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島】今天的話題,從一座北京小院开始……
1年前

  北京前門附近的青雲胡同23號到29號院,曾經有些冷清:南院一間殘房,中院兩座偏屋,北院有四面漏風的廠房,這就是全部建築。

  6月15日下午,當島叔跟着全球人權治理高端論壇參訪此地時,看到了另一番景色:南院修復後向河道敞开,河濱風景一覽無余;北院老廠房和配房改成藝術空間,輪番上演小而精的劇目、展覽。

  有島友要問了,這與人權有啥幹系?

  一

  咱先說說啥叫人權。

  我們經常看到美西方國家打着“普世人權”“人權高於主權”的旗號對發展中國家橫加指責,說這些國家造成人道主義災難。但他們偏偏忽視了這些發展中國家战亂不絕、百姓流散的現實困境,更別提反思誰才是人道主義災難的罪魁禍首。

  生命安全、穿衣喫飯都保證不了,何談人權?人權不是抽象概念,不是美西方扣給別國的“帽子”,而是生活中切切實實的幸福尺度,比如飯能喫飽、衣能穿暖、治安更好……別看事小,卻是人權進步具體而微的體現。

  美西方國家也經常給中國挖人權的“坑”,但中國不聽他們忽悠,堅決從本國國情出發,將生存權、發展權視爲基本和首要人權。

  可以看一組數據——

  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1949年的35歲提高到現今的78.2歲;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基本養老保險覆蓋10.5億人,基本醫保水平穩步提高;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平均濃度下降27.5%,重污染天數下降超五成;所有地級市實現千兆光網覆蓋,所有行政村已通寬帶……

  “它不僅僅是中國作爲一個國家的重大成績,同時也是整個人類的重大勝利!”聯合國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委員會副主席兼報告員阿巴希澤感慨。

  二

  豐碩成果背後,中國做對了什么?

  在全球人權治理高端論壇現場,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爲教授這樣說:美國從不認爲消除貧困是人權問題;歐洲最多把消除貧困看作是消除享受人權的障礙;而中國從政治上認定消除貧困是核心人權,付諸堅定有力的實踐,從而在消除貧困方面走在世界最前列。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提到人權發展的兩條路徑:歐洲原始資本主義社會的人權問題,通過長時間暴力的社會主義運動得以改變;東亞經濟體基本上沒有經過此類運動,需要通過政府主動改善社會服務,實現人權進步。

  這兩條路徑,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對比更加明顯。

  多米尼加共和國科學院院士愛德華列舉了一組數據:中國使1億多人擺脫極端貧困,在2020年疫情期間宣布擺脫極端貧困。相較之下,一些國家花數千億美元用於战爭,以“打擊恐怖主義”之名剝奪生命。

  愛德華反問:“爲什么那些骯髒的富國關注地緣政治競爭影響,而非採取意義深遠的人道主義方法爲消除‘全球南方’國家的貧困做貢獻?”

  愛德華的問題,或許在30年前就有了答案。

  1993年6月14日至25日,世界人權會議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會議通過了《維也納宣言和行動綱領》,明確提出各類人權平等。自此,“發展促人權、合作促人權”理念成爲各國人權行動與合作的基礎。

  30年後,人類再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全球人權治理面臨嚴峻挑战,人權領域對抗分化加劇,人權問題政治化、工具化……世界局勢更加紛繁復雜,人類該咋辦?

  在全球人權治理高端論壇上,中國提出三點主張:以安全守護人權、以發展促進人權、以合作推進人權。三點主張契合中國提出的三大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負責任的中國聲音和有擔當的中國方案正在國際上贏得更多回響、更廣泛共鳴。

  要知道,世界雖然亂,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永遠不會變。

  文/山秋、若水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俠客島】今天的話題,從一座北京小院开始……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69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