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曹元龍 光明日報通訊員 於澤乾
日前,歐盟委員會宣布任命美國前反壟斷官員、耶魯大學教授菲奧娜·斯科特·莫頓擔任歐盟競爭總司首席經濟學家。這一人事任命激起歐盟近年來罕見的內部爭議,被《南德意志報》形容爲引發了“抗議”“暴動”,法國總統馬克龍、歐洲議會主要議會黨團等均表達不滿,競爭總司總司長爲此不得不在歐洲議會公开接受質詢。此事最終以莫頓主動宣布放棄就職而告一段落。
多位專家學者在接受光明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歐盟機構任命非歐盟籍人士擔任要職無疑是咄咄怪事。要知道,一個普通的非歐盟成員國國籍的人士如果想在歐盟境內就業,僱主都要提供“爲什么這個職位歐盟人士無法勝任”的理由,遑論能夠對歐盟經濟和市場產生影響的競爭總司首席經濟學家一職。
與能力無關,與國籍有關
在歐盟的主要架構中,歐盟委員會是歐盟常設執行機構,負責實施歐盟條約和歐盟理事會作出的決定。作爲歐盟委員會下設機構,競爭總司負責歐盟競爭法的執行,並與成員國競爭主管部門合作執行歐盟競爭規則,維護歐盟統一市場。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趙永升介紹,作爲歐盟監管部門,競爭總司的設立初衷是協調成員國之間的經濟行爲,因爲成員國之間很多法律法規並不一致,各自爲政。隨着形勢的發展,特別是受歐債危機、金融危機以及新冠疫情影響,它的監管重點逐漸轉向外部,美國企業就是其重點關注的對象之一。
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歐洲研究負責人胡春春指出,莫頓的專業素養毋庸置疑,她確實是11名競爭者中最出色的人選。但是該職位的工作內容之一是參與歐盟對大型科技平台企業的監管和《數字市場法案》的執行,而莫頓曾擔任過亞馬遜、蘋果、微軟等美國大型科技企業的顧問,這些企業都屬於歐盟重點監管的對象。雖然按照安排,莫頓在三年任期的前兩年不得處理與其之前任職的公司相關的事務,但是依然存在利益衝突的嫌疑。尤其是據報道,莫頓在2020年已經因爲利益衝突受到過指責:她在與別人合寫兩篇針對谷歌和臉書的反壟斷文章時,沒有說明自己曾爲蘋果和亞馬遜工作。
此番莫頓任命一事讓歐洲人感到不可接受,還要放在美歐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大環境中來看。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王明進介紹,當前歐洲在國際科技競爭中並不佔優勢,僅在傳統汽車、工業制造等技術部門佔有一席之地,在人工智能、雲計算、半導體、5G網絡、量子技術等新興技術上沒有跟上中美日尤其是美國的步伐。歐盟積極謀求科技战略自主,培育歐洲的科技冠軍企業,其中一項措施就是在反壟斷政策上下功夫。2021年11月,歐委會出台《適應新挑战的新競爭政策》,提出修改反壟斷政策設想,主張加強對谷歌等美國巨頭企業的制約,以增加歐洲單一市場體系的彈性與活力。歐盟近兩年推動的數據治理規範主要就是爲了約束美國企業,如以蘋果和谷歌爲代表的科技巨頭。鑑於此,任命莫頓擔任歐盟關鍵反壟斷職位引起爭議完全在情理之中。
“反對任命莫頓一事,象徵性意義極大。”趙永升指出,科技的迅猛發展使得監管內容變得日益復雜,超出決策者的認知範圍。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很多監管內容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處於灰色地帶,因此,莫頓的職位雖然不參與決策,但是其研究報告和建議難免會對決策產生影響。更重要的是,雖然歐美之間學術機構人員交流頻繁,但是歐盟機構任命非歐盟籍人士擔任要職是前所未有的,歐盟不能开此先例,這駁回了美國直接插手歐盟政策制定的初步試探。
是“战略自主”,還是對美依賴?
在本次反對浪潮之中,法國最爲激烈。法國的數名部長首先在推特上發難,總統馬克龍也出面直接表達不滿。馬克龍表示:“歐洲人需要發展歐洲技能,擁有战略自主權,但在這之前需要先擁有思想自主權。”這可謂道出了反對莫頓任命的深層次原因。
浙江師範大學邊疆研究院特聘研究員蓋琳表示,美國對歐洲的影響根深蒂固且盤根錯節,歐盟實現“战略自主”面臨諸多挑战。近十多年來,歐盟對美國的大企業,如微軟、可口可樂、亞馬遜、臉書、谷歌等頻頻進行反壟斷調查,雙方針鋒相對。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讓美國人出任歐盟關鍵反壟斷職位,那么歐盟將更難做到“战略自主”。因此,法國的反對是出於對歐盟追求“战略自主”明智且理性的考量。
中國社科院歐洲所助理研究員徐若傑表示,一方面,法國延續戴高樂執政以來對美國直接插手歐盟事務的警惕和抵制,向美國和世界明確發出“歐盟屬於歐洲人”的強烈政治信號,從源頭上抵制美國直接幹預歐盟事務的可能,以此表明對捍衛歐洲“战略自主”的決心;另一方面,作爲一種政治姿態,馬克龍借此向外界宣示了法國作爲歐洲一體化“發動機”和“核心力量”,對歐盟事務具有決定性影響力。
四川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陳長寧認爲,法國等歐盟成員國反對此事的根本原因是,歐盟不愿繼續天真地對待美國日趨極端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反壟斷規制的核心是促進市場公平競爭以保護消費者福利,但各國在執法中對“公平競爭”和“消費者福利”的理解充滿分歧。馬克龍何嘗不了解美國打着“公平競爭”旗號實施“經濟战”打壓競爭對手的套路?美國曾以“反腐敗”名義扣押法國阿爾斯通公司高管皮耶魯齊,將其作爲“人質”來圍獵阿爾斯通公司全球領先的鍋爐業務。2014年8月,馬克龍擔任法國經濟部長,任期內發生了美國通用電氣對法國阿爾斯通核心業務的“強制收購”。美國政府濫施制裁打壓,幫助跨國企業“喫掉”主要競爭對手難道有利於“公平競爭”?同理,美國政府不遺余力地排除華爲參與歐洲市場競爭,難道是爲了促進“消費者福利”?在此背景下,盡管莫頓的專業能力得到公衆認可,但歐盟任命“美國科技巨頭前顧問”來爲歐盟監管美國科技巨頭不免遭到質疑。
徐若傑表示,需要指出的是,馬克龍的否決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也讓法國背負了巨大的壓力。未來兩大問題可能會給法國政府帶來困擾:一是在不斷向美國說“不”的同時,如何持續頂住來自美國的外交壓力及甚至可能出現的針對法國的外交反制和報復;二是法國在战略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繼續發揮對歐盟战略自主性建設的引領作用,以實際的政策成績維持和增強其他歐盟成員國對“法德軸心”引領下歐洲一體化的信心。
胡春春特別指出,從歐盟內部的反應來看,需要關注的是哪些歐洲力量支持或者不反對這一人事安排?在歐洲議會主要議會黨團聯名抗議時,德國綠黨沒有籤署,認爲莫頓的國籍不應該是討論的內容。擔任歐盟委員會主席的德國人馮德萊恩也成爲批評的對象,她與拜登政府過於頻繁的互動引發了部分歐盟成員國的不滿,這些國家希望歐盟在包括中歐關系在內的對外交流方面盡量與美國保持一定距離。
(光明日報北京7月21日電)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22日 08版)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一項人事任命在歐盟引發軒然大波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81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