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
1年前

昨晚有個利空。

美國公布了6月小非農就業數據,預期新增就業22多萬,實際增加49萬,好得一塌糊塗。今晚會有大非農數據,如果也是那么好的話,本月美聯儲繼續加息板上釘釘了,全球股市遂大跌。

但很多人都在質疑這個數據。

理由挺多的,其中之一是電力數據。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近期預測,今年整體用電量將比去年下降0.9%左右,其中民用、制造業、服務業用電都大約下降1%左右。

上班的人多了,那爲何用電反而下降了,難道都在用愛發電么?

關於這事我聽了一個說法,但不知道對不對。

大意是說疫情期間美國很多公司都允許居家辦公,很多人都兩三年沒去辦公室了,在家摸魚美滋滋。疫情結束後雖然各公司都开始要求大家回去上班,但很多人還是賴在家裏,很多人雖然去上班了但是人懶洋洋的。

這種情況下工作效率肯定低,但因爲通脹的緣故大部分公司都還很賺錢,所以就採用最簡單的多僱點人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所以雖然人多了,但幹的活兒並沒有增加,可能還略有減少,所以用電也少了。

簡單解釋下爲何通脹會讓大部分公司賺錢。

舉例來說你开了個旅館,租房子的時候租金是每年100萬,籤了5年的合同。但後面通脹來了租金每年上漲10%,那么你什么都不做只是把房子轉租出去,每年就可以躺賺很多錢。當然你也可以選擇繼續經營這個旅館,通脹下住宿費肯定也漲,躺着也能賺很多錢。

歸根到底這叫做成本前置、利潤後置,你不僅賺了正常的利潤,還賺到了成本部分通脹的錢。

但公司賺錢的代價就是消費者不爽,我本來住一晚旅館只要200塊錢,現在可能就要300。偶爾住一晚沒關系,多住了就很痛苦。

最終消費者只能改自己的預算,必選消費部分沒辦法再貴也要买,可選消費部分就減少。

當然對於什么叫做必選,不同國家的人看法不一樣。

比方說夏天去度假,在我國算是可選,在歐美基本屬於必選,只要家裏還有隔夜糧就要去,借信用卡也要去。我在歐洲的時候通常七八兩個月盡量不找人辦事,因爲找不到人的概率太高,都去度假了。

即便你找的這個人還在上班,但可能他上下遊的同事去度假了,所以事兒也辦不了。

當然也有相反的例子。

比方說雞娃在我國屬於必選消費,在歐美屬於可選。以上差異可以巴拉巴拉巴拉寫幾萬字,但今天不扯這個淡。

所以我看了下這次小非農的分項數據,僅休闲和旅遊行業增加就業就達到20多萬,那是各路度假村老板在招兵买馬,准備夏天狠撈一票了。

總體看,休闲旅遊行業也算今次歐美社會的大贏家了。

個人理解,未來我們也會向這個方向發展。

今年特別流行的是年輕人的特種兵旅行,簡單來說就是窮遊,不花什么錢到處去玩。不花錢的本質是沒啥錢,但假設以後這些年輕人有了錢,那肯定也會像歐美人那樣每年度假兩次,花錢如流水。

從規律來看,人的收入會逐漸提升,但消費觀不太會變,基本就維持在20多歲的那個水平上。

比方說很多老人退休金非常不錯,從大幾千到上萬,積蓄也很多,但幾乎不花。

很多中年人賺了不少錢,會花一些但和收入相比甚少。除了买房和雞娃以外,其他都很少开銷。

這些其實都是20多歲時就養成的習慣,對應於那個時代的消費觀,大部分人改不過來的。

所以從長期看我覺得沒必要擔心消費,因爲愿意花錢消費的人正在成長,未來會逐漸變得有錢。不愿意花錢的人會逐漸退出歷史舞台,留下的遺產也正好給愿意花錢的人去消費。

但從短期看這個消費結構是有點問題,有錢的人不花,想花的人沒錢。

解決辦法是很多,但最終還是要靠時間,熬着熬着也就自然解決了。

到時候經濟學家可能又要爲你們爲什么不存錢發愁了。

市場沒啥好說的,很拉胯的一天。但考慮到昨晚美股大跌,我本來都計提3個點了,但最終中位數跌幅才0.41%。

港股更拉胯些,但由於傳螞蟻金服的處罰方案即將落地,這件事過去了,所以阿裏帶着概幫兄弟們反彈了一波,最後也還好。

心裏建設做好了就不會難過,還能很快樂的歡度周末。

所以可能炒股可以預防抑鬱是真的。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質疑...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75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