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總是瞬息萬變,形勢不同,優劣就會瞬間顛倒。從幾何時,新能源汽車市場曾經的佼佼者---威馬汽車,如今已經走入了崩潰的危險邊緣。接連曝出降薪裁員、債務纏身、工廠停工等負面消息。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威馬是如何變成“危馬”的。
毫無規避地說,幾年前威馬品牌出現的時候,是我最爲看好的一家新勢力汽車品牌。汽車行業經驗豐富的創業高管群,意味着這是一群最具備汽車經驗的人在創業。走出的每一步會更加務實和穩健。當然前景也就更被人看好。
從起初順利融資,到成功獲得車輛生產資質,自建主機廠以及行業大牛的紛紛加盟。一切似乎都預示着威馬汽車會成爲造車新勢力中最靠譜的汽車品牌,是按照汽車產業規律布局和出牌的高手。成爲行業中的領頭羊。一匹威風凜凜的战馬。
可是不過短短五年,威風凜凜的战馬已經折戟沉沙。這由盛轉衰的敗局到底是爲了什么呢?時也、運業、命也。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威馬到底做錯了什么?
目前的表現是斷了現金流。斷了現金流的原因是產品沒有競爭力,產品沒有競爭力的原因是研發投入不足,研發投入不足的原因是資金不足。繞了一圈,原因就是兩個字---“沒錢”。那我們就從資金的角度來簡要分析一下威馬爲什么沒錢?
一、新市場,老思路,建廠是把雙刃劍
威馬成立後第一件事就是建廠,建自己的生產工廠。這也是我佩服威馬的最主要原因。自建工廠有三個好處:第一是建汽車工廠對於地方政府太重要了,建廠更容易獲得政府的支持。第二是建廠後自己可以控制產品品質。廠房也可用於抵押貸款來盤活資金。第三是向消費者傳達了自己造車的決心和投入,這對於一個初創的品牌是有極大幫助的。所以我如今也不認爲威馬建廠是個錯誤的決定。市場上的成敗是由於多方面因素合力的結果。
再來看看當時自建工廠的問題。首先依舊是投入,兩家工廠的建立花掉了威馬當時三分之一的融資,也就是120億左右。這和前文我們說的龐大买地自建店如出一轍,一旦市場或融資出現問題,這把雙刃劍不利的方面就會开始凸顯出來。
有朋友會說,蔚來、理想、小鵬的思路很好,先集中資金進行產品研發和市場營銷,先讓自己的品牌活下來,再考慮建廠的問題。這樣就會有效地降低市場風險。
但我想說的是,兩種方式真的沒有對錯之分。應該是由企業的創始人或者創始團隊的性格和所掌握的資源以及認知綜合決定的。我想當時的沈暉,當時的威馬,可能壓根就沒有爲融資發過愁。
當然,假設只是假設,該來的還是來了。但是本文力圖和大家說明的是一個企業、品牌的優劣勢是可以互相轉換的,市場形勢變了或者過於托大,有可能最初的優勢都會變成劣勢。就如威馬的建廠。也可以說,正是由於威馬高管太熟悉傳統汽車市場的運作模式,反倒導致了自己的失敗。
二、逐漸下滑的銷量,活下去不才是最重要的嗎?
下面一組數據顯示,威馬幾年來的銷量情況。
1、2018年威馬賣了3844輛,排名所有新勢力廠商第二,僅次於蔚來。
2、2019年威馬賣了1.6萬輛,繼續屈居蔚來之後排名第二。
3、2020年威馬賣了2.2萬輛,但排名跌到第四,蔚來、理想和小鵬排名前三。
4、2021年威馬买了4.4萬輛,排名跌到第五,小鵬、蔚來、理想、哪吒排在它之前。更要命的是,威馬的增速是最慢的。
5、2022年全年銷量2.9萬輛,排名已經跌出了前十,下滑趨勢也非常明顯,特別是12月份,全月銷量不到100輛。
日漸下滑的銷量又是什么原因呢?萬變不離其宗,一台車在市場上賣不出去歸根到底是由以下原因造成。分別是:市場定位、營銷策略、產品競爭力和營銷方式。
和衆多新勢力造車品牌不同,威馬竟然把重要的精力放在B端,也就是網約車市場。這可以說是一大敗筆。網約車市場需要的是品牌好、穩定安全性高、性價比高的車型。有多少人當時會花20多萬买一部純電動新品牌汽車去做網約車運營呢?
