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不剃發」植發的「紅與黑」
1年前

文 / 八真

出品 / 節點商業組

32歲的郭爽快被脫發折磨瘋了,“最近幾年,明顯感覺頭頂的發縫越來越‘寬闊’了,每次梳頭,大把大把的頭發往下掉,有時候就那么隨便捋一下,都能掉落十幾根。”

爲了改變現狀,她曾嘗試使用防脫洗發液、增發噴霧、喫黑芝麻糊、何首烏生姜洗頭等,但效果均不理想。在有植發經歷的同事推薦下,郭爽也決定去給頭皮“種田”。

事實上,在“顏值經濟”大行其道的今天,像郭爽般焦慮的絕非個例。

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有超過2.5億人正飽受脫發摧殘,平均每6個人裏就有1個人頭禿,且相關群體呈年輕化趨勢,其中30歲以下人數佔總數的69.8%,而佔比最大的爲26歲到30歲的青年,高達41.9%。

換言之,90後、00後們“禿”飛猛進,已經成謝頂主力軍了,也造就當今毛發界的“四大天王”:雍禾醫療、大麥植發、盛、新生植發。

從目前的情形看,雍禾醫療率先登資本市場,大麥植發正在IPO排隊,新生植發在今年初傳出創始人卷錢跑路,公司准備重整或申請破產,似乎只有盛默默無聞。

其實不然,於“2022未來醫療100強主榜”中,盛再次入局,估值兩年翻倍,達到45億元。但在快速崛起的背後,其也糾葛在技術表象的先進性和消費者口碑的嚴峻性之間,處在一場“紅與黑”的博弈當中。

紅:“不剃發,不尷尬”技術玩獨家?

在頭皮上“種田”,這門生意聽着土氣,實則具有較強的科技內涵和技能要求,屬於微小創傷性手術範疇。

也因此,無論是雍禾醫療、大麥植發,還是盛,都極盡所能在技術優勢、創口大小、術後恢復時長、醫師水平等內容上做文章。

其中,盛主打“不剃發,不尷尬”的NHT(No Haircut Technology)技術,宣傳重點落在兩個“不”上,也差異化地把自己和競爭對手區隔开來。

按照盛的介紹,NHT技術擁有三個優勢,一是在植發時移植區發型不變,僅對毛囊供區進行均勻分散式提取,無需剃發即可實現隱形植發過程,徹底告別以往“先剃發再植發”的傳統方式;二是採用盛最新技術提取,毛囊選取更精准、更均勻。整個過程微創無痛,提取的毛囊完整度更高,無損傷,使術後恢復快不留痕跡;三是可根據毛發生長的最終形態選取合適的細軟或粗壯毛發移植,術後效果更加自然,保留原有頭發的長度和濃密,不影響個人形象。

多年來,盛一直致力於植發技術的研發和升級,先後推出了SHT無痕微針植發技術、BHT2.0超精細多維高密微針植發技術、AFHT美學培固微針植發技術,直至2020年最新的NHT不剃發植發技術,爲消費者個性化的毛發需求提供更精准、更多元的選擇。

特別是“NHT不剃發植發技術”的問世,對比剃發植發,不僅避免了後者對個人形象的破壞,還能保護患者的個人隱私,以及有效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和術後出門的窘態,而受到體育運動員、明星、教師和網紅主播的青睞,甚至被譽爲植發領域的“5G”技術,帶動行業跨越式發展的“新基建”。

盛植發流程 圖源:盛官網

一項新技術誕生背後,既有企業的前瞻性布局,也有消費變革、市場力量的推動,“NHT不剃發植發技術”抓住的是女性的“心”。

隨着女性對自我關注的不斷提升,近幾年“她”群體植發增長態勢明顯,2021年佔比達到41.2%,有與男性持平趨勢。

相較男性遮蓋腦瓜頂“地中海”的務實訴求,女性對植發的追求更加細節化、品質化,不只是粗暴的修復和治愈,還要變得漂亮、變得氣質,比如能有“三庭五眼”的黃金分割,發際线能和臉型更好地搭配協調。

28歲的紫琪是一家知名外企的銷售,她以擁有一頭濃密的秀發爲傲,但美中不足的是,那寬廣的額頭,漸漸失守的發際线還是透露出無盡的煩惱。

“大腦門對我來說實在不夠美觀,剃發植發的過渡期又太長,最後我選擇不剃發植發掩飾外觀的缺憾”,她對節點財經表示。

多重因素作用下,當前不剃發植發的顧客以女性爲主,偶爾也會有人希望種植眉毛等。

盛披露,截至2022年9月,其不剃發植發手術量已突破20000例;另據第三方機構的數據,使用不剃發植發技術的用戶中有92.8%來自盛。

似乎看來,憑借“NHT不剃發植發技術”,盛已經形成獨家的、強大的內核支撐和心智“護城河”。

可如果仔細翻看雍禾醫療、大麥植發對各自技術的呈現、表述,大家都大同小異,幾乎都是對上面三點集中描摹和美化。

而根植於第一性原理,無論是雍禾醫療的FUE2.0技術,大麥植發的微針技術,還是盛NHT不剃發技術,其實三家師出同門,皆是對FUT、FUE主流技術,即單體毛囊培植再生技術的持續進化和更新。

