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海變火海 小米被沒收了整年淨利潤的一半
1年前

“網傳小米在印度的公司被沒收48億元人民幣,對此,小米對媒體回應稱:‘在全球範圍內堅持合法合規經營,並遵守經營地的相關法律法規。’這與去年此事剛剛發生時小米的官方回應並無不同,然而不到一年時間,情勢似乎急轉直下。值得一提的是,在印度遭遇這般執法,小米不是首例。”

作者/木木


近日,有媒體報道印度執法局(ED)發布文件稱,向中國手機廠商小米在印度的分公司、公司負責人及三家銀行發出正式通知,指控他們非法向國外轉移資金、涉嫌違反《外匯管理法》(FEMA),這筆資金高達555.1億盧比資金(約合人民幣48億元),幾乎相當於小米去年經調整淨利潤的56.7%。

小米做了什么被开“天價罰單”?這番遭遇,對於互聯網科技公司搬遷東南亞的風潮會有什么影響?

01

藍海之下危機四伏

事情還要從2015年說起。

2015年,小米在印度开設了第一家工廠。隨後,小米將生產力量繼續向印度轉移,2018年,小米在印度的生產工廠數量達到6家。

至於爲什么選擇在印度开廠,其中原因想必大家都能猜個七八分。彼時國內勞動力成本在不斷攀升,而印度人力成本相對較低,同時,數碼產業發展晚於國內,對科技公司來說,印度無疑是一片藍海。

 

在當時看來,小米的選擇似乎沒有錯。

2017年第四季度,小米坐上了印度手機市場出貨量榜的頭把交椅,市場份額爲26.8%。 而這距離小米正式進入印度市場僅僅用了三年半的時間。一年後,小米在印度的市場佔有率一度飆升至31%,2019年9月小米印度團隊手機銷量累計超過1個億,如今,小米已是印度最大的智能手機品牌,市場份額居印度第一。

遺憾的是,小米在印度市場表現的風光無限的同時,危機也在暗暗潛伏。

2022年4月,印度執法局突然對小米進行指控,稱從2015年开始,小米及其旗下印度子公司小米印度就以“特許權使用費”的名義向國外實體非法匯款,該行爲違反了印度1999年《外匯管理法》的相關規定。因此,印度當局扣押了小米印度子公司銀行账戶555.1億盧比的資金。一個月後,小米在印度南部卡納塔克邦的高等法院提起訴訟,反對印度執法局的決定。 

也許當時的小米對形式的估計過於樂觀。同年8月,小米在2022 年第二季度財報分析會上,時任小米集團總裁王翔表示正在積極應對印度政府的調查,已經成功解凍了7億多美元的被凍結資金,一切在印度的業務還在正常進行中。

當時小米集團曾迅速回應稱:“作爲一個致力於在印度發展的品牌,我們所有的運營都嚴格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我們仔細研究了政府當局的命令。我們相信我們支付給銀行的版稅和账單都是合法和真實的。小米印度所支付的這些專利使用費是用於我們印度版本產品的授權技術和IP,小米印度支付這樣的特許權使用費是一種合法的商業安排。不過我們會與政府部門緊密合作,以澄清任何誤解。”

然而2個月後,情勢來了個180度大轉彎,印度當局拒絕解凍小米相關資金。隨後,小米印度公司發表聲明稱,對印度當局的決定感到“失望”。

小米公司財報顯示,2022年全年小米集團實現總收入達2800億元人民幣,經調整後淨利潤爲85億元人民幣。這48億元罰款的影響顯然可以讓小米傷筋動骨了。

於是有人吐槽:“印度賺錢印度花,一分別想帶回家”“當你想賺印度的錢,印度卻盯上了你的家產。”

02

估計過於樂觀

衆所周知,這些年“轉場”東南亞,尤其是印度,是科技企業的一股大風潮。然而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2020年全球營商環境報告》,印度上榜“全球最難做生意的國家”之一。

那爲什么科技企業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全球手機產業鏈主要分布在美國、韓國、日本、中國等地,其中,美國以品牌和技術爲核心,韓國和日本以核心零部件和技術爲優勢,而中國是全球手機產業鏈最爲完善的市場。

人類進入智能手機時代以來,全球手機產業开始從美國、韓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向中國轉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的勞動力成本較低,並且市場空間大。

