的修煉問題,不是說擴張了,就一定具備足夠的醫療資源了。


從某種程度上講,對於消費者而言,最大的痛點或許就是自己不知道該如何找到真正好的醫生。很多醫療機構深諳教育機構的“名師战略”,擅長冠上各種含金量不高的頭銜,走自己的“名醫战略”。


最後,風口下行業玩家們的良莠不齊。


事實上,植發行業其實也屬於醫美行業,自然呢也存在醫美行業野蠻生長過程中所帶來的諸多問題。比如平台良莠不齊就飽受外界詬病,醫美被媒體曝出產品真假混用、非法手術傷身、造假等醜聞,其實在植發市場也會有這樣的顧慮,這也會引發消費者們的信任危機。


根據天眼查檢索顯示的數據來看,關於植發有2576條數據,近10年來,我國植發相關企業注冊量整體呈上升趨勢。行業大火,行業玩家數量井噴,這裏面玩家到底是都有實力還是簡單的追風口呢?這一點或許不少人心裏都有預判,而龐大的植發機構其實也增加了用戶們的識別判斷成本。



綜上所述,植發行業已然是一片海洋,一片火焰。雖說行業有一些負面消息,但我們不能一概而論,行業玩家整體肯定是想長期發展的。只是行業要想真正像醫院一樣被大衆所接受、認可和對待,或許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二、平衡速度與質量:植發平台需要信任依附


衆所周知的是,植發行業本身就有醫療的屬性,且本身整形就不是一個百分百成功或者滿意的服務,這類行業本身就自帶的風險性對於企業發展而言就是一個難以根除的BUG。


尤其是行業頭部玩家的問題頻發,往往更容易刺激大衆的不安全感。


作爲全國連鎖的盛,也被認作是行業頭部玩家,我們在黑貓投訴上也看到不少關於其的投訴內容。投訴方向包括欺騙消費者、退款問題、虛假宣傳,有消費者反映自己觀察植發區沒有長出頭發來,術後去院部做毛囊檢測毛囊成活率低,說好的醫生並沒有給自己做手術,到頭來換大夫了。還有反映售後問題的,由於身體原因無法進行手術,遲遲不肯退款的。整個看下來大部分其實還是集中在植發失敗上面。



當然了,黑貓投訴等第三方投訴平台上面的信息我們無法判斷真假,但是想必不是所有的投訴都是空穴來風的,這樣一來也會進一步加劇廣大消費者們的“不安全感”。


此外,在天眼查上,我們似乎也看到一些關於盛植發的訴訟消息和行政處罰消息。這也讓人對其合規性以及企業實力評價,產生一定的影響。



事實上,任何行業的消費者都缺一樣東西——安全感,而B端與C端信息不對稱存在已久,這個時候,企業需要一個能夠讓廣大用戶信服的權威性背書來給予廣大用戶安全感。植發行業也是如此,需要某種信任背書來提高自身產品的安全性,而這種背書需要具備行業的權威性。


權威有一種天然的讓人自愿服從的能力。


羅伯特•B•西奧迪尼在其《影響力》一書中表示,在判斷何爲正確時,我們會根據別人的意見行事。尤其是當我們在特定情形下判斷某一行爲是否正確時。如果我們看到別人在某種場合做某件事,我們就會斷定這樣做是有道理的。對於這個時候的植發行業,其實就需要一個具備權威性的信任背書來引導用戶。


從這個維度來看,三甲醫院往往更能獲得大衆的信任力。


不過話說回來,三甲醫院其實沒有正兒八經的植發部門,還得依靠民營機構。三甲醫院或者三甲醫院的醫生如果能與機構展开合作或許能夠充當不錯的權威性背書,其實也是自身植發能力的一種體現。對於植發醫療機構而言,在高速擴張的同時,需要想辦法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及名醫標籤。在很大程度上,實力雄厚的植發醫療團隊能力比开多少店市場範圍有多大要有用得多。


然而,市場範圍數據的好看,似乎是很多領域企業都在追求的東西。


前不久馬化騰在騰訊內部的講話被曝光,關於ToB,馬化騰說到“過去三年CSIG做了很多衝量的事情,追求做前端集成,追求大數字營收。”


“想的都是怎么擴地盤,怎么招人,怎么要HC,怎么要營銷,要买量”。


言語行間,似乎也透露出馬化騰對“买量”的否定和不滿。


植發機構也是如此,花錢搞擴張,說起來數字倒是挺好看的,但是持續擴張需要有實力支撐下去才行,單純“量”的增加沒什么意義。


與盛植發齊名的民營植發機構新生植發,早在1月30日,就有媒體報道,新生植發主要創始人卷錢跑路,公司面臨破產危機。還有媒體報道由於股東分家、挪用資金等,國內頭部醫療植發機構新生植發集團正陷入債務危機之中。具體真相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新生植發似乎是遇到了一些問題。


盛植發方面,也曾經表示要探索可復制的發展模式,完成百城百店的战略布局,穩步推進上市計劃。其中的關鍵詞有兩個,一是擴張,二是上市。在外界看來,連鎖模式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對資本的依賴程度高,玩家是否具備足夠的資金能力或許我們還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根據公开資料顯示,盛曾於2018年初宣布獲得華蓋醫療基金牽頭組成的投資聯合體約5億元投資,但這之後似乎並沒有聽到關於其融資方面的消息。從這個維度來看,上市可能也是其擴張的必選。


但對於盛們而言,打鐵還要自身硬,植發訂單轉化的關鍵不是流量轉化,而是信任轉化,即通過建立與消費者的強信任鏈接,打造成平台自身的“私域信任資本池”,從而積累起大量的信任用戶。有時候,適當地放緩擴張步伐,把錢花在優質醫生資源上或許更合適一些。


作爲互聯網的“原住民”,大多數90後對植發的接受程度非常高,也有能力去進行消費。對於各大植發機構而言,或許應該“謀定而後動”,針對植發行業的潛在增長和需求端關注的信任問題“有的放矢”,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選擇,然後穩扎穩打的發展下去。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植發方興未艾,盛們任重道遠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67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