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展現新時代中國的天下情懷——中共黨員在海外的奉獻之歌
1年前

  新華社北京6月30日電  特稿:展現新時代中國的天下情懷——中共黨員在海外的奉獻之歌

  新華社記者

  在救死扶傷的最前线、在衝突不斷的邊境區,中國援外醫療隊、維和部隊盡心竭力、恪盡職守;在熱浪滾滾的建設工地、在困難重重的施工現場,中國海外項目員工不舍晝夜、攻堅克難;在三尺講台上、在青蔥校園外,中國文化傳播者揮灑青春、甘於奉獻。

  以責任心爲紙、以進取心爲筆、以奉獻心爲墨,身處海外的中共黨員在各行各業建功立業,用實際行動與世界共同譜寫一篇篇生命禮贊、發展華章、文明頌歌,充分展現了新時代中國的天下情懷。

  忠於職守 立志做生命的守護者

  在阿爾及利亞塞提夫婦幼醫院的教室裏,中國第27批援阿醫療隊塞提夫分隊負責人朱濤再一次抽出休息時間,熱心地开了一堂學術講座。

  “我想盡量把自己掌握的理念和技術都傳給他們,在‘授人以魚’的同時‘授人以漁’。”朱濤說,講座結束後,自己還會放映教學視頻、安排模擬操作、分享參考資料,“這樣才能層層推進,趁熱打鐵”。

  朱濤的培訓不僅限於課堂,而是做到了全天候“在线”。利用每次查房和手術的機會,他爲當地醫生耐心分析講解病例。“無論白天黑夜,如果他們有什么問題需要我,我隨時都在。”去年,朱濤20余次臨時響應處理危急重症的請求,每一次都成功挽救了生命。

  爲更好开展援外醫療工作,朱濤還從國內自費購买了腹腔鏡模擬訓練器、胎心監護綁帶等醫療設備。“心懷責任意識,心系受援國,我才能履行好自己的援外使命。”朱濤說,“作爲一名共產黨員,爲阿爾及利亞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是我不可推卸的責任!”

  而在黎巴嫩和以色列臨時分界线“藍线”附近,盡力完成每一次施工任務、不負任務區友軍對中國軍人的期許,是中國赴黎維和人員範榮仕的職責所在。

  在建築工兵分隊,範榮仕不僅要應對襲擊和流彈傷害等險情,還要經常在酷暑高溫下完成繁重的施工作業。“經常是外出施工沒多久,人就喘不過氣,衣服也是溼了幹、幹了再溼……但我們從未退縮,必須要抓緊快幹完成任務。”範榮仕說。

  除了在施工場上的一絲不苟,範榮仕回到營區繼續“死磕”英語也讓战友津津樂道。在他的牀頭,一本英語詞典已快被翻爛,手機中的翻譯軟件也長期霸佔使用時長榜首。範榮仕說:“在海外工作很多時候需要和友軍溝通、了解情況,作爲共產黨員,我希望能發揮好帶頭作用。”

  夜幕降臨,範榮仕習慣在日記本上記錄下自己的維和感悟,其中一頁寫道:“維護世界和平,是一項飽含熱血與正義的行動,很榮幸,我能成爲其中的一員!我希望‘中國紅’能夠成爲國際維和事業中最美的顏色。”

  鑽研進取 奮力爲當地打造致富路

  趕在雨季來臨前,鞠志成所在團隊頂着熱浪,奮战在塞內加爾的姆布爾-考拉克高速公路項目施工現場,利用這一施工“黃金期”搶進度。

  從測量等基層崗位做起,再到運營管理,先後參與過捷斯-圖巴、姆布爾-考拉克高速公路等項目的鞠志成一幹便是7年。邊學邊幹,不斷鑽研,如今他已積攢了厚厚一本關於西非法語地區道路施工技術的經驗總結。

  “每名經過捷斯-圖巴高速的司機都對工程質量贊不絕口,項目也贏得國內外多項榮譽。”鞠志成笑着說。懷揣着成功經驗,鞠志成又馬不停蹄轉战到下一個項目。在這個以農業爲主的非洲國家,如何使线路盡量避开農業用地,確保土地不受破壞,是他需要繼續鑽研的問題。

  “不是對以往經驗的簡單復制,而是因時因地加以調整、探索和創新。”鞠志成認爲這是自己取得成功的祕訣。憑着這份鑽研精神,鞠志成說:“我們有信心讓當地村民早日用上新路,爲他們打造一條致富路。”

  同樣,力爭早日爲當地民衆打通一條惠及民生的交通大動脈,是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馬東鐵)項目組張西城努力揮灑汗水的意義所在。

  張西城及其團隊參與該項目雲頂隧道建設,工程面臨着隧道斷層破碎帶多、潛在塌方及湧水風險較大等重重困難。爲此,他們通過开展科技微創新活動,不斷優化設備結構和管线布局,在保障安全的同時提升效率。

  在洞內高溫下,日夜兼程、揮汗如雨、邊做邊學已是張西城的工作常態。截至5月中旬,這條建成後將成爲東南亞最長隧道的雲頂隧道已累計進尺超5000米。掘進的每一米背後,無不凝結着張西城及其團隊的勤勞、智慧與汗水。

  “爲了推快施工進度,我與師傅經常加班加點,全力完成任務。”張西城說,“作爲一名共產黨員,我應當發揮帶頭作用,爲馬東鐵項目優質高速穩步推進貢獻蓬勃力量。”

  無私奉獻 攜手編織文明交流的紐帶

  4年前,懷揣傳播中國文化的心愿,伍鳳明選擇與陌生的中美洲國家薩爾瓦多結緣,成爲當地首家孔子學院的首批教師之一。

  到任不久,伍鳳明就遇到新冠疫情暴發,但這並未阻止她繼續开展教學工作。直播包餃子、推出中國神話及文化名人“雲課堂”、抽獎送月餅……通過一系列线上教學活動,伍鳳明努力與當地師生和民衆互動,提高中文的影響力。

  4年來,從8歲孩童至65歲老人,伍鳳明在當地教授過近千名學生學習中文。一些學生進入中企,成爲中薩共建“一帶一路”的見證者;一些學生在薩外交和文化部門工作,成爲兩國交流的推動者;還有一些學生立志從事中文教學工作,成爲中薩文明交流的踐行者。

  “民心相通,需要久久爲功。身爲孔院教師,我應當起到中薩文化交流的紐帶和橋梁作用。”伍鳳明說,“希望通過我的付出,越來越多薩爾瓦多人能與中文和中國文化結下不解之緣。”

  而在歐洲島國馬耳他,將“中國角”的品牌繼續打響、爲中馬兩國的友誼長河積蓄更多青年力量,則是當地中國文化中心主任袁媛孜孜以求的目標。

  自2010年成立以來,“中國角”將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有機融入課堂,爲當地學生認知中國架起橋梁。今年,爲進一步擴大“中國角”的影響力,袁媛通過多方協調,爲當地13名師生“量身定制”了一趟遊歷北京、濟寧、成都等地的“中國文化之旅”。

  袁媛表示,下一步自己計劃加強與當地學校的交流合作,將“中國角”模式積極推廣出去。“我將履行職責,爲中馬友好關系不斷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執筆記者:湯潔峰;參與記者:吳天雨、劉宗亞、王子正、毛鵬飛、吳昊、朱雨博、陳文仙)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特稿:展現新時代中國的天下情懷——中共黨員在海外的奉獻之歌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74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