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21新健康(Healthnews21)原創作品
作者/林昀肖
編輯/徐旭
圖片/圖蟲
受台風“杜蘇芮”影響,7月29日至8月2日,北京市遭遇了特大暴雨災害。截至8月8日24時,全市因災死亡33人,失蹤18人。
8月9日召开的北京市防汛救災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表示,北京市遭遇特大暴雨災害後,災區群衆確實面臨飲水、食品安全和環境污染威脅,存在腸道傳染病、蟲媒傳染病等疾病流行風險,將採取措施確保“大災之後無大疫”。
“暴雨之後,一些平時不太常見的細菌可能會跑到供水系統裏,如果自來水廠能用正規的消毒劑及時處理,自來水應該是安全的;如果細菌處理不掉,或者是部分家庭自己取飲用水,就可能會引起急性胃腸炎、急性的腹瀉等急性腸道傳染病。”近日,針對暴雨洪災後的健康問題,中日友好醫院感染疾病科主治醫師袁利超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表示。
據水利部消息,受7月28日以來強降雨影響,海河流域北三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衛南運河5大水系有21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6條河流超保、8條河流發生有實測資料以來最大洪水。暴雨和洪澇災害過後,城市環境遭受嚴重破壞,內外環境污染成爲人們健康的隱憂。
國家疾控局近日發布《洪澇災區環境衛生處置與預防性消毒指引(2023版)》(以下簡稱《指引》)。指引從生活飲用水衛生保障、村落和場所環境衛生處置等五個方面爲各地及時有效开展災後環境衛生清理與消毒工作作出指引。
在不利環境下避災時,袁利超介紹,應當避免涉水、接觸污染物,避免蚊蟲叮咬;回到居住環境後做好室內通風,注意環境消毒、物品清洗,變質的食物及時處理;有意識地放松心情,慢性病患者注意按時服藥。“如不慎患腸道、呼吸道、皮膚上的傳染病,病情較輕、條件受限時可先自行觀察病情,之後應當即時就醫,尤其是腸道傳染病,建議由醫生通過化驗檢查確診病情,出具相應的處方。”
暴雨後危機潛藏的環境暴雨會對人們居住、活動的環境造成直接破壞,污染开放空間和居家環境,阻礙交通,從而誘發次生後果。暴雨往往會將大量的垃圾、便衝到街道等开放空間,暴露在空氣中,進而成爲引起疾病的媒介。根據網友拍攝的視頻顯示,8月4日,洪水退去後的涿州街頭,渾濁積水中裏面夾雜着煙頭、垃圾袋、車輛等,水中能看到漂有油污,還有一些動物屍體倒在路邊。
對此,《指引》中要求,首先,根據災情及當地傳染病發生風險有針對性地制定工作方案,及時开展環境衛生清理與消毒工作。一般情況下,外環境以清污爲主,重點區域清污後再進行消毒處理。不應對無消毒指徵的災區環境、交通道路、路面、帳篷等進行噴灑消毒,防止過度消毒現象的發生。
同時,《指引》中也指出,環境衛生清理和消毒的重點區域或對象包括生活飲用水、洪水退去後的村落和場所、個人住宅;應及時清理淤泥、動物屍體、垃圾和便,做好無害化處理。清污所產生的大量垃圾應及時清運,嚴禁傾倒河中;工作人員要了解各種消毒劑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盡可能選擇消毒效果可靠,簡便易行,對人畜安全、對環境友好的消毒方法,正確實施消毒措施;加強對腸道傳染病的症狀監測,如發現疫情,應按照相關標准指南及時做好疫源地消毒工作;加強受災群衆和工作人員的健康教育,在環境衛生清理和消毒過程中做好個人防護。
北京市政府方面在發布會上也表示,迅速啓動愛國衛生運動,保持人居環境衛生,切斷疾病傳播鏈條。全市啓動實施社區清淤、除四害等專項行動。同時調配消毒物資支援災區。抓好生活垃圾清運、廁所清理重建、無害化處置動物屍體。
加強環境危險因素和疾病監測。在受災地區建立健全多方面、多環節疾病風險監測體系,持續开展腸道傳染病監測、受災居民症狀監測、供水安全監測和蚊蠅等病媒生物密度監測,及時發現災後疫情風險,及時處置,目前情況整體平穩。
“環境中未能及時清運的垃圾發酵會吸引蚊子、蒼蠅等有害昆蟲,此時它們攜帶的病菌比平時多一些,再去叮咬人或者污染食品,可能會導致一些傳染病發病率增高。”袁利超表示。
除了蚊蟲問題,袁利超也指出,暴雨過後,空氣不流通的環境下滋生的病菌也比平時更多,這會提高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例如肺炎。由於污水的浸泡以及空氣的潮溼,皮膚病的發病率也會有所提高。
除了對環境的污染,暴雨還會切斷交通、信息聯系,間接地造成食物短缺,破壞人的居住條件。袁利超表示:“食物短缺後人體需要的能量不能及時供應,免疫力會相對下降。其次,家裏的環境被破壞了,人可能持續處於疲勞、高度緊張的狀態中,也可能間接引發疾病。”例如由持續的疲勞和緊張引起免疫力下降,從而導致發燒等疾病,或者由於精神緊張而服藥不及時,導致糖尿病、心髒病等原有慢性病的加重。
