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么還是騰訊會議?
1年前

導語:


兩年前,騰訊會議創下一個記錄——用了245天的時間,從冷啓動到用戶超過1個億。

今天,騰訊會議的用戶數量已經穩超3億,成爲30多個行業的選擇。

值得我們深思的有三點:

一方面,兩年多的時間,騰訊會議是怎么做到生態合作夥伴數量達到200家,騰訊會議是如何與生態合作?使得一款爲了“會开會”而誕生的軟件產品,成爲遠程教育、遠程醫療、金融路演等不同場景共同的選擇?

另一方面,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會議”,又將如何從根本上變革人類的協作模式?

天籟模組又如何成爲行業競相集成、確保會議室體驗的“定海神針”?

更重要的是,當騰訊會議進入商業化收費的階段之後,核心指標幾乎沒有什么發生變化,也讓我們深思。

騰訊會議做對了什么?又在追求什么?

1. 追求的變與不變

再次見到騰訊會議的負責人吳祖榕,已經是2023年的7月,在北京InfoComm China上。

這是亞太最具影響力的專業視聽及集成體驗展,但如果你在會場裏溜一圈,你會發現大量的設備都有騰訊會議的認證LOGO,仿佛這裏是騰訊會議的半個主場。

上次見到吳祖榕時,覺得他似乎很有壓力,沒有想象中那么輕松。彼時,騰訊會議從冷啓動到用戶超過1億人,僅僅用了245天的時間。這個速度至今仍是中國互聯網市場上單一應用的用戶增速之最。

其實,這也很容易理解。在互聯網這個行業裏,“熱的快,涼的更快”是一個常見的現象。特別是擁有一個1億用戶的夢幻开局的現象級業務,它的負責人壓力一定特別的大,因爲這樣的業務如果开局後急轉直下,所有的壓力都會給到業務負責人。

例如,另一個現象級的會議產品zoom,今年已經宣布了計劃裁員1300人,約佔全球員工總人數的15%。

但騰訊會議卻成功的渡過了復雜的中盤挑战,並使用戶成功的達到了3億以上。

而且,當騰訊會議進入商業化收費的階段之後,數據顯示,在會議的使用時長和月活數據兩個核心指標幾乎沒有什么發生變化,這給騰訊會議的團隊極大的鼓舞,“一方面,說明大家比較熟悉和信賴騰訊會議了;另一方面,收費之後的場景、用戶需求,並沒有比較大的變化,說明大家認可我們的價值”。

所以,我問吳祖榕,在目前這種比較樂觀的局勢下,你的工作重點是什么?你現在最大的追求是什么?

令我沒有想到的是,他還有那么多的對自己的不滿意,和對騰訊會議下一步發展的那么多的追求。

例如,他告訴我,騰訊會議的研發力量中,有四分之一是基礎技術團隊,“他們專門做音視頻技術,通過一年的努力,使得端到端的延遲又降低了50毫秒”。

需要略微解釋一下的是,在對於網絡延遲的敏感性遠遠高於網絡會議的手機遊戲場景中,100毫秒的延遲就已經被認爲是完全可以接受的,50毫秒的延遲則是很優秀的水平。

但沒想到吳祖榕的下一句話是:“所以我花了很長時間和研發團隊討價還價,爭論的就是明年能繼續壓縮20毫秒還是30毫秒,每一毫秒的爭論都是激烈的。“

他向我解釋——人們面對面交流的時候,打斷對方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因爲對方有很多微表情,你很容易找到一個點切進去。

“但开线上會議的時候,人們通常是等一個人講完再接話,如果有延遲,甚至音畫不同步,就會出現在不該打斷別人的時候打斷,那整個會議的節奏就會被打亂了,所以做到無限接近於零延遲,是我們持之以恆的追求。”

另一個讓吳祖榕上心的,是這次騰訊會議展出的4K共享屏幕、60fps幀率、10 比特、HDR標准的畫質輸出,乍聽起來在遍地8K的今天,這個標准並不高,但騰訊會議上是用軟件的形式來做到的,這在業內幾乎是空白。

高畫質的編解碼是一個非常喫算力的任務,對會議硬件的要求很高,但騰訊會議兼容的硬件很多,其中有些硬件“年事已高”,很難勝任如此強大的渲染需求,所以如果能用軟件來實現,等於拉高了整個會議系統的畫面質量的下限。