換言之,除了推廣口徑的不同,概念造勢的區別,在植發賽道,還沒有誰是唯一,也沒有誰是稀缺資源,更沒有誰真正靠技術驅動勝出。

事實上,就“不剃發”這個賣點或方案,太陽底下無新事,盛並非第一個喫螃蟹的人,早在2019年熙朵植發、新生植發就實踐過,雍禾醫療和大麥植發雖然沒有主推這一款,但內裏的儲備絲毫不弱。

黑:消費者口碑映射低成活率短板?

即便裹挾着“劃時代”的“NHT不剃發植發技術”,力爭讓植發像理發一樣安全便捷,但口說無憑,盛的實力還得交給市場和用戶來驗證。

作爲醫美項目的一種,消費者對植發的最大考量還是效果,最直觀的檢測指標便是成活率(植發手術中移植的毛囊成功存活並生長的比例)。

誇張地說,毛囊成活率幾乎是植發機構的“命門”。

綜合網絡上的推文,普通植發的成活率一般可以達到90%左右,而不剃發技術的成活率更高,盛工作人員往往承諾在95%以上。

然而,在黑貓投訴上,就盛植發的成活率,質疑聲和關聯的維權信息不在少數。

比如,一位消費者寫到,2022年2月在盛做了植發,術後一年效果不佳,存活率沒達到宣傳的95%,頭發稀疏,浪費毛囊還白受罪,商家推卸責任。

另有多位消費者憤慨到,去年四月份在盛做的植發手術,已經過了一年,存活率不足五成,協商無果,要求退費;

2022年4月在盛植發,到現在爲止已經一年半了,發際线非常稀疏,根本沒有達到合同裏約定95%的成活率;

2020年7月在盛做了3000單位的植發手術,術後一年成活率撐死70%,未到達他們宣傳的95%,同時植發區的頭發开始脫落,要求退款。

以上圖源:黑貓投訴

而在小紅書上,植發機構燒錢搶流量的大本營,類似“Bls一植失敗,不敢二植”,“不剃發植發,脫落期幾乎全掉,搞了個寂寞”,“千萬別去Bls”的發帖評論層出不窮,亦有部分消費者認爲,不剃發植發的成活率遠低於剃發植發。

節點財經大膽猜測,這或許正是雍禾和大麥兩大巨頭不主推不剃發植發的緣由。

當然,也不止盛一家遭此待遇,雍禾、大麥、新生,也都被消費者“口誅筆伐”,只不過“Bls”字眼出現的頻次相對要多一些。

究其原因,雖然植發具有較強的科技內涵和技能要求,但在競爭同質化,內卷加劇的背景下,玩家們就算打技術牌,最多也就是在邊緣修修補補,然後PPT式公开布道,其成長和壯大仍然極大地仰仗營銷,而不是深入肌理地去活水,去塑造,去沉思靜心地改善客戶體驗。

正如前文所言,植發賽道,尚沒有一家真正靠技術驅動的企業。

據頭豹研究院的報告,植發行業營銷費用率爲37.1%,在成本端各類支出中佔比最大,其次爲基建成本和人力成本,研發成本歸於其他。

具體到營銷渠道,又以小紅書、抖音、微博、知乎、新氧等线上的生活社交、短視頻、問答社區、整形APP類平台爲主力陣地。

雍禾醫療 CGO任劍曾指出,過去十年植發行業處於“重營銷輕品牌”野蠻生長期,獲客成本較高,主要是由於植發轉化鏈條較長,消費者離散程度高,不得不在每個環節“撒錢”營銷。

就拿雍禾管中窺豹,每年營銷投入高達營收的 50%以上,毛利率高達70%,但到手的淨利率僅爲個位數,2022年虧損近8600萬。

此外,植發機構還聯合網紅,以影像、創意、探索、領悟等多維度方式,記錄與分享輸出植發內容和品牌口碑,擴大客源。以盛爲例,其通過給網紅提供較低折扣的植發手術,進而引發羊群效應,促進粉絲消費。

所以說,關於“你的頭發還好嗎”這回事,消費者還需要多斟酌,慎行動,盛們也應該“有的放矢”,有所爲有所不爲,在潛在增長和C端關注的信任問題間尋求平衡。

節點財經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節點財經不對因使用本文章所採取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盛,「不剃發」植發的「紅與黑」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86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