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交易所將於6月19日正式推出“港幣-人民幣雙櫃台模式”, 目前已獲批的雙櫃台證券共24只。
微信群一個群友很興奮,問我,是不是可以用人民幣直接买港股了?
這是想啥呢,港股是用港幣計價的,港幣和美元是自由流通的,你用你手裏的人民幣自由購买港股,那豈不是你的資金可以隨意跑出去了?
如果我在廣發證券的港股通裏面搜騰訊的人民幣交易代碼:80700,軟件顯示代碼不存在。
雙櫃台交易的股票,人民幣櫃台的股份代號爲以“8”开始的五位數字,港幣櫃台的股份代號則是以“0”开始的五位數字,兩個櫃台股份代號的最後四位數字通常相同。以阿裏巴巴爲例,港幣櫃台股份代號爲“09988”;人民幣櫃台股份代號爲“89988”。人民幣櫃台的股份簡稱將後綴“-R”以表示該證券以人民幣交易。港幣櫃台則不會有特殊的股份簡稱標記。
怎么理解這種人民幣交易呢?首先要明白啥是在岸和離岸人民幣。
在岸人民幣指的是在中國大陸流通的人民幣。在岸人民幣和外幣的匯兌是受到嚴格管制的,匯率也叫做在岸人民幣匯率。
離岸人民幣指的是中國大陸之外市場流通的人民幣,受到的管制較少,匯率也叫作離岸人民幣匯率,主要受國際貨幣市場上人民幣的供求關系決定。離岸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的相關性更大,對經濟數據的反應更爲敏感。
離岸人民幣市場對於人民幣國際地位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繁榮壯大有利於提高人民幣在國際市場的認可度、接受度及使用頻率。
一般情況下,在岸金融機構不允許在離岸人民幣市場上交易;離岸金融機構也不允許在岸人民幣市場上進行任何活動。
這次港股的雙櫃台交易針對的是離岸人民幣交易,和我們大陸投資者持有的在岸人民幣沒有任何關系,大家都不用自作多情了。
按照券商的說法,增設人民幣交易櫃台有利於降低持有人民幣投資者投資港股的匯兌成本,短期有望吸引在港的離岸人民幣流入,提升港股整體流動性及交易活躍度。此外,人民幣櫃台的开啓也有助於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增加整體離岸人民幣的投資渠道。
但是考慮到離岸人民幣和外幣本身就是自由兌換的,所以我覺得這個作用其實也不大。。。
可能是我的格局不夠吧。
最後分享一個關於房價的小話題,今天看到一張網圖是這樣的:
手賤算了一下數據,六年時間,上海房價上漲了22%,均價上漲了11248元,100平的房子就是直接賺到一百多萬了,這是事實嗎?
六年上漲22%,計算一下復利是3.37%,瞬間就尷尬了。
我查了一下,五年前的房貸利率大概是4.9%左右,不算加點了,因爲部分城市當年是1.1倍,甚至1.2倍利率,那就是5.88%的房貸利率,哈哈,笑死我了。
發現問題了嗎?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如果一套房子是600萬,那么首付180萬,600萬的房子=180萬的自有資金+420萬的銀行借款。
這么多年下來,600萬的房子是按照3.37%的復利增長的,而420萬的負債利率是4.9%。
很多人算收益的時候,只看絕對值,啊,我當年套了180萬的首付,但是現在這套房子已經增值了112萬,六年快翻倍了,好爽,其實呢?
要把這套房子賣出去,你需要把銀行貸款還清,算算你自己的首付+未付完的房貸+已經支付的房貸,真的能賺到112萬嗎?
還有人說,买房有三倍槓杆,不用白不用,不好意思,當你的資產增值速度小於負債成本的時候,槓杆越高,虧損越嚴重,無非是拿自有資金的機會成本去補貼債主罷了。
還有人說,房子的租金收入呢,好的,給你算上,大概1.5左右吧,復利4.87%,也還是沒賺到錢,我們再考慮物業費、裝修、交易稅費等等,還是不劃算。
最重要的是,過去的六年是公認的房地產牛市,僅僅回調了一年不到的時間,還是微調,還是不允許降價銷售,就成了這慫樣,如果未來六年房地產市場走熊,或者僅僅不漲,會是什么樣的?
既然房價過去六年沒怎么漲,爲什么我們還是覺得一线城市房價高不可攀呢?
第一、房價的絕對值太高了。一套600萬的房子,增值3%,也是18萬,而多少人一年可以存18萬呢?
第二、居民實際收入增速較低,感覺自己一直被房市碾壓。
第三、前期割韭菜太狠了,六個錢包斬草除根,新韭菜要重頭積累力量才能接盤,需要積累很長時間,短期內樓市的新增买方嚴重不足。
一线城市的房子,收益率也遠不如同期的儲蓄險,而保險是不需要動腦子,也沒什么風險,尤其是可以鎖定收益率幾十年,甚至百年。從收益率的角度看,很多地方的房子還真不如儲蓄險,感情上難以接受,理性上無可辯駁。
最最重要的是,一套17年成交的房齡10年的房子,現在房齡已經是16年了,再過一個六年,房齡22年,看看自己所在城市的房齡在20年以上的小區房子配套、環境和成交價格,你可能對房子的金融屬性有新的感悟。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港幣—人民幣雙櫃台模式及一线城市的投資價值分析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69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