“我們有很多遊戲客戶,他們說騰訊會議什么都好,就是我們的遊戲畫面、視頻畫面共享出來完全沒法看,感覺所有美工的努力都白費了“,吳祖榕說:“所以我們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去做端到端的鏈路優化,從屏幕內容的採集、編碼、傳輸整個過程中,我們盡量避免發生內存拷貝和內存交換,從非常底層的技術層面去做優化。”

吳祖榕給我講的第三個故事很有趣,是一個關於一條狗的故事。

他回憶說,騰訊會議开始使用新的降噪算法後,會議的效果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但有一次測試的時候,就發現一個員工的麥克風裏傳來非常吵的聲音,而且無法通過降噪算法壓制。

“後來我們去了解情況,發現是這個員工家裏養了一條狗,而我們用來訓練算法的數據裏沒有狗叫聲,主要都是一些鍵盤聲、喝水的聲音、走路的聲音”,吳祖榕說:“所以,我們後來專門採集了狗的聲音來訓練AI。甚至,爲了保證开會的時候的虛擬場景的一致性,我們還买過上千把不同類型的辦公椅,針對不同的頭枕形狀來摳圖,確保顯示虛擬畫面時不要‘露餡’……你所能感受到的AI的所有的智能,其實都是從這些人工的一點點的優化开始的。“

“所以你問我,現在追求什么,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吳祖榕說:“但很確定的是,對於我們的基礎技術來說是三個追求,那就是更低的延遲、更高的分辨率、更高的幀率,這是不變的追求。”

2. 重新理解生態

騰訊會議的slogan是“騰訊會議會开會”,但如今,“开會”已經不能完全描繪騰訊會議的應用場景。

數據顯示,目前騰訊會議生態合作夥伴數量達到200家,認證的硬件廠商超過30家,覆蓋產品型號超過120款,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會議服務生態之一,而通過這些夥伴,騰訊會議的服務已經覆蓋了金融、教育、醫療、工業等30多個行業,場景也並不只是“开會”,而是在遠程教學、路演、財報會、遠程醫療等細分業務場景开花散葉。

能夠快速的覆蓋大量的行業,生態夥伴的力量很重要,騰訊會議”不做硬件+被集成“的中立站位,也很重要。

但是,僅僅從佔據更多銷售渠道的角度去理解騰訊會議的生態,也過於簡單。

筆者的最新理解是,借助生態的認證和技術开放兩大職能,騰訊會議基於雲的能力,幫助整個社會的協同提高了效率。

具體而言,筆者認爲,騰訊會議的生態對整個行業和社會提供了4種核心價值:

第一種價值,筆者稱之爲“普惠連接”,它的最大價值在於需求側的入門門檻爲零。

疫情期間大家可能都有所感觸,憑借騰訊會議前端的音視頻能力和後端的雲計算資源,幾乎所有的設備如PC、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電視盒子等都可以用於接入會議,而路徑則包括內網、外網,甚至是衛星電話……這在疫情期間最大程度的保證了我們的社會協作、生產生活仍然能夠正常進行,這就是雲會議最核心的魅力之一。

第二種價值,筆者稱之爲“盤活存量“,它的價值在於保護既有的投資,加強應有的協作。

其中,一種情況是,企業、機構已經在傳統的會議設備上有巨大的投資,採購了許多老牌的專用會議設備,使用着昂貴的軟硬件捆綁的會議服務。

但因爲沒有一個中立的、可幫助大家互通的軟件平台,“因爲不同品牌的互通問題,這些昂貴的會議硬件終端設備大多數只用在單位內部的遠程會議,有時候甚至基於同一品牌的硬件平台,但因爲跨企業或者不同職場之間的防火牆等問題也無法有效的進行會議”,經常跑一线的騰訊會議總經理錢敏對客戶痛點爛熟於心。

而騰訊會議作爲一個純軟件平台,可以最大程度的兼容這些傳統硬件,打通它們之間的奇經八脈,保護用戶既有的硬件投資,避免社會資源的浪費。

另一個方面,是大量應該被連接的場所沒有連接,吳祖榕提到過一個數據:全國有幾千萬間會議室,但其中只有2%不到安裝了視頻會議設備,通過騰訊會議的服務,“只需要一台舊筆記本電腦,外接麥克風和攝像頭、電視機,下載一個騰訊會議Rooms軟件,就可以將這些會議室連接起來,完成異地的協作工作。“