暴雨消退後,人們回到家中,有些地面、家具、衣物、食品可能已經被浸泡。袁利超表示,洪水退後回到家中,最重要的是做好室內通風,同時,可以使用84消毒液或者聯合消毒液擦拭、拖洗,對環境物品表面進行消毒。“被污染的衣物,一般來說正常洗滌和徹底晾曬即可,也可以添加一些消毒液。被浸泡的或者變質的食品要及時丟棄。”
關於暴雨後的室內環境清潔,“健康中國”微信公衆號也介紹,居家防黴多通風潮溼悶熱天氣容易滋生黴菌,要保持室內和車內環境清潔;清除能引起真菌滋生的水源或潮溼源頭,維修室內外有滲漏的地方;保持室內相對溼度在60%以下;盡可能少开衣櫃門,避免吸溼性較強的棉、麻、絲、毛等織物黴變;家中家具防黴,不妨利用空調,使房間溫度保持在15℃至25℃,並常用幹棉布除塵、上光,避免因溼度過重生出黴斑。
此外,在導致傳染病的因素方面,袁利超也指出,人們可能會食用臨期或過期食物,這是容易被忽視的導致傳染病的因素。正常情況下會被丟掉的臨期和變質食物,在暴雨時期,由於暫時的食物短缺,人們可能食用這些“不太新鮮”的食物,引發腸道疾病。
針對暴雨和洪災後引發的健康問題,多家互聯網醫院也已上线相應業務。目前,阿裏健康互聯網醫院應急上线了24小時義診專區,千余名醫生爲受災嚴重地區居民提供皮膚、腸道等災後易發疾病專科義診。同時,針對近期激增的皮膚問診需求,京東健康皮膚醫院也上线“雨季皮膚關愛專區”,幫助用戶應對溼熱環境下出現的各類皮膚問題。
傳染病如何預防及處理暴雨之後應當注意和預防的傳染病,主要有腸道疾病、呼吸道疾病和皮膚病三類疾病。
在腸道疾病方面,袁利超介紹,致病性強的腸道傳染病有痢疾、霍亂等,主要症狀爲發熱、嘔吐、腹瀉、腹痛與粘液膿血;致病性較弱的疾病可能有大腸杆菌引起的普通急性腸胃炎。“但是根據個人體質,普通的急性腸胃炎也可能表現出比較嚴重的嘔吐、頻繁不斷的腹瀉,甚至是脫水休克。此外,諾如病毒和輪狀病毒也可能導致上述腸道疾病,如果出現發熱症狀,則考慮患傷寒的可能。”
一旦出現這些症狀,袁利超建議患者盡快就診,醫生會通過化驗檢查確診病情,出具相應的處方。“如果是感染性疾病,醫生一般會處方一些抗生素;如果是嘔吐症狀嚴重,醫生會开具口服液,補充一些鹽和電解質;如果是病毒性疾病,醫生會开具蒙脫石散等一類調節菌群的藥物;如果病人病情加重,到了休克的程度,就要緊急搶救、輸液。”
同時,袁利超強調了預防的重要性,做好飲食飲水的衛生處理,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也盡量做到不喫生食、不喝生水;即使是加了食品消毒用劑、清洗得比較幹淨的食品,由於此時自來水質量可能並不達標,也最好烹熟後試用;在蚊蟲滋生且附帶病菌更多、環境潮溼的情況下,避免食用剩菜剩飯,而選擇新鮮的、熟的食品。
避災、救援行爲引起的人群聚集,可能成爲誘發新冠肺炎傳染的條件。“新冠肺炎主要是呼吸道傳染疾病,盡管大流行階段已經過去,但我們國家仍然持續存在着散發病例。如果人群在臨時場所或者居住環境聚集得太多、太久,加上受災情況下人的免疫力較低,就可能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袁利超表示。
除了腸道和呼吸道疾病,暴雨過後人們還應當注意預防皮膚病。通常雨季容易出現的皮膚疾病包括浸漬性皮炎、足癬、丘疹性蕁麻疹、溼疹、小腿丹毒等。
袁利超介紹,長時間的浸泡可能引起皮膚的潰爛或者皴裂,從而引起皮膚軟組織的感染;水裏可能有蟲子,人被蚊蟲叮咬,可能引起過敏、蕁麻疹,或者感染性疾病;也可能會有其他細菌真菌感染。
“蚊蟲本身可以攜帶一些病毒,出血熱病毒、肯尼亞病毒和一些少見的病毒都可以通過文字叮咬傳播;其他的蟲媒例如跳蚤會通過重復叮咬傳播斑點傷寒等疾病。及時處理居住活動環境,減少蚊蟲滋生是預防暴雨後傳染病的重點。” 袁利超指出。
浸水後或者在受災環境中,袁利超介紹,出現皮疹、感染等情況,需要皮膚專科的醫生來診治,他們一般會爲患者處方對症的藥膏。而對於不嚴重的皮膚病,患者可以先塗抹碘伏消毒,保持患處幹燥,觀察病情。
針對溼熱環境下皮膚病防治問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高廣程也表示,淋過大雨後,衣服和鞋襪難免會潮溼,不少上班族會直接用身體把雨水“烤幹”。這種做法不僅會有着涼的風險,還可能會引發浸漬性皮炎,也會使腳癬、股蘚、皮炎、溼疹等皮膚疾病加重。雷雨天,最好在工作地點備上一套幹爽的衣物,以便隨時更換。
如果在雨天不小心劃傷皮膚,應當及時消毒、包扎,保持傷口的幹燥,防止發生丹毒和蜂窩織炎。若出現發熱或者傷口潰爛,應及時就醫。高廣程醫師還建議,近期在飲食上應減少刺激性食物以及海鮮的攝入,多喫蔬菜和水果,避免飲酒,避免熬夜,提高身體免疫力。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北京特大暴雨災害33人死亡,如何確保“大水過後無大疫”?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86828.html