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稻助力非洲減貧事業
1年前

  自從2017年开始種植從中國引進的雜交水稻後,住在馬達加斯加馬義奇鎮的迪娜一家不但喫飽了肚子,有足夠余錢蓋新房子,還培養出三個大學生。

  “今年是收成最好的一年,中國專家很負責,教我們技術和知識,幫助我們增產。”44歲的迪娜說,以前種植本地水稻,同樣的面積一年產量都不夠喫,種植雜交水稻,不僅可以滿足全家6口人食用所需,還有剩余稻谷可以賣,收入足夠用來蓋房子、購买更多可種植水稻的土地等。

  這是中國雜交水稻助力非洲實現糧食自足的一個縮影。目前,20多個非洲國家在種植雜交水稻,中國還持續向有需要的國家和地區提供技術支持,幫助各國加強雜交水稻相關農業能力建設。

  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隆平高科”)致力於在世界推廣雜交水稻,自1995年啓動雜交水稻援外工作至今,已實施了179期援外培訓項目。

  “非洲是我們技術援外的重點區域。”隆平高科援外培訓部策劃經理陳曉亮說,2020年至2022年,隆平高科共舉辦24期針對非洲的農業培訓,累計977人次參加。爲了保障疫情期間對非農業援助正常化,隆平高科還幫助一些非洲國家建立了线上農業培訓平台,並針對不同語言配備了專門的翻譯。

  還有一批中國專家長期駐扎非洲,幫助當地尋求擴大糧食生產的良方,65歲的胡月舫便是其中之一。2007年,中馬兩國开展雜交水稻技術合作,次年年底,湖南省農科院專家胡月舫遠赴馬達加斯加,着手研究適宜當地自然條件的雜交水稻品種,至今已是第16個年頭。

  “水稻是馬達加斯加重要的農作物,由於技術、基礎設施落後等因素,該國稻米產量無法完全滿足本國民衆的口糧需求。”胡月舫說。爲了找到適應性最好的雜交水稻品種,常駐馬達加斯加期間,他和技術團隊幾乎跑遍了這個島國所有的水稻種植區。

  目前,中國雜交水稻在馬達加斯加累計推廣面積已達5萬多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可達7.5噸左右。胡月舫說,依靠中國新技術培育的雜交水稻品種,平均產量是非洲當地品種的2到3倍。

  2019年5月,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在馬達加斯加馬義奇鎮揭牌。非洲分中心執行主任張立軍介紹,中心一方面選育推廣適合當地需求的雜交水稻品種和栽培技術,另一方面培訓當地種植戶掌握先進技術。“我們希望能立足馬達加斯加,面向非洲,通過中非雜交水稻技術合作,助力非洲早日實現消除飢餓、實現糧食安全的目標。”張立軍說。

  馬達加斯加印度洋貿易公司與中方合作在馬達加斯加推廣中國雜交水稻。在公司公共關系負責人塔希亞娜·拉扎納馬海法看來,中國始終致力於幫助非洲發展,幫助非洲人民擺脫貧困。“希望能與中國在農業機械化、雜交水稻制種等領域展开更多合作。”

  雜交水稻還爲非洲減貧事業作出貢獻。2018年,中國專家組指導布隆迪布班扎省基航加縣林格4村134戶農戶進行雜交水稻成片示範生產。目前,該村已成功種植8季,累計種植380.64公頃,總產4104噸,純收入131.86萬美元,全村基本實現脫貧。

  布隆迪環境與農畜業部領土規劃、灌溉和遺產保護總幹事迪奧梅德·恩達伊魯基耶說,中國農業專家幫助布隆迪取得許多成功,特別是在引進雜交水稻方面。“得益於中國技術,我們從每公頃生產3噸到4噸大米變成每公頃10噸甚至11噸大米。”

  經歷三年疫情阻礙後,中國和非洲各國在雜交水稻方面的交流正在恢復正常。“第三屆中非經貿博覽會在湖南長沙舉行,許多非洲國家已經提前跟我們預約了會面。”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產業處國際合作主管魏然說,包括馬拉維、埃及在內的多個非洲國家的農業部長和駐華大使已經聯系中心,希望加強對當地雜交水稻的指導。

  (據新華社電  記者張玉潔、周勉、劉佑民、凌馨)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中國水稻助力非洲減貧事業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74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