第三種價值,筆者認爲是“定義標准,提升體驗”,這也是騰訊生態开放的核心價值。

疫情之後呢,我們开會的場所再次回到會議室。只是偶爾使用電腦或手機开會的用戶並不知道,這些個人硬件設備並非專門爲會議室开會設計,例如,大量的設備並不具備遠距離和多方位拾音的能力,也不具有降噪能力,所以實際的會議效果很是一般。

音視頻會議行業近年來湧入大量的玩家,但在音頻算法、硬件設計能力、智能化水平等方面,可以說參差不齊,而完全依賴它們自身攻關,對於這個行業的衆多硬件生態來說,成本很高且一致性很差,所以賦能水平決定了競爭的能力乃至勝負。

早在2020 年 9 月,騰訊會議發布了基於會議室的軟件系統“騰訊會議Rooms”,讓廠商可以把騰訊會議裝到會議室硬件大屏裏。爲了保證用戶使用Rooms的音視頻質量,騰訊會議同步推出了認證標准,所有搭載Rooms的硬件設備必須通過50個測試項,近200個測試指標才算合格。

但實際測試的結果顯示,大批硬件廠商的設備在如此嚴格的標准前,全軍覆沒。

市場不等人,時間不等人,如果硬件廠家能快速被技術賦能將對整個產業的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將整個社會的重復投入降到最低。於是,騰訊會議團隊开始將音視頻能力對外賦能,騰訊會議旗下的天籟實驗室开始了漫長的攻關。

會議室,特別是中大型會議室裏,聲學設計的挑战是極爲復雜的。

遠距離拾音、常見背景音消除,這只不過是开胃小菜;辦公室場景形態各異、裝修材質復雜,會對聲音造成完全不同的反射;會議參會人諸多,如何區分不同人的發言;發言者隨時移動位置,如何始終鎖定C位;深度學習加上多模態算法的訓練中,如何避免參數裁剪和精度轉換對模型壓縮造成的破壞……這些問題被一一攻克,最終形成了一套解決方案,它被驕傲的稱之爲——騰訊天籟 inside 音頻解決方案。

這個小巧的模組方案,可以實現12米超長距離拾音,消除超過300種會議噪聲,在雙講、回聲消除等方面實現突破性升級。

這也在騰訊會議的合作夥伴中引發了轟動,吳祖榕开玩笑說——我要在騰訊會議的展位上站着,不一定有人來找我說話,可如果東哥(天籟實驗室主任商世東)在下面站那么一會兒,立刻就能被硬件廠商們圍個水泄不通……

由於堅定的“不做硬件”的承諾,天籟模組以設計方案的方式進行技術开放,並對模組的硬件設計有極其具體的定義,這套模組授權开放給騰訊會議Rooms專款硬件合作夥伴,由它們自行制造和嵌入設備……每一台通過天籟實驗室認證的設備,都會打上“騰訊天籟inside”的LOGO上市。

在筆者看來,騰訊會議認證體系的建立定義了認證設備的能力不會低於一個下限,天籟模組的形式,又提升了硬件廠商創新設計和體驗的上限……主動擔當和高度克制的平衡,不但讓騰訊會議和硬件企業間找到了最佳的連接點,也爲此後更多形態的創新奠定了基礎。

第四種價值,筆者稱之爲“合作共贏,夥伴成功”。

考驗騰訊會議和生態夥伴的合作格局的,除了技術,還有利益的分配。

在實際業務中,高頻發生的一個現象是,有時候夥伴一直在跟進的客戶,需要騰訊會議KA的協助,公司仍然會基於夥伴的付出,將單子算在服務商名下,給予適當傭金作爲對服務商技術交流和配合客戶測試的服務回報。

