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識在社會中的運用》看6月CPI背後的邏輯
1年前

各位好!我們今天來填坑,講哈耶克(Friedrich Hayek)的《知識在社會中的運用》(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它是作者於1945年發表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的一篇學術文章。2011年,《美國經濟評論》將該文章選爲其創刊100年來Top優秀的20篇文章之一,可見在學界的地位之高!

一、背景

該文章主要針對出生於波蘭的市場社會主義者蘭格(Oskar R. Lange)提出的中央計劃經濟的主張,闡述了市場價格體系在動態和有機的經濟過程中所發揮的信息傳遞和協調作用。

爲了更好地了解哈耶克的主張,我們有必要來了解下蘭格,他於1938年前提出了一種著名的市場社會主義模型,即Lange模型,它是一種假設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型,基於公有制的生產資料和試錯法來確定產出目標和實現經濟均衡和帕累托效率。

在這個模型中,國家擁有非勞動生產要素,而市場分配最終產品和消費品。Lange模型認爲,如果所有的生產都由一個公共機構如國家來執行,並且有一個有效的價格機制,這種經濟將像一個假設的完全競爭的市場經濟一樣達到帕累托效率。

與資本主義模型不同,Lange模型是基於直接配置的,通過指導企業經理將價格等於邊際成本來實現帕累托效率。相反地,蘭格認爲在資本主義經濟中,私人所有者尋求利潤最大化,而依賴競爭壓力間接降低價格,這會抑制邊際成本高的生產並鼓勵規模經濟。

總而言之一句話,該模型試圖證明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可以通過模擬市場機制來實現帕累托最優。

上述的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最優,是一種理想的經濟狀態,其中沒有任何行動或分配可以使一個個體變得更好而不使另一個個體變得更差,意思就是雙贏程度達到最優,從而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如何能達到帕累托最優呢?這點在本號之前的《實務框架》中提到,那就是每個個體最大化實現個體理性的時候,這在微觀經濟學中有嚴格的公式推演,這裏就不講了,因爲我們不是搞學術研究。

二、哈耶克口中的“知識”是什么?

知識可以分爲兩類:科學知識和具體情況的知識。科學知識是可以系統化和傳授的,比如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而具體情況的知識是指那些只有特定的個體或群體才掌握的,而且難以用語言或數字來表達的知識,比如一個廚師對食材的熟悉程度、一個商人對市場的敏感度、一個旅行者對某個地方的印象等。這些知識往往是通過個人的經驗、直覺或創造力來獲得和運用的,而不是通過公認的規則或方法。

具體情況的知識是分散在不同個體中的,只有通過市場機制才能有效地利用。我們應該重視具體情況的知識,而不是只關注抽象規律,因爲具體情況的知識才能真正改變我們的行爲。比如下面的例子:

互聯網廣告拍賣的機制設計問題。互聯網廣告拍賣中,廣告主和廣告平台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廣告主對自己的產品和目標受衆有更多的了解,而廣告平台只能根據用戶行爲和歷史數據來估計廣告效果。如何設計一個合理的拍賣機制,使得廣告主能夠真實地表達自己的出價意愿,同時使得廣告平台能夠最大化自己的收益,是一個經濟計算問題,往往不單單用到科學知識,更要涉及到大量的具體情況的知識,這也是“隔行如隔山”的道理!

三、哈耶克的觀點

哈耶克的主要觀點是,社會經濟問題的本質是知識利用問題,而知識是分散在各個個體中的,不可能被一個中央權力機構所集中和掌握。因此,市場機制通過價格體系來傳遞分散的信息,使得個人能夠根據自己的局部知識做出合理的決策,從而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如何理解呢?

我們舉個例子,假設小楊是一個農民,他種植了一些小麥,想要賣掉它們。小楊不需要知道全國或全世界的小麥供需情況,小楊也不需要知道其他農民的成本和收益,只需要知道當地的市場價格。這個價格就是一個信號,它反映了社會對小麥的需求和供給的平衡。如果價格高,說明需求大於供給,小楊就有動力多種植一些小麥,從而增加他的收入。如果價格低,說明供給大於需求,小楊就有動力減少種植一些小麥,從而節省他的成本。通過這樣的調整,小楊就能夠根據自己的局部知識做出合理的決策,從而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同時,其他農民也會根據自己的局部知識做出類似的決策,從而使得市場上的小麥供需達到一個新的平衡。這就是市場機制通過價格體系來傳遞分散的信息的一個例子。

哈耶克認爲,上述這種自發的經濟秩序比任何人爲設計的計劃都更能利用社會中存在的知識,也更能適應社會的變化。社會的經濟問題不是如何分配一個單一的頭腦已經知道的資源,而是如何利用分散在社會成員之間的知識,來實現他們各自認爲重要的目標。

四、能給我們什么啓示?現在還不好講,過段時間我們再來探討。對這篇小論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原文,有非常多的細節,开卷有益!

最後我們盤點下近日這邊的經濟數據:6月社會融資規模 42200億元,高於預期30000億元和前值15600億元。

6月新增人民幣貸款 30500億元,也高於預期23370億元和前值13600億元。

6月M幣供應年率 11.3%,略高於預期11.2%,低於前值11.6%。

 整體而言, 此次的金融數據還是OK的,當然其中有很大部分原因可能是年中銀行信貸投放量KPI需要考核,有個短期衝量的動作。不過有意思的是,在如此超預期的信貸數據下,A-stock小漲一下今天又跌回去,背後的原因可能在下面這張圖中:

上面的小論文我們這裏就用上了:物價反映了人們的預期,同時又會進一步加強人們的預期,加強反饋在以後的價格上,指導人們的行爲!而價格由供應和需求共同決定,請問哪一個佔主導?短期能否得到根本扭轉?內外條件是否充分?這不禁讓本號想起陳奕迅的《十年》:如果那兩個字沒有顫抖,我不會....Now these two words have become sensitive .這兩個字很重要,因爲它很可能會主導下半年的形勢,至於是什么歡迎移步留言區我們進一步探討。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從《知識在社會中的運用》看6月CPI背後的邏輯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77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