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越跑越慢,恐難逃運動行業之“殤”
1年前

經過三年疫情的洗禮,運動健身的熱潮還沒降下去。如今,疫情的陰霾散去後,運動科技賽道更是變得熱鬧起來。例如,近日,據外媒報道,國內頭部健身平台Keep最快本月在香港上市。

不過,關於Keep衝擊IPO謀求上市的消息,並不新鮮。實際上,自2022年2月至今,只不過一年多的時間,Keep就已三闖港交所,也將Keep急於上市的心情,暴露無遺。

Keep第二次遞表失敗時,業內人士稱,這是因爲其業務數據本身太差。而此次第三次遞表,雖然有小道消息稱其勝券在握,但最終結果卻尚未可知。據觀察,多數業內人士傾向於認爲,連續三年巨虧的Keep,即使本次僥幸成功上市,恐怕也難以找到業績不佳、接連虧損的解藥。

連年虧損,越跑越慢

數據表明,三年疫情過後,健身運動賽道正在快速復蘇,行業回暖跡象十分明顯。例如,根據最新發布的《2022年中國健身行業數據報告》顯示,2022年受疫情影響,全國健身市場規模約2559億元,相比2021年2741億元下滑了6.64%。

而根據2023年Q1最新數據統計顯示,线下健身場館的各項運營數據指標正在快速復蘇。截至4月30日,线下各類健身場館數量大幅增加,付費健身會員數量、平均消費支出、活躍度、訓練頻次等數據也均已逼近2019年同期水平。

         

不過,行業復蘇在即,位於頭部的運動科技企業Keep,卻似乎並沒有恢復元氣。據其更新的招股書顯示,2020年至2022年,雖然其營收分別爲11億元、16億元和22億元,雖然營收逐年增長,但是虧損卻依然十分巨大。

數據顯示,報告期內Keep錄得經調整虧損淨額分別爲1.06億元、8.27億元及6.67億元,三年累計淨虧損約16億元。由此可見,疫情的陰霾雖然過去,但是虧損的疑雲依然籠罩着Keep。

據分析,Keep常年“增收不增利”,與其模式過於傳統有關。實際上,Keep更像是運動健身細分賽道的一個流量平台,需要依靠平台達到一定規模的流量與用戶,來維系平台的生存與發展。

因此,Keep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必然會面臨所有互聯網公司,都會遇到的困境。加上近年移動互聯網流量紅利見頂,而Keep作爲一個運動健身的應用,並非消費者剛需。因此,從拉新到留存、用戶活躍到商業轉化,Keep所面臨的挑战都並非一星半點。

據了解,Keep解決用戶增長、用戶活躍的問題,採用的辦法就是燒錢做營銷。對此,招股書解釋稱:“Keep 策略性地增加了在流量獲取和品牌推廣方面的支出,以進一步獲取、激活及挽留用戶。”

而Keep因此付出的代價,也是高昂的。據其招股書顯示,在成本开支方面,同期Keep的營業成本分別爲 6.07 億、9.43 億和 13.11 億元,佔總收入的 54.9%、58.2% 和 59.3%。

佔比過半的營業成本,也讓Keep的毛利率提升遇到挑战。最直接的表現便是,其毛利率指標並不穩定。數據顯示,2019年,Keep的毛利率爲41.1%,而2020年這一指標上漲至45.1%,但進入2021年,Keep的毛利率卻出現下滑,跌至41.8%,接近2019年的水准。

由此可見,Keep在商業模式方面,終究還是難以打破傳統互聯網流量公司、平台型企業的窠臼。而其連年虧損的財報數據也足以說明,其當前的商業模式,或許難以在健身行業跑通。而隨着流量紅利消退,獲客成本越來越高,Keep的商業化能力、正向盈利能力也十分存疑。

多元化商業布局,卻收效勝微

實際上,Keep並非沒有意識到其商業模式的弊端,所以也在不斷嘗試進行業務布局多元化。甚至原本只是一款簡單的工具型APP,如今已經變得有些臃腫不堪。

據了解,最初的Keep軟件,主要充當的是“移動健身教練”的身份,爲用戶提供健身、跑步、瑜伽、騎行、記步等功能。但是,自2018年以來,Keep方面同時开啓了多條業務线的探索,其中包括智能硬件、內容付費、會員、线下空間,以及輕食配送等。