這就讓雙方有了非常默契的合作和清楚的邊界,讓ISV有了很強的動力。

事實上,在ToB行業,大部分的廠商的做法是,如果自己的銷售去做了項目,那就不算夥伴的業績,也不給夥伴相關的傭金,夥伴做的才算他的,而且大部分廠商都是這樣的。

對於很多toB的產品來說,服務商的很多價值是原廠不能取代的,真實場景下的“最後一公裏”的業務服務,服務商通常在同一個客戶那裏提供多個產品的服務,他們可能比我們更了解客戶的網絡和使用習慣,他們來做好最後一公裏服務才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合理的成本把和服務商的邊界搞清楚,從而夯實這種生態的基礎。

當然,對騰訊會議來說,有時候相當於傭金事實上是付了兩份,但通過這種被稱爲“復算”的機制,減少了衝突,提升了生態夥伴的積極性,故而,這已經作爲一個長期的‘夥伴優先’的機制確立下來了。

3. 未來的追求

騰訊會議的未來要從哪裏找尋,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但從和吳祖榕、騰訊會議總經理錢敏、天籟實驗室負責人商世東等人的對話中,我嘗試找尋了三個方向。

第一個方向,是堅決擁抱大模型爲代表的先進技術。

騰訊會議誕生的第一天,就开始使用AI算法,所以它是自帶AI基因的。

而吳祖榕認爲,未來以大模型爲核心的技術底座,會在各種體驗上讓騰訊會議的能力和體驗得到持續優化,而好的大模型一定是多模態的。

例如,騰訊會議是面向全球的,騰訊雲在全球都有分布節點,爲了確保網絡傳輸效果,需要採用BGP技術,也就是將多個運營商網絡融合在一起,讓路由器智能調度,隨時切換最快的路线傳輸信號,這需要AI的支撐。

又比如,目前的會議已經實現了基於NLP的實時記錄,但在AI的加持下,以往冗長的會議記錄可以自動的章節化、摘要化;聲紋識別技術,可以在衆多參會人員中准確識別發言者,而且在會議大屏上始終自動處於C位。

更重要的是,基於多模態的技術,會議中產生的海量文本、圖像可以得到實時處理,在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成爲優質的訓練數據,復用於模型的再訓練、企業知識圖譜的完善等等……可以說,在AI底座的加持下,會議將不再是是一種負擔,而成爲一種知識和數據的重要來源。

第二個方向,是和合作夥伴進行超越單向助力的合作創新。

作爲會議平板的頭部廠商,MAXHUB是騰訊會議重要的合作夥伴之一,也是騰訊會議天籟模組的第一批用戶。

MAXHUB在和天籟的合作中發現,僅僅把模組嵌入大屏,如果是在特大面積的會議室中,僅僅是靠近大屏部分的收音效果較好,因此它們提出了在桌面上增加麥克風的方案,並得到了天籟實驗室的支持。

由此,2023 年,MAXHUB發布了全新的無线全向麥 BM51,它既基於騰訊天籟inside音頻解決方案,同時也把MAXHUB在大屏設備上獨有的硬軟件工業設計交互能力融合進來,實現了和天籟Al語音技術“雙向奔赴”式的創新,把大屏設備的會議收音提到了業界的最高水平。

而這些基於天籟模組,又不止於天籟的創新,在騰訊會議的生態中的誕生率也越來越高,假以時日,大有希望成爲全球雲會議的創新策源地。

第三個方向,是深層次的改變人類的協作方式。

會議的本質其實是一種協作,疫情的背景+騰訊會議的出現,使人們意識到這種協作是可以跨越時空的,也可以是线上线下融合的。

比如這次展會,騰訊會議就首發了輕量化混合式教學解決方案,它基於騰訊會議教育版、Rooms會議室解決方案、騰訊天籟inside音頻解決方案打造,其中的“智慧教室解決方案”,能夠實現高質量的跨校區、跨國、跨區域視頻連接,打通教學過程中的“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

更多的數據也顯示,截止 2023年 4 月,中國企業的會議室用戶比上一年增長了 4 倍,其中工作日平均每間會議室,至少有3次以上的會議是混合會議。

毫無疑問,這意味人類的協作方式出現了歷史性變革的萌芽。

筆者相信,隨着大模型等新技術紅利的出現,人們將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混合式的協作,時間、距離、語種、文化的障礙在技術加持下會逐漸突破,新的生產方式甚至新的文明,也許就會誕生在這間小小的會議室中。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爲什么還是騰訊會議?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80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