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管理的基金,你會买嗎?
1年前

一、發展迅速:AI基金歷程回顧

今年以來,隨着ChatGPT的橫空出世,“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 Content)再次引發人們的熱烈討論。通過機器學習的生成式AI,除了應用於搜索引擎,還能有哪些應用場景呢?前段時間,普林斯頓大學大四學生Edward Tian利用機器學習寫出了GPT-Zero的程序,用來檢測ChatGPT生成的內容,可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而AI在金融行業的應用其實已有些年頭。早在2017年,華爾街便推出了金融界的“ChatGPT”——AIEQ(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owered Equity)ETF,該基金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全年日夜不間斷工作,對全美數千只掛牌股票進行持續不斷地分析,包括但不限於企業公告文件、季度財報、新聞以及社群文章等。然後從當前經濟形勢、未來趨勢出發,在深度分析後再挑選出包含70支股票的投資組合。股票選好後,由基金經理團隊進行再權衡。根據最新披露,AIEQ重倉的股票主要是亞馬遜、谷歌、蘋果、Livongo Health、微軟和Teladoc Health。通過下圖收益率分析,我們發現AIEQ累計收益率在20%左右,雖不及納斯達克同期漲幅,但也在近三千只美國股票ETF和混合ETF中,排名第328位,战勝了超過80%的同行。在第一支AI基金橫空出世以後,AI熱在華爾街持續不斷,據研究公司Morningstar的報告,截至2020年,美國股市中由人工智能管理的股權資產已達到4.3萬億美元,首次超過人類管理的資產。而目前國內由人工智能管理的基金數量較少,規模也比較小,但這兩年也如雨後春筍般快速發展起來,今年6月1日,止於至善投資便宣布將由AI機器人“賽博坦”獨立管理一只基金。那么,對於由AI管理的基金,你會买嗎?

(AIEQ的走勢圖,圖源:東方財富網)

二、比人強:AI基金收益率遠超人類

大家會不會選擇AI管理的基金,很大程度取決於它的收益率。對此,美國和芬蘭教授做了一項研究,檢驗了四種不同類型的對衝基金的業績表現情況,類型分布從純AI到純人工。作者發現,純AI主導的對衝基金在控制市場風險的因素後回報率最高,達到了每個月0.79個基點,遠高於純人類管理的對衝基金,人類管理的僅有每個月0.23個基點。那么,AI管理的基金爲何能夠战勝人類呢?我認爲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機器比人更接近理性人的假設。在傳統金融學中,我們假定人是理性人——具有風險規避、信息全面、決策迅速等特點。但在現實中,由於信息不對稱以及存在知識盲區,加上人的不完全理性,我們很難做到掌握全部信息並迅速做出理性決策,但機器可以更加全面地收集信息,並根據歷史經驗進行迅速地決策,避免人的情感缺陷帶來的不理智決策。因此,機器會比人更加理性和全面,獲得更高的超額收益。

另一方面,隨着技術進步和訓練量的提升,AI會更加智能和精准。ChatGPT的出現並不是一蹦而就的,我們目前接觸到的ChatGPT是第三代或者第四代,早在前幾年便有了ChatGPT,只不過當時技術的局限和樣本量的有限,並不能做到今天這樣的准確和快速。由此可見,隨着算法的完善和樣本量的增多,由AI主管的基金也會有更高的收益率和更科學的決策。

(研究論文的界面)

三、“算法共識”:AI基金的缺陷

目前AI管理的基金發展迅猛,但也不意味着它沒有缺點。“算法共識”便是想和大家討論的一個缺陷。

算法共識指的是不同的AI基金雖然在算法細節、參數設定上會有不同,但在整體機器學習的方法、信息識別和決策上基本類似,這會導致不同的機器之間做出一致的決策,即便決策是不理性、不科學的。第一種可能的錯誤就是信息識別的出錯,機器會通過檢測百度等搜索引擎的關鍵詞熱度,選取與熱度高的關鍵詞相似的股票進行購买。如2016年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當天,由於他被網友戲稱爲“川普”,“川普”一詞的熱度迅速攀升,當天股票市場上帶有“川”字股票均迎來大漲,背後也是因爲程序化交易對於信息識別的有誤導致的不理性決策。再者,AI量化機構也會出現蜂擁而上追漲熱門股票,導致股票價格的異常波動的情況。前面有提到,由於機器的決策算法大同小異,都會考慮股票熱度、換手率等一樣的因素,從而導致不同機器做出一樣的決策,一致的決策導致股票價格波動增大,造成AI量化基金面臨更大的虧損風險。

總的來看,AI管理的基金正走上發展的快車道,但也面臨着不少的問題。那么你是怎樣看待這類基金的呢?又是否會選擇購买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AI管理的基金,你會买嗎?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85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