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3日電 美國海岸警衛隊22日說,搭載5人前往“泰坦尼克”號郵輪殘骸考察的“泰坦”號深潛器已經被確認水下解體,全部乘員遇難。
美國媒體披露,“泰坦”號下潛當天,美國海軍偵聽到水下聲響,可能是“泰坦”號“內爆”的聲音。
這是海洋之門勘探公司網站發布的“泰坦”號深潛器的資料圖片。新華社發(海洋之門勘探公司供圖)
可疑聲響
《華爾街日報》當天率先援引多名美國軍方官員的話報道,用於探測他國潛艇的美國海軍水下偵聽系統18日接收到水下聲音信號。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海軍高級官員說:“海軍分析了水聲數據,發現異常,符合內爆或外爆特徵,大體處於‘泰坦’號失聯時位置的附近。”
另一名消息人士說:“看上去,‘泰坦’號周日(18日)下潛前往‘泰坦尼克’號殘骸途中,在水下大約9000英尺(約2743米)處失聯後不久就發生內爆。”
2012年4月5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國家地理博物館舉行的“泰坦尼克”號沉船百年展上,人們觀看沉船殘骸模型。新華社記者王軼歐攝
內爆通常指潛水器遭強大水壓急速壓毀。“泰坦尼克”號殘骸處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科德角以東大約1450公裏的北大西洋水域,在水下3800多米深處。“泰坦”號18日早上开始下潛,大約1小時45分鐘後失去聯絡。這艘深潛器下潛至“泰坦尼克”號殘骸大約需要2小時。
路透社援引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工程學教授羅德裏克·史密斯的話報道,“泰坦”號失事看上去是因爲耐壓殼破裂,需要打撈殘骸後做全面調查才能最終確定失事原因。
發現殘骸
美國海岸警衛隊官員約翰·梅傑22日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一部無人深潛器當天早上在距離“泰坦尼克”號船頭殘骸約500米處的海底發現“泰坦”號殘骸,特徵符合“災難性內爆”。“泰坦”號上5名乘員全部遇難。
6月22日,美國海岸警衛隊官員在馬薩諸塞州波士頓舉行新聞發布會。新華社發(美國海岸警衛隊供圖)
無人深潛器共發現5塊“泰坦”號主要殘骸,包括尾椎和耐壓殼體。
海岸警衛隊沒有說明是否發現遇難者遺體。
梅傑說,現在斷言“泰坦”號失事確切時間爲時過早,將繼續在現場搜尋更多线索,調查事件原因。
搜救人員20日和21日曾探測到水下噪聲,不過,海岸警衛隊官員說,那些噪聲看似與“泰坦”號無關。
美軍官員告訴《華爾街日報》,偵聽到疑似內爆聲音後,海軍立即通知了海岸警衛隊,沒有公布這一消息是因爲不能完全確定聲音性質,同時需要確保搜救繼續進行。“泰坦”號上的氧氣可持續96小時。
這次“泰坦尼克”號殘骸考察活動由美國海洋之門勘探公司組織,參加者每人支付25萬美元。“泰坦”號上乘員分別爲海洋之門勘探公司首席執行官斯托克頓·拉什、英國探險家哈米什·哈丁、具有巴基斯坦和英國雙重國籍的商人沙赫扎達·達烏德及其兒子蘇萊曼、法國探險家保羅-亨利·納爾若萊。海洋之門公司說,深潛器由拉什駕駛。
安全隱患
拉什2009年創建海洋之門公司,2021年推出“泰坦尼克”號殘骸遊覽考察服務,這次事故前已經組織多批次這類活動。
拉什尋求利用材料科學的進步,研制的深潛器大量採用碳纖維。按照他的說法,碳纖維比鈦具有更優異的強度浮力比。另外,海洋之門公司的深潛器爲橢圓形而不是通常的球型,空間更大,能搭載5人,而目前多數私人公司擁有的載人深潛器僅能搭載兩三人。
然而,海洋之門公司深潛器的安全性曾受到質疑,包括來自公司內部。2018年,海洋之門起訴公司前海洋活動部門主管戴維·洛克裏奇,指控他違反保密協議、對外泄露公司信息。洛克裏奇反訴,稱公司方面不但不聽取他的多項安全建議,還立即解僱了他。
洛克裏奇表示,他曾“就‘泰坦’號的試驗性、未經驗證的設計提出嚴重關切”。他說,公司採用聲學方式而不是掃描方式檢測深潛器殼體是否有缺陷,這種做法有很大問題,只能在“內爆前數毫秒”檢測到,無法在殼體承受壓力之前查出缺陷。公司方面的說法是,沒有相應設備能對5英寸(12.7釐米)厚的碳纖維材料殼體做檢測。另外,按照設計“泰坦”號至少能潛至水下4000米,但公司拒絕訂購承壓能力爲相應深度的前部觀察窗。“泰坦”號前部觀察窗的認證承壓能力僅爲1300米水深。
洛克裏奇警告,公司的做法“讓一艘試驗性潛水器的乘客處於潛在的極度危險中”。
《紐約時報》報道,美國海洋技術學會2018年3月致信海洋之門,對後者的“試驗性方式”表達“擔憂”,緣由是後者的做法“可能導致輕微至災難性後果”。這一組織要求海洋之門公司讓研制中的深潛器接受由第三方專家監督的測試,被拉什拒絕。
拉什曾堅持捍衛“泰坦”號安全性。他2021年告訴美聯社,“泰坦”號採用“尖端技術”,是“唯一”由鈦和碳纖維制造的載人潛水器。拉什的朋友格雷格·斯通說,他支持拉什在研制深潛器方面所走的方向,但拉什“有所有先驅者都有的通病,他超越了規章”。(惠曉霜)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泰坦”號深潛器或於下潛當天失事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71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