而且,目前大多數業務,已基本形成閉環。包括爲消費者提供健身教學、跑步、騎行、交友、健身飲食指導,及裝備購买等一站式的運動解決方案。

據介紹,Keep的營收構成分爲四部分,其中包括運動產品、廣告、App會員,以及Keepland。值得一提的是Keepland,據Keep的招股說明書信息,Keepland目前暫時被劃入廣告和其他服務。也被視爲挽救Keep盈利困局的救命稻草。

不過,與Keep位於同一賽道的其他玩家,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布局都遠超Keep。例如超級猩猩、Shape塑健身及樂刻運動,同樣以團課形式瓜分市場。以北京地區爲例,樂刻、超級猩猩當地的門店數量就分別達到100家、40家,而Keepland卻僅有25家,且只是密集地分布在北京核心商圈。

在這樣的競爭壓力,以及過去幾年疫情對线下流量的衝擊之下,Keepland也頻繁傳出關店新聞。例如,Keepland早在2019年便進入上海市場並連开三家店,但是短短一年後,宣布關閉了在所有在上海的Keepland。

Keepland的上海等一线城市難以爲繼的原因很簡單,一是天生“线上基因”的Keep,或許並不擅長线下運營與管理。二是與北京市場一樣,行業內卷嚴重,市場幾乎飽和。

除了布局线下團課外,Keep也曾嘗試賣獎牌來爲營收助力。據了解,Keep賣的獎牌,是指用戶付費報名參與Keep發布的各種线上體育賽事,比如跑步、競走、騎行、跳繩等運動項目,達到賽事要求的運動量即可獲得Keep設計的實物獎牌,形式包含獎牌、徽章、手鏈等。

彼時,網絡傳言稱,在线健身平台Keep“靠着賣獎牌就賣了5個億”。盡管該說話時候被Keep官方闢謠。但是通過其賣獎牌的運營模式可以推測,該種運營模式在爲Keep贏得社交裂變用戶的同時,確實可以貢獻一些營收。

據了解,Keep线上賽事的報名費大多爲39元。而用戶繳納39元報名費,參與賽事,達到賽事相應的運動量,就能領取相應的獎牌。也就是說,對於用戶規模龐大的Keep來說,只要參與的人數夠多,賣獎牌也是一筆非常可觀的收入。

而且,早年悅跑圈推出的线上馬拉松、咕咚運動陸續推出了星座系列、中國風系列,以及超級英雄等知名IP聯名的獎牌,都對該模式進行了驗證。

只是,追蹤Keep用戶領取獎牌的用途,Keep也曾陷入了平台“偏離初心”的質疑之中。例如,此類活動吸引了一些非平台的核心用戶,並非衝賽事而來,而是在朋友圈、小紅書等社交媒體曬剛剛入口的獎牌,將其視爲“社交貨幣”。

而且,據Keep用戶透露:“Keep獎牌不完賽不發貨不退款,完全就是霸王條款,訂單關閉後就無後續了。”在黑貓投訴平台上,也有不少人對該項規則設置合理性提出質疑。

例如,截止2023年4月15日,Keep在黑貓投訴上共計2.07萬條投訴,已完成1.81萬條,近三十天內投訴高達358條。

而且,並不出彩的財報數據也足以證明,即使Keep對這些投訴存在的問題視而不見,並依然在這些拉新活動上不斷加碼,卻並沒有真正帶來貢獻5億營收、扭轉虧損局面的結果。

除了Keepland及賽事活動外,Keep主營的運動產品,也因爲質量問題經常被監管部門點名,從代餐粉到平台上的輕紡產品,Keep近三年也存有檢測不達標情形。

究其原因,Keep雖然設置了一套可以走完流程的商業閉環系統,但後端供應鏈、平台服務等卻無法與之匹配,因此也無疑是在消耗其品牌影響力。

況且,在當下短視頻平台逐漸崛起之時,Keep在健身運動賽道的垂直度並沒有延續往日的優勢,優質的健身運動內容也不再是Keep的護城河。因此其引流與變現如何相輔相成,依然是一個系統工程。在這方面,在抖音快速走紅的健身網紅劉畊宏,便是其護城河不深的有力印證。