放棄了C端市場的宣傳與營銷,使得品牌形象的建立遠遠地落在競爭對手身後,市場定位的錯誤也在逐年下降的市場排名中得以確認。
與衆多造車新勢力選擇直營模式不同,威馬汽車採取了傳統的經銷模式。這是他們所熟悉的模式,但這種營銷策略並沒有達到它的預期。與其他幾家品牌相比,威馬恰恰是在該省錢的地方花了錢,該花錢的地方省了錢。究其根源,豐富的傳統汽車行業市場經驗的不恰當應用,可能才是造成這一結果的根本原因。
選擇經銷模式固然在市場營銷初期可以降低運營成本。但是作爲一個新的品牌,經銷模式卻拉开了品牌與終端之間的距離。車企無法准確地得到用戶的反饋,更無法快速地對用戶需求變化作出相應的調整。
同時,在產品滯銷的時候,經銷商考慮到自身的資金壓力,往往會打破價格管制,大打價格战,結果對品牌造成傷害。
新能源汽車想要在市場上有所作爲,那就要和傳統車輛有所區別。一台中規中距的新能源車是沒有競爭優勢的。和其他對手相比,威馬汽車就顯得過於平庸了。這裏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研發的投入。根據威馬財報披露,2019-2021年,研發投入分別爲8.93億元、9.92億元和9.81億元,分別佔同期營收的50.7%、37.1%和20.7%。
從科技研發佔收入佔比來看,這個比例還行。可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們對比一下蔚小理。蔚來這3年的研發費用是44.29億、24.88億、45.92億,理想是11.69億、11億、32.86億,小鵬爲20.7億、17.26億、41.14億。
就怕對比,如此一看,原因立現。突然想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威馬貌似和蔚小理一樣,以造車新勢力自居,可是我們看看它的運作模式,這不就是一家傳統的車企嗎?所以說成熟的經驗和運營模式放錯了地方,效果就會截然相反。
三、聰明反被聰明誤,被始終未完成的上市壓垮了
威馬今天的局面前文我們已經分析過,本身就是錢沒了。讓我們詫異的是,一家融資超過300億的公司居然至今沒有上市。
究其原因,可能是威馬太過於精明了,結果已在耽誤了自己上市融資機會。查閱以往資料。威馬准備上市的時間並不晚。整個2020年都在爲在上交所的科創板上市做准備。可是奇怪的是卻在2021年撤回了上市申請。
可能有兩個原因導致威馬撤回上市申請。一個是競品蔚來在美股上的風光一時,以及當年螞蟻金服暫緩科創板上市,使得威馬把目光轉向了美股。然而人算不如天算,21年6月爆發的滴滴事件,使得威馬不得不把上市的目光再轉向港股。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威馬汽車始終未能通過港交所的聆訊,可能是21、22兩年糟糕的市場業績造成的吧。
時機被一一錯過,最終的結果就是沒錢了。一切似乎都可以閉環。都有一個答案。
但這些畢竟都只是臆測,或者說一定還有別的原因造成威馬今天的危局。或者是老板不適合創業當老板,又或者是運氣不好。總而言之,這是一個綜合因素共同疊加產生的結果。本文也只代表作者本人的看法。供大家借鑑。威馬的今天確實讓我汗顏。因爲我曾是威馬的強力支持者。從威馬今天的危局,我真的學到了不少的東西,所以也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這篇小文,與諸君共勉。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威馬如何變成了“危馬”?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71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