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集團二次上市失敗,資金面臨嚴峻危機
1年前

文 | 芝麻糊 無鏽鉢

潮流故事、流量網紅與資本寵兒,從東莞起家,成立於2015年的KK集團曾頂着光環謀求赴港上市,但眼下,這一“零售新物種”的日子不太好過。

截至目前,KK集團於年初提交的招股書狀態,已被打上“失效”標籤,而這已經是KK集團遞交的第二份招股書。

對於投資者與用戶而言,衡量一家好公司的標准無外乎三點:好賽道、好模式與好產品。毫無疑問,KK集團所處的潮流零售賽道是一個有着千億市場規模的廣闊藍海。

但好賽道並不意味着能孵化出好公司。外債6個多億,現金不到3個億,KK集團逐漸失控的資金流危機與失敗的加盟模式已逐漸讓這家企業陷入了更深的泥潭,這一品牌也已面臨崩塌。

負債高企,失控的資金鏈如何維系增長?

成立於2015年的KK集團,一直走的是多品類、多品牌的路徑,其業務範圍不僅涵蓋了美妝、潮玩、食品及飲品、家居品等多個品類,同時作爲潮流零售商,KK集團還管理着KK館、KKV、THE COLORIST調色師和X11四個零售品牌,在新消費界曾憑借着獨特的網紅氣質與高成長速度,收獲了包括經緯創投、CMC資本等明星機構的站台。

資本助力,再乘着潮流零售的東風,讓KK集團於2021年11月4日首次遞表,一時風光無兩。

但收入猛增下的“虧損問題”也引起了投資者的關注,在首次遞表失效後,KK集團又在今年1月再度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看似在報表中傳遞出包括門店數量突破700家與“扭虧爲盈”等好消息,但市場卻並不买账。

爲什么市場不买账?核心原有二:一是無論如何美化利潤表,KK的高增長已經結束。二是高企的負債與失控的現金流,讓KK隨時存在資金流斷裂的危機。

首先,盡管KK宣稱其成功實現扭虧爲盈,但相較於此前的高成長,其增長態勢已明顯“啞火”。

2018年至2021年,KK集團營收分別爲1.55億、4.64億、16.46億、35.24億元,可謂“翻倍”式增長,但到了2022年,這種高速成長的趨勢已結束。招股書顯示 ,2022年前10個月,KK集團的營收僅同比增長1.60%。

同時,從GMV復合年增長率看,KK集團的“啞火”也很明顯。2018至2020年,KK集團的GMV復合年增長率高達246.2%,而根據目前的招股書,2019至2021年,這一數據已降至163%。

一位零售行業人士此前向財經無忌分析,增速放緩一方面是需求疲軟所致,另一方面則是外部競爭環境的激烈與企業內部管理問題極大地衝擊了公司業績表現。

其次,高企的負債與失控的資金管理,KK隨時或面臨“資金鏈”斷裂的風險。

招股書顯示,2019至2021年,KK集團的負債總額分別爲21.64億、58.24億和138.31億,而2022年前10個月,其負債總額已達到了138.1億元,接近2021年全年水平。粗略計算,也就是過去的營收水平下,KK起碼要近四年才能還清債務

高企的負債下,KK集團的現金流也在持續縮水。 2019年至2021年,KK經營活動所得淨現金均爲負值,直到2022年前十個月,其經營活動所得淨現金才勉強轉正。

現金流縮水的原因是KK集團的資產負債結構過度依賴外債融資,而非企業自身的內在增長。

財經無忌觀察到,目前KK集團短期負債壓力巨大,截至2022年11月末,KK集團一年內償還的貸款爲2.05億元,租賃負債爲4.11億元,高達6億多的短期外債需要KK拿出足夠的流動資金來填補。

但正如上文所說,KK集團的現金流表現不盡如人意。除了經營現金流的持續流出外,截至2022年11月,KK集團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只有2.73億元,不到3個億。

外債6個多億,現金不到3個億,屬於嚴重的資金短缺,隨時面臨着資金流斷裂的風險。可以說, 現在的KK集團完全是靠店鋪房東和供應商的欠款“勉強續命”。

而背負如此大的資金壓力,或許是KK如此着急上市的原因所在。

操縱營收,“違規”加盟如何實現擴張?

糟糕的基本面下,KK集團的問題究竟出在哪裏?

本質上其實是商業模式的脆弱性,KK集團的商業模式實則根本沒有護城河。

零售生意的本質,是一門依賴渠道擴張的生意,KK的玩法也是通過加盟制完成跑馬圈地。

加盟並沒有原罪,事實上,許多創業品牌初期受制於資金規模,都曾採用過加盟模式。

前期依靠加盟商出資緩解經營壓力,後期伴隨着經營狀況的好轉,上述模式又能爲加盟商帶來可觀的收益回報,可謂是不折不扣的“雙贏”。

而在KK集團這裏,加盟模式的“雙贏”則變成了KK“贏兩次”。

第一次是KK爲加盟商提供各類資金借款,然後反手收利息。

公开資料顯示,在KK集團加速擴張的2020年,其加盟門店的比例一度高達76.3%,在過去幾年通過借款給加盟商得到的利息收入還是KK集團一項非常重要的營業外收入,在2021年該項收入更是高達近4000萬元。

作爲對比,KK在2021年的經營活動所得淨現金,是-5.9億元。換句話說,整個2021年全年,KK集團最賺錢的業務是“網貸”。

除了依靠貸款利息獲得收入,事實上,KK集團還長期把控着加盟店的收入資金池。

根據招股書披露,KK集團在其門店安裝了KPOS收銀系統記錄門店收入,並將所有收入存入其銀行账戶,在扣除有關墊付款後,才向加盟商分配其按股權比例應獲得的收入。

強烈的對比反差,也讓這一模式充滿了“匪夷所思”感。

首先,從邏輯層面來看,據招股書顯示,截止2021年6月底,KK集團向加盟商提供的貸款及預付款累計高達5.6億元。這意味着,若按招股書中的352家加盟店計算,平均單個加盟店借款接近160萬。

問題也隨之而來: 既然有錢放貸款給別人,爲什么不能自己开店?