由此可見,在營收及盈利的壓力之下,Keep的多元化商業路徑雖然讓其壯大了規模,卻並沒有獲得想要的結果,Keep甚至爲了“活下去”,已經放低了自己的底线,與其創業初心漸行漸遠。

“自律給我自由”故事難通,資本已到檣櫓之末

Keep的發展壯大,離不开多輪資本的“接力”、助力。據了解,從2014年成立至今,Keep一共進行了9輪融資,融資規模共計6.5億美元,上市前估值超過20億美金。其中,2020年第8輪融(F輪)資額高達3.55億美元,是金額最大的一筆融資。

而且,Keep的投資方堪稱豪華,包括BAI資本、GGV紀源資本、騰訊、五源資本、高瓴資本等。Keep創世王寧曾表示,騰訊投資在產品和資源上的支持對Keep的意義比金錢本身大。

只是,幾輪大額融資之後,Keep再無融資新聞傳出。據觀察,曾經爲Keep上市助力的投資者,也已盡顯疲態、沒有繼續接盤的跡象,而外部的資本之力,似乎也到了檣櫓之末。

實際上,這樣的困局Keep早就經歷。2019年12月,一位Keep前員工在網上發表了一篇影響巨大的文章。文章稱2019年10月,Keep進行了裁員300人、縮減員工福利、退租辦公室等瘦身動作。

此外,文章還提到,Keep在業務增長方面遇到瓶頸,比如在用戶留存、內容生產和商業化方面均面臨危機,而作者得出的結論是,這都要歸結爲Keep的業務增長遭遇瓶頸和變現渠道模糊不清。令人唏噓的是,幾年過去,業內人士的感知,與彼時Keep的處境別無二致。

很顯然,Keep靠資本支撐起來的商業大廈,有些經不起風吹雨打。一旦資本無法繼續助力,Keep又無法做大自給自足,那么其未來的命運也勢必會風雨飄搖。

一級資本市場融錢難,Keep便將目光轉向了二級資本市場。只是,其IPO上市之路卻一波三折,無不說明Keep的商業模式、創業故事,尚未得到資本認可,甚至資本對Keep已喪失耐心。

由此可見,Keep急於上市,或許只爲輸血救命。倘若Keep能成功上市,或許尚有一线生機。而倘若再次折戟,也將面臨資金鏈斷裂、發展難以爲繼的巨大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Keep的廣告語“自律給我自由”,雖然能夠戳中一些健身愛好者的痛點,但是也頻繁被指僞命題。事實證明,盡管國人對身體健康的意識逐年增強,但是需要付費的健身運動產品與服務,依然難成剛需,而且也被無數健身房、運動企業反復驗證。

這也意味着,Keep恐怕難以僅靠一己之力,改變這個行業的現狀。而“自律給我自由”的商業故事,也變得異常難講,資本信心無疑也將消失殆盡。

結語

在資本長跑接力之下,後勁不足的Keep,已經到了非上市不可的關鍵時期。只是,上市或許只能解決其一時的資金之困。而倘若Keep無法用實際市場數據來證明其商業模式的可行性,恐怕Keep終究會空有規模與故事,卻難以得到投資者的認可,更難在上市後獲得每個投資者的關鍵一票。如此,Keep即使上市,也將難以左右自己的命運。

不過,作爲國內屈指可數的運動科技頭部玩家,Keep試圖改變國人運動習慣的情懷,並期待通過其閉環的商業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經營理念,依然值得肯定。只是,情懷不等於商業,Keep未來雖然可以走得很遠,但是可以預見,Keep的未來之路,也勢必道阻且艱。

 

作者:四少

編輯:尼克

 

免責聲明:本文基於已公开的資料信息或受訪人提供的信息撰寫,但科技四少及文章作者不保證該等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准確性。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Keep越跑越慢,恐難逃運動行業之“殤”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69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