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21新健康(Healthnews21)原創作品
作者/季媛媛
編輯/徐旭
圖片/圖蟲
6月29日,據全球知名新聞通訊社報道稱,世界上最常見的人工甜味劑之一的阿斯巴甜將在下個月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症研究機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宣布爲可能的致癌物。另據新京報報道,世衛組織回應稱,將於7月14日就這一話題發表相關內容,但未透露具體內容是什么。
目前,從可口可樂之類的汽水飲料到瑪氏之類的口香糖,諸多飲料零食中都有使用阿斯巴甜。如果阿斯巴甜被確定爲致癌物,大衆能否避开此類“甜健康”風險?
對此,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營養素養分會副祕書長吳佳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阿斯巴甜是常用於飲料的非營養型甜味劑,其穩定性較強,可以耐受短時間的加熱處理,因此常用於乳飲料、果汁飲料和碳酸飲料中。目前,國內對於阿斯巴甜的使用標准在合理的範圍內,食品、飲料中對於阿斯巴甜劑量添加均會有所控制。
“阿斯巴甜還到不了‘確定致癌’的程度,實際上,IARC評定的一級致癌物還有馬兜鈴酸(魚腥草裏有)、酒精、檳榔、加工肉(香腸火腿、薰肉、醃肉)、鹹魚等,可以確定的是,這些東西喫多了肯定沒好處。”吳佳說。
備受質疑的阿斯巴甜根據公开資料,阿斯巴甜是一種人工甜味劑,作爲蔗糖的替代產品,廣泛應用於食品飲料的各個品類。
與蔗糖相比,阿斯巴甜具有一般高倍甜味劑共有的優點:高甜度、低熱量;同時,阿斯巴甜具有其他高倍甜味劑所沒有的獨特口感優勢:入口起甜速度較快、甜味幹淨無酸味和金屬異味、口感飽滿圓潤,中後段具有類似蔗糖的微弱香氣,整體更近似蔗糖的甜感體驗。
吳佳指出,從化學結構和性質來看,甜味劑主要有糖醇類、人工合成甜味劑、天然甜味劑三類。具體而言:糖醇是一類低卡路裏、填充型甜味劑,主要有木糖醇、麥芽糖醇、山梨糖醇、甘露糖醇、赤蘚糖醇、乳糖醇;我國允許使用的人工合成甜味劑按結構可分爲三類,包括二肽類、磺胺類和蔗糖衍生物。其中二肽類有阿斯巴甜等,磺胺類有甜蜜素、安賽蜜和糖精,三氯蔗糖爲蔗糖衍生物;天然甜味劑提取自天然植物,主要包括甜葉菊苷、羅漢果甜苷、甘草酸、甜茶素等多種甜味劑。
“簡單的說,阿斯巴甜就是一種人工合成的甜味劑,而人工甜味劑我們都不太推薦長期頻繁地去喫。”吳佳說。
阿斯巴甜於1981年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的批准,可廣泛用於低熱量食品和飲料中。我國於1986年批准阿斯巴甜在食品中應用,常用於飲料、乳制品、冷凍飲品、巧克力、糖果、果凍、烘焙、醬料等。
自1981年以來,世界衛生組織添加劑委員會(JECFA)一直明確指出,阿斯巴甜在可接受的每日限度內是安全的消費。例如,一個體重爲60公斤(132磅)的成年人必須每天喝12到36罐減肥汽水,取決於飲料中的阿斯巴甜含量才會有風險。這一觀點已被包括美國和歐洲在內的國家監管機構廣泛認同。而JECFA今年也在審查阿斯巴甜的使用。
實際上,各界對阿斯巴甜安全性的質疑聲音一直不斷,有消費者調查顯示,阿斯巴甜是美國人不愿飲用無糖可樂的首要原因,爲此,百事可樂曾經在2015年決定棄用阿斯巴甜而改爲三氯蔗糖增甜。
另有研究發現,阿斯巴甜的所有產物都會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強烈作用。來自佛羅裏達州立大學腦修復中心的Pradeep G. Bhide教授,利用動物模型證實,阿斯巴甜即便是在安全劑量範圍內,也能調節杏仁核的谷氨酸能和GABA能突觸通路,誘發焦慮行爲,而且還通過父系遺傳影響三代。相關論文發表於知名期刊PNAS。
而世衛組織癌症研究機構專論方案和科學研究聯合委員會也曾建議將阿斯巴甜作爲高度優先評定對象。這也意味着,減少含有阿斯巴甜成分的產品將成爲後續需要推動的方向。
致癌危險因素紛繁復雜不過,也有行業人士公开指出,國際癌症研究機構不是一個食品安全機構,他們對阿斯巴甜的審查在科學上並不全面,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被廣泛否定的研究。甚至認爲,這可能會誤導消費者。
另有業內人士指出,關於阿斯巴甜是否安全(包括致癌性),40年來已經有上百項高質量研究可以證明。美國、歐盟都多次評估過,不存在較大的問題。就在去年,世界衛生組織還出過一個系統性研究的報告,也是說甜味劑(包括阿斯巴甜)和癌症關聯不大。
“中國是阿斯巴甜最大的生產國和出口國,如果‘阿斯巴甜致癌‘的輿論鬧得夠大,可能無糖飲料、無糖口香糖等含阿斯巴甜的食品會受一定衝擊。”上述業內人士說。
而爲了打消消費者對於阿斯巴甜的健康風險顧慮,百事可樂選擇對配方進行的調整。百事可樂在2015年將阿斯巴甜從蘇打水中移除,一年後又將其恢復,但在2020年又再次將其移除。
在此之前,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建議消費者不要使用非糖類甜味劑來控制體重的指導方針。該指南在食品行業引起了軒然大波,行業認爲它們對希望減少飲食中糖分的消費者有幫助。
“我們不建議喝太多人工甜味劑的飲料。一方面,健康性不特別靠譜;另一方面,味道還是怪怪的,不太好喝。在健康用糖方面,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每天的添加糖不超過50克,最好不超過25克。”吳佳說。
在這個“談癌色變”的時代,但凡涉及到“致癌”二字就較爲容易挑起公衆的神經,殊不知,“致癌物質”已是屢見不鮮。針對“致癌物質”,早在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就根據與癌症的相關性大小,整理公布了4類致癌物的清單,被認爲是迄今爲止最全的“致癌物清單”。
梳理這一清單可以發現,具體包括:1類是對人類爲確定致癌物;2類是對人類致癌性證據有限;3類是對人類致癌性可疑;4類是對人體可能沒有致癌性的物質。其中,1類致癌物(最高級別致癌物)共120種,包括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酒精飲料、鹹魚、大氣污染、太陽輻射和吸煙等。
但需要強調的是,接觸這些物質不一定就會致癌,而是代表着具有較高的風險。但也有證據表明,長期接觸1類致癌物可以增加患癌風險。而更需要注意的是,由於致癌危險因素紛繁復雜,與其過度擔憂,不如我們日常能做到的就是盡量少接觸致癌物,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這才是最爲關鍵。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WHO將宣布這種人工甜味劑爲致癌物,食品飲料行業或迎“甜蜜”暴擊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73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