其次,從經營方向來說,倘若提供上述借款是爲了鼓勵支持加盟商开店,爲什么又要收這么多利息?

最後,從合規角度來講,這種和加盟商之間的資金往來已經構成了貸款業務和二次清結算業務,根據《貸款通則》第21條及第61條,僅有持牌金融機構可合法從事放貸業務。

這意味着,在衝擊IPO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裏,KK集團可能都涉嫌“金融違法”。

在這基礎上,更讓人“拍案叫絕”的,則是KK集團對於加盟商的管理模式。

在招股書裏,KK爲自己描繪了一幅穩健的增長軌跡——前期依靠加盟,難免虧損,後期加盟店逐步轉向自營,品質提升。對於任何一個新消費品牌來說,這都是一份看上去合格的答卷。

事實上,這只是KK利用筆法所玩的“文字遊戲”, 隱藏在背後的真相是,KK在前期利用合資方式弱化虧損,再等到加盟商虧的失去耐心之時,再回購股權,低價接盤。

反映在財務報表方面,這一策略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在加盟初期,KK集團只按一半的出資額佔比來計算自己的虧損,伴隨着後期接盤門店數量的增多,KK集團又制造出了一個“自有門店”銷售收入穩步提升的假象。

而戳穿這一假象,只需要兩個關鍵的數據:一個是盈利,另一個是估值。

在加盟商兜兜轉轉的過程中,KK集團真的讓合作夥伴賺到錢了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早在2020年,有自媒體發布的《KK集團,離倒閉還有多久?》一文中就扯开了KK集團的遮羞布:“就有5、6個大的加盟商在退出了,廣東、海南、陝西、四川等全國各地的都有,這些人基本上都是KK集團頭部的加盟商!”有老加盟商甚至直言:“這兩年多來,整天在虧本,玩不下去,不跟他玩了!我現在把剩下的三家店也要全部撤掉!”

而KK集團的招股書也顯示,2021年和2022年前10個月間,KK集團44家加盟商退出,加盟店數量大幅減少了279家。

另一方面,在財報描述裏不斷增長的KK集團,門店價值卻是一落千丈。

招股書顯示,在2022年10月及11月,KK集團分別向個別加盟商和少數股東收購數家合資企業和非全資子公司,使股權分別由50%及51%增加至100%。通過收購上述3家合資企業,有144家加盟店變成KK集團的全資門店;通過收購上述8家非全資子公司,有206家非全資門店變成KK集團的全資門店

上述350家門店中,加盟商很多都是持有50%、49%左右的股權,KK集團的收購價約2.2億元,這意味着350家門店的價值可能還不到5億。

對比最初階段,701家門店的百億估值,短短幾年時間,粗略計算,KK的門店的價值跌落了95%。

復盤KK集團的加盟模式,從前期放貸收利息,到經營環節的資金監管,再到後期的低價接盤,表面上支持創業,實則通過一系列精明操作,最終將風險轉嫁給了無辜的加盟商。

模式脆弱,難言長久發展

而當負債與盈利壓力傳遞到終端,KK集團脆弱的商業模式下,很難長久發展。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也逐漸發現,KK集團的產品體驗正在下滑。

在“黑貓投訴”上以關鍵字KKV、KK館、THE COLORIST調色師、X11進行搜索,財經無忌觀察到,假貨、產品質量、泄漏用戶隱私等問題不在少數。財經無忌粗略計算,相關投訴高達300余條。最常見的投訴如商品過期、標價與售價不符以及售貨員服務態度差等。

更有消費者直接選擇與KK集團對薄公堂,原因在於KK集團對用戶隱私保護不當。

據鈦媒體的報道,周裕嬋、廣東快客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存在一起訴訟案件。2017年11月,這位消費者在“KK館”APP上相關產品,因懷疑是假貨,後在“KK館”APP上向在线客服申請退貨,但客服不予處理。隨後,這位消費者收到了自稱爲“KK館”“售後楚楚”的來電,並被該“客服人員”詐騙將近5萬元。最終,法院判定,犯罪嫌疑人利用了KK集團平台上用戶的購物詳細信息,才得以對消費者實施詐騙,並要求快客公司賠償消費者29995元。

在消費體驗逐步走向下坡路時,KK集團很難再講述”讓美好生活無邊界”的故事,也得不到消費者的买账。

一方面,縱觀新零售行業能夠斬獲資本與消費者青睞的品牌,大多都有自己的“硬功夫”,比如泡泡瑪特、名創優品的IP,以及包括它們背後的供應鏈管理能力,都是需要沉澱的基本功。另一方面,Z世代本身追求潮流,他們的興趣與愛好本就瞬息萬變,一旦失去人心,在激烈的“心智競爭”中,很難再重新找回競爭力。

結語

回顧KK集團的發展歷程,如果說創始人吳悅寧的第一次創業視爲這家企業的“第一次危機”,首次遞交招股書失敗爲“第二次危機”,那么眼下再次失效的招股書則是這家明星企業必須要面對的“第三次危機”。

留給KK集團的時間已然不多,這次也無法通過“財技”或“故事”遮蔽其商業模式的漏洞。

激烈的行業競爭、喜新厭舊的Z世代、違規的加盟制與缺乏護城河的硬實力,失去一切光環的KK即使再遞交N次招股書也是毫無意義的。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KK集團二次上市失敗,資金面臨嚴峻危機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80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