2014前後,也就是小米在印度設廠的時期,印度的人力資源成本和市場空間優勢更爲凸顯。

2022年,印度GDP總量接近3.4萬億美元,超越英國成爲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同年,印度GDP同比上漲6.7%,增速位居世界前列,同時,印度的勞動力成本相比中國尤其是國內東南沿海地區,並沒有提升太多,而按聯合國今年4月發布的報告稱,預估印度人口將於今年年中超過中國人口,成爲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是個潛在的龐大的手機數碼市場。

全球著名調查機構IDC發布2020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報告顯示:總出貨量爲12.92億台,較2019年同期下滑5.8%。究其主要原因爲佔全球手機市場超過四分之一的中國市場手機出貨量在不斷下滑,市場疲態令人擔憂。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印度在市場基數、增長潛力、人口數量質量平衡以及對消費電子市場需求保持旺盛熱情等各方面成長性都兼備”。

這大概解釋了爲什么科技企業對自己走出去的估計如此樂觀了。

而小米折戟印度只是因爲做了與曾經來中國建廠的外國企業家一樣的選擇,但是卻錯誤的評估了印度與中國文化之間的差距。

03

撤離還是留下?這是個問題

今年4月,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訪問印度,在與印度總理莫迪舉行會談時表示,希望在印擴大生產規模和智能手機銷量。蘋果似乎對印度設廠前景樂觀,計劃到2025年在印度生產四分之一的iPhone,到2027年生產一半。

就在庫克前腳訪問印度,後腳蘋果在印度的後院就“起火”了,主要供應商之一緯創(Wistron)計劃退出印度。

緯創工廠位於印度“硅谷”班加羅爾以東50公裏處,在印度已經營了15年,有8條iPhone生產线,上萬名員工,包括數千名工程師,是蘋果全球產業鏈的重要一環。

但如此規模,緯創的利潤卻一直上不去。有消息稱緯創一直與蘋果談判希望提高利潤,但未有結果,而在印度的經營還要面臨勞動管理風險及進口關稅偏高的問題。

實際上,很多手機品牌在印度都有類似遭遇。根據媒體報道,去年7月,OPPO被指控逃避關稅439億印度盧比(約合人民幣38億元)。印度稅收情報局稱,OPPO在進口手機零部件時錯誤使用了關稅豁免,並在計算進口貨物交易價值時未包括特許權使用費。

幾乎在同時,vivo的119個印度相關銀行账號被印度執法局封鎖,總額達46.5億盧比(約合人民幣4億元)。印度執法局在相關聲明中指控稱,vivo印度公司爲逃避納稅,將6247.6億盧比(約合人民幣455億元)匯往中國等地,金額相當於該公司一半左右的營收規模。

2022年,中國手機品牌榮耀宣布退出印度市場。

其實在國內手機品牌在印度遇挫之前,早有先行者淌水失敗。

2017年,通用汽車旗下品牌雪佛蘭因市場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無法期待取得與投資相符的利益而宣布退出印度。2019年,福特汽車離开印度,當時的負責人表示:“多年的虧損,持續的行業產能過剩,以及印度汽車市場缺乏增長預期,導致了退出的結果”。

在撤出或大幅消減在印規模的全球跨國公司名單上,還有瑞士建材公司豪瑞、蘇格蘭皇家銀行、摩托車企業哈雷戴維森、美國花旗銀行等。這使得印度公司事務部國務部長拉奧·辛格也無奈表示,截至2022年7月27日,在印度注冊的5079家跨國公司,已有1777家“跑路”了。

2022年6月9日,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發布的《2022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從2019年的510億美元、2020年的640億美元下降至2021年的450億美元。

一片全新的土壤,可能是藍海,也可能是“火海”。縱觀多國企業在印度的經歷,或許過於樂觀的估計、對他國文化的錯誤理解、對政治與商業環境的誤判等都是企業經營失敗的原因。無論是“出海”的中國品牌,還是“轉場”的代工企業,勢必會在那裏面臨重重挑战與阻礙,但企業出去與回來的決策,顯然不可能在朝夕間改變。

這場博弈還會繼續,但對後續的企業決策,這類事件無疑是個啓示。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藍海變火海 小米被沒收了整年淨利潤的